一幅4.2亿元的画及其故事
如果一幅画价值4.2亿人民币,那这样的画会是什么样子呢?大家可以想一想。我想像可能像《富春山居图》的富贵,可能像《清明上河图》的磅礴,可能像《兰亭序》的优美?不知道你的答案是什么样的?下面就给大家展示一下这幅价值4.2亿元的画作,看看大家识不识货?

看完了这幅画,说实在的,“在下浅薄了”。我不是美术专业的,当然不懂得这画如何欣赏,所以就不敢妄下结论或者妄加评论,只能是虚心学习,看看这幅画背后的故事。这才是这幅画对于我们的最大价值,也是讲这个故事最根本的目的。
齐白石小时候是一个放牛娃,小名阿芝。长大后,变成了木匠,但喜欢画画,晚上自己临墓《芥子园画谱》。25岁时,他被当地士绅胡沁园看中,收为徒弟,并给他起了“白石山人”的别号,算是进入画坛。通过卖画挣了些钱,小日子过得不错了。
40岁的齐白石吃穿不愁,可以舒舒服服的了。但老齐觉得自己没怎么见过世面,没出过远门,因此画出来的画就有点小家子气。因此,他跳出舒适圈,花了8年时间游历祖国各地,见过了很多佳作。8年下来,他大开眼界。他觉得以前是照着芥子园画谱画的,画得死板。看过了真实的大千世界之后,他有了新的顿悟,开始由工笔向写意方向转变。
到齐白石56岁时,这可是咱们现代人快要退休、可以倚老卖老的年龄,他也被人尊称为大师、先生什么的。但他还觉得不够,还想折腾,作出了一个所有人都无法理解的决定。常人无法理解,这正是大师之为大师的缘故。想成非常之事,必有非常之举。齐白石决定把他前五年清零,他告诉大家我的职业生涯才刚刚开始。
于是,齐白石开始了衰年变法、风格转变。原来的文人画发展了1000多年,已经形成了固定的题材、制式、笔法、审美标准,如题材大都是山山水水、梅兰竹菊。风格固然高雅,却缺少了变化。齐白石想要做的便是把这些阳春白雪拉下神坛,走一条平民化的审美路径。
齐白石北漂时常常借住在法源寺。法源寺位于北京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东侧,建于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是北京最古老的名刹。
一天,齐白石的一位叫张伯任的学生来找他,二人在寺中的羯磨寮间说话。齐白石忽然看到地砖上有一个石浆印子很像一只鸟儿,觉得特别有趣儿,就随手找了一张纸,蹲在地上,照着样子描了下来。这便是本文标题所提到的那幅价值4.2亿元的画。就这么一张小稿,直到齐白石去世,将近四十年的时间,他一直带在身边!
齐白石在上面写道:
己未六月十八日与门人张伯任,在北京法源寺羯磨寮间话,忽见地上砖纹有磨石印之,石浆其色白,正似此鸟,余以此纸就地上画存其草,真有天然之趣。
这地上若鸟的砖纹,很多人可能选择忽略,之所以能够让齐白石注意到,并认真勾下留稿,必是有感动他的东西,这个答案应该就是他写在鸟儿翅膀上的“真有天然之趣”。
他开始寻找“真有天然之趣”的东西,或者说他开始把这样的一种格调作为创作的根本。我们爱看齐白石的画儿,除了爱他的技法,爱他的色彩,其实骨子里打动你的是他带来的真趣!
“天然之趣”便是齐白石的伟大之处。美好也可以在我们日常生活里。于是齐白石彻底打开了自己,他的画便以白菜蟋蟀鸭子小鱼为内容,充满了生机活泼的世俗人情,最出名的便是齐白石的虾了。为了把虾画活,齐白石花了整整一辈子。齐白石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因此,被称为“人民艺术家”的齐白石最伟大的地方便是将高冷难懂的艺术重新回到了生活里那些最平凡最趣味的样子。
这个故事不同的人可以做出不同的解读。那给我的启示是什么呢?启示有二。
第一,伟大就是简单,所谓大道至简,大智若愚。艺术来于生活,又要回归于生活。一个人的一生也是如此。年轻时我们两手空空,到中年时物质生活逐渐丰富,追求的东西也开始复杂起来,似乎是为了弥补自己贫穷的真相。而到老的时候才发现,让人感到幸福和满足的不过是一粥一饭,一花一草,到撒手离开的时候,也只能是空空而去,一如来时。
第二,一个人的伟大来自于不断的折腾,不断地否定自己,在否定之否定中寻求上升和前进。这话说得简单,却是世间最难的事情,世间有几人敢将自己的人生清零,在不惑之年选择从头开始,到了80岁还在求变?因此,真正的伟大在世间确是少数。道理未必明白,即便明白了,也未必有勇气跳出自己的舒适圈。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另外一个老头,他叫王德顺。老爷子今年85岁了,居然自己又去学习开飞机,刷新了我国飞行学员最大年龄的纪录。这劲头不比齐白石差,这折腾劲,足可以令世上九成的人汗颜了。这类人便是我的榜样。
学无止境,人生苦短,让我们继续折腾!
(部分文案感谢UP主@意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