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生于没落,盛于盛世【上//海】

2020-04-20 15:33 作者:看到行香子请叫去学习  | 我要投稿

为什么这个太太这么高产!我今天可能会更两篇文√

沪姐只有一个背影WWW,但是好A啊,省份拟人里为什么会觉得沪姐最A......

BV1Ef4y1S7vh原视频在此

讨厌史向的看到这里就别往下看了,我能写的也只有史向了

生于没落

我觉得沪姐是生于没落的。

《南 京 条 约》里的五口通商——广厦福宁上,我背的滚瓜烂熟,上 海的兴起是从近代开始的,江海交汇之处,中国和世界联系的港口,最先开始近代化的几个城市之一.......

但是她的生,却伴随着清王朝的没落。

在记忆里,沪姐很少穿大红大紫的色调,最常穿的是一身黑旗袍,扇子的颜色则是千里江山图中山脚最低调的一抹灰青蓝——与这个城市的霓虹光彩格格不入。

张爱玲笔下的上 海是繁华,是十里洋场,是灯红酒绿。

是魔都。

当然,现在也是。

可是沪姐给我的第一印象却是江南的女子,淅淅沥沥的小雨中撑着一把红伞走过,就像雨巷里的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但是我错了。

生在没落的沪姐,眼神却是傲然的。

眼神里那种东西有时谁也说不清道不明,但那种风骨却是让人惊叹的。

她是没落中的繁华,繁华中的悲凉,悲凉中的人间烟火。

她只是魔都。

一边是腐朽,一边是新生。

一边是纸醉金迷,一边是忧国忧民。

她或许也曾看过《新青年》,也曾望过对面讨论着中国未来的人,也曾悍然在五四的时候发起反抗,也曾热血无比的坚守着这里。

“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一座不夜城........”

奢靡和繁华,家常的闲话,在这座城市里得到了无限的包容。

卖力拉车的黄包车夫;操着一口文绉绉上海话的小学徒;戴着金边眼镜打着算盘的账房先生;昂头翘首的达官贵人们;打烊后舞女们的轻笑;特务畏首畏尾的可笑姿态;面包店里新出炉的面包香味;二奶奶手上的钻戒;街头的霓虹灯;租界里的教堂敲响钟声,黄昏时刻有鸽子飞过,走私的鸦片又不知被偷藏在那里........滚滚红尘,繁华,女人,钱,钱,钱.........

但是从历史的角度看,这里也有奋进的青年,商务印书馆,探寻着中国的未来的教授和知识分子,一个以上 海为文魂的张爱玲,还有守卫上 海的悲壮。

她是耻辱的纪念,也是辉煌的代表。

她也曾经沉寂过。

直到上海浦东开发区成立。

所以说,她盛于盛世。

改革开放第二波春潮涌起,春天的故事唱响神州大陆。

魔都终于重新苏醒。

她现代,蓬勃,有无限的未来,是国 际 化的都市,全球三 大 金 融 中 心之一,万 亿级的港 口。

可是在这样的时代,她也精致的活着,精打细算,挑剔讲究,平淡的生活变着戏法似的出来花样。

明明.......是一个饱经沧桑的城市啊........

可也是充满无限光明的城市不对吗?

近 现 代史留下的裂缝,是这座城市光进来的地方。

这就是上 海之所以成为上 海的理由。

“腌笃鲜好了,过来喝汤。”

“哦哦。”

我合上本子,心想总算在把八年级一整个学年的知识全都理了一遍勉强凑出一篇能看的文来,回头望见沪姐的背影。

一瞬间,我仿佛看到租界边上站着的人,也是一袭黑旗袍,电车开过来,夕阳下的城市看似要落幕,但这座城市的生活才刚刚开始。

路灯亮了。

那个人回眸望了一眼,问我

“在想什么呢,腌笃鲜好了,今天焖得可靓了,汤色清亮得很。”

这座城市也很像一锅腌笃鲜。








生于没落,盛于盛世【上//海】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