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记录 | 四月目标设立,月末复盘

我有定期复盘的习惯,此前只是把年度总结放出来,现在想正式一点,每月一次,月初确立目标,月末复盘验收,用公众号记录自己的成长。
目标设立主要集中在健康(如跑步)、读书和写作上。愿景是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规律的作息,通过阅读精进成长,并在写作上有所进步。状态上,形成高效的目标行动体系,生活充实而幸福。
刘媛媛曾说:有一件坚持的事,时光好像被一条线串了起来,有来有去,有始有终。而坚持对我来说,不算难事。喜欢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回头看时,痕迹清晰可见,那种踏实感和满足感是独属于自己的。
用坚持回应生活中的艰难,像歌词里唱的那样:我没有温柔,唯独有这点英勇。做一个生活里的小斗士,这是属于我的英雄主义。
四月,我的目标是:
1、跑步4次,每周一次,每次3km
2、阅读3本书
《置身事内》;《时评写作十六讲》和《时评中国》
3、保持公众号周更, 4篇
4、番茄ToDo累计时间不低于60h
01.
跑步12km
因为之前工作的关系,作息全被打乱,经常熬夜,然后失眠,身体也变差。所以决定从恢复跑步开始,调整作息。
12km不算多,但考虑到还要读书、写字,就先定一个小目标,之后视情况调整。
算下来我已经好久好久没有跑步,想念跑步的时刻。我跑步一定要在户外,将整个人置于自然环境中,与周遭一切发生联系。用双脚丈量土地,边跑边观察路两旁的建筑、树木和光影,感受天色和空气的变化。
我跑步时,什么都想,也什么都不想,思绪像天上的云,来了又去,最后徒留一片广袤无垠的天空。
02.
《置身事内》

《置身事内》是年初活动上听男神推荐后开始读的,当时太忙,一度放下,现在接上,继续读。也是我今年向朋友推荐最多的一本书。
它是一本经济学科普书,讲政府行为,通过研究政府和政策,解释“土地财政”“城市化”“高房价”等经济现象,着重展示政府对经济的塑造、作用和应对。
本书来源于复旦大学经济学家兰小欢的课程讲义,但充分考虑一般读者的接受程度,深入浅出,是一本读者友好型书。强烈推荐给对经济学感兴趣,尤其是想理解中国当下经济情况的朋友。
其实早在去年,我就在各大榜单和推荐书目中听闻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出圈的书。男神推荐是一个契机。
来北京工作之后,我看到一些像男神这样高学历、很优秀的人,他们谈论政治、经济、文学、艺术,他们关注现实,为社会不公愤愤不平,他们的视野和兴趣点都很广阔。反观自己,和朋友聊的最多的是娱乐八卦,生活琐事,是职场家庭,个人成长。
这种巨大差距就像鸿沟横亘在两类人中间,一类是有深厚学识、漂亮学历的社会精英;一类是二三线城市出身,学历不好、挣扎在生存线上的路人甲。
对我这类人来说,政治经济是很遥远的事情,社会新闻里的主人公很悲惨,但都不能抵消我眼前的原生家庭问题、职场困境、生存压力。
我算是比身边人读书稍微多一点,但回想了下,除却兴趣的文学书外,社科方面,我无意中都选择了心理学、思维成长类书籍。我急切地想要改变生存现状。
或许,对我们来说,解决个人生活中的难题,已经花掉所有的力气。
我想知道我和他们的差异在哪?想知道他们在看什么、关注什么?想知道是否有一天能变得像他们那样优秀?
所以我打开了这本书。
当然,这本书,或任何一本书都不能解答以上问题,我只是想借助推荐,一窥他们的视野和眼光。
但这本书大大超出我的预期。我一开始是在微信阅读上,利用通勤时间看一看。后来觉得太有意思,买了纸质本回来。
我很喜欢作者在前言里说的一句话:避免把舶来的理论化成先入为主的判断——看到现实与理论不符,便直斥现实之非,进而把要了解的现象变成了讥讽的对象——否则就丧失了“理解的同情”的机会。
这本书不仅内容上通俗易懂,更重要的,它培养一种实事求是、理性客观的视角和眼光。这是溢出专业内容给读者的馈赠。
这本书一共八章,我现在读到第二章,希望本月内能读完。
03.
《时评中国》和《时评写作十六讲》

《时评写作十六讲》去年读了大半,因为转换城市断了,现在重读。正好从朋友那借来一本《时评中国》。两书是同一个作者,《中国青年报》的评论员曹林。《时评中国》是作者评论文章合集,《十六讲》是评论写作讲解,两本配合来读,理论联系实际。
《时评写作十六讲》是作者早先的《时评写作十讲》演变而来,除了与时俱进的内容,讲述上更通俗化,也是一本读者友好型书。
我把写得通俗,什么人打开都能读得懂,阅读体验轻松的书称为“读者友好型”。相反,《十讲》就是一本“不友好型”书,它的编法教材化、理论化,给一个名词,再给定义,再举例说明。虽然讲得很对,但读起来枯燥。不过这本书一开始就是给新闻专业学生编的。只是没想到非专业读者多起来,所以出了通俗版《十六讲》。
这其中缘由,是时评,即时事评论,本质是论证说理的写作,和高中生的议论文、新媒体的文章,本质是相通的。所以受众面从专业学生扩展到非专业读者。
议论文好理解,新媒体文章其实也一样,区别在于,时评写作基于社会新闻,新媒体基于更广泛、生活化的内容,本质都是在一篇文章内,有独到、清晰的观点和逻辑自洽的证明。
网上有很多自媒体写作课程和书籍,质量参差不齐,但核心都是教写作,况且这两本书有作者的专业积累和实际经验背书,不比杂乱无章的课程要好吗?而且书便宜多了。
对于网上那些“X堂课教会你写作”“学完你就是下一个XXX”“学完就能变现”的课程,用曹林的话说:我不是骗子,你也不是傻子。
真正追求文字上精进的人,排第一位永远是有价值的内容,同时也明白写作是个手艺活,需要日积月累的磨练。
第二个感受关于重读。我看书算认真的,重要的书做内容概要,记笔记,但都是第一次读时完成。隔几个月重读,发现跳出当时思路框架,注意到以前忽略的东西。所以说读书还是不能急,一次吃透是不可能的。
好书值得读两遍。
03.
保持公众号周更 4篇
我从2月中旬开始保持周更,3月更新了4篇新文,1篇旧文,我对这个频率还挺满意,也感受到写作状态上的进步。
去年有粉丝留言说至少每月一篇吧,年末回看的时候,我做到了。现在,周更也做到了,再下一步,就是每一篇都要比上一篇有进步。
在我看来,阅读是输入的过程,写作是输出的过程,在输入、输出的循环往复中,将道理内化成自我的一部分,并推进认知和能力上的进步。
四月,周更继续!
04.
番茄ToDo60小时
不低于60小时是硬性目标,也是兜底的一条。
考虑工作等事务,同时不想敷衍质量,给自己一个缓冲,跑步12km,保持周更是一定要完成的;三本书争取;番茄ToDo计时不低于60小时,保证每天有两小时是在“干正事”,月末展示记录。
最后,希望看到这里的你也有一个充实的四月。
更多内容,请关注公众号:Seaweed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