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14万亿!PPP项目加速落地,环保“钱袋子”鼓起来;4大变化下,环保产业蝶变升华!

2020-05-29 09:34 作者:逐梦焚天  | 我要投稿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环保在线

14万亿元!这是PPP项目新一轮投资体量。更为重要的是,PPP规范化时代正加速到来。

在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中,首次强调通过与专项债结合、改善投融资模式及盘活存量资产,在规范有序基础上创新打造PPP模式。

撬起来的PPP,砸了自己的脚?

PPP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2013年是“生态文明”战略实施起点,同时也是PPP模式高速发展的开端之年,注定了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但环保项目逐渐向三四线城市和乡镇下沉的同时,业界开始担心这类地区债务复杂且尚未拥有PPP项目经验和成熟的商业模式。

随之而来的,是环保企业相应承担的应收账款风险。

另据中国环境报5月26日消息称,生态环境PPP主要为BOT模式,采用BOT模式运作的项目数量占入库项目总数的72.6%,投资规模占74.6%。

更大的问题是来自资本金的要求。

中国环保产业协会认为,生态环境类PPP项目收益主要依赖地方政府财政,项目所在地的政府财政情况和未来支付能力决定了企业长达10-30年的收益。

对于投入PPP的企业而言,基建前期初始资金需求大,沉淀成本高,回报期长,且单纯依赖地方财政为付费主体。

尤其是民营环保企业多以技术见长,融资能力和资本运作往往是企业短板。

2018年环保市场遭遇波动,融资环境不容乐观。从细分领域看,水务、园林、垃圾等环保项目大多是重资产项目。

仅就水务领域PPP而言,与此前相较总体投资规模近乎减半,近两年年均规模不足1000亿。而在过去两年的高峰时段,动辄2000亿左右的项目并不鲜见。

部分环保PPP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依靠资金的杠杆作用以小博大,不惜成本拓展市场等行为。

污水处理、综合治理、垃圾处理等项目均以可行性缺口补助为主,项目数量几乎占到所有项目回报机制中的一半左右。

而在此次危机中遭遇较强冲击的上市企业中,有78%的企业拥有大规模黑臭水体治理、河道治理等非经营性环境项目。

这也也意味着,急于通过环保PPP项目快速占领市场,进而弯道超车的方式不可取。

PPP强化规范 激活环保强需求

历了热潮、严控、平稳等阶段,经过92号文、10号文的严格管控,PPP市场愈加规范。

在全联环境服务业商会副会长骆建华看来,要解决PPP制度给环保企业带来的问题,关键在于建立受益者付费的市场化回报机制。

进入2020年,旨在助推环保PPP项目规范化发展的《关于印发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领域 PPP项目合同示范文本的通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绩效管理操作指引》《关于完善长江经济带污水处理收费机制有关政策的指导意见》接踵而至。

这有利于提高交易效率、合理分担风险、保证PPP项目规范操作,加快PPP项目落地。

PPP项目作为逆周期的国家推动工作的重点方向,将合法合规继续推动。

与此同时,政策端和融资端双重发力有望使2020年成为环保行业大年。

其中,环保及公用事业AA评级产业债券利差回落较为明显,以民企为主的环保板块债券融资成本有所改善。强烈信号的释放,预示着今年PPP环保领域的发力势在必行。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类PPP项目入库情况仍保持了较为稳健的增长态势。

根据财政部PPP中心数据,截至5月底,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管理库中入库PPP项目超过9365个,项目金额高达近145000亿元。
而在3月入库的12667个项目中,共有1157个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类项目,占比从2017年1月的5.81%提升至2020年3月的9.13%。

叠加专项债作为地方政府投资的重要手段,2020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大幅增至3.75万亿。

截至4月17日,涉及水务建设、生态环保、水污染治理在内的生态环保类专项债总额超过1048亿元,占比近10%。

而在PPP模式加速落地之后,“钱袋子”逐步充裕起来的环保无疑将迎新一轮强需求。

2020年,虽然受到了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但是“十三五”收官目标毫不动摇。生态环境部也多次强调,不会放松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近期,各地发布2020年治气、治土、治水计划,发布专项行动计划,发布重点污染物治理方案、垃圾分类方案等的消息层出不穷,包括技术标准也没有落下,开标的、招标的、中标的,忙得也是热火朝天。

环保产业正在加速回暖”,业界纷纷发出了这样的声音。

业内专家已经预测,未来5年会是环保产业快速发展期,到2025年,环保产业总产值或将达到12万亿。

到底有多少个“0”呢?那不重要。重要的是,环保企业到底能抓住多少个“0”。

所以,本文就要来好好说道说道,环保行业正在发生的几大变化。

1

国资入主,洗牌加速,

你是否感觉到了风云变色?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至今,引入国资的环保企业已经超过20家。

2018年和2019年是可见的国资入主高峰期,目前已经有51.5%左右的央企涉足环境领域,或通过成立子公司,或通过并购注资,或者两者皆有。

2020年开年以来,铁汉生态、国祯环保、碧水源等“联姻”国资的消息让业界内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到“究竟还剩下几家环保民企”这个问题上。但其实,这大可不必。

战略调整是件规则内的平常事,国资有雄厚的财力,民企有技术核心,强强联合的结果将是整个环保产业“池”的扩容。

其能拉动的投资,其能扩张的空间,其能提升的抗风险能力等,都是推动行业进步的阶梯。

且不说环保行业本身带有的浓烈“公益”色彩,环保产业投资周期普遍较长就足以成为民企联手国资的根本性考量依据。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环保行业在经历初期的“放养式”扩张后,也该迎来“洗牌式”沉淀期了。

而沉淀,是为了更好地启航。

2

专项债,你可能需要了解一下

2020年以来,已经有30多个省市提前披露了发行专项债计划,累计超过1.1万亿元,其中就包括近2000亿元的生态环保类专项债。

这个数据比整个2019年加起来还多,涨幅达到248%。

同时,生态环保专项债债务期限变长也成为专家关注的另一个点。

业界普遍认为,在2020年新一轮周期开启之后,环保项目集中上马,尤其是一些大的、流域性的、区域性的综合治理项目,都需要大量资金,环保债无异于瞌睡时递了个枕头。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全国已发行的生态环保专项债中,水务、环境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等是流入的三大重点区域,其中水务更是占据了差不多半壁江山。

另外,2020年前两个月,不完全统计显示,有差不多600亿左右的专项债流向了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领域。

如果按照发行规模1500亿,15%的资本金比例来测算,其能撬动的总投资额或将达到1万亿左右。

也即是说,近2000亿元的生态环保类专项债或可撬动1.3万亿左右的总投资额。

3

谈完专项债,还有PPP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这对于很多环保企业来说都很熟悉的一个环保产业合作新模式,曾一度受到热切的追捧。

然而,“过热”的市场和“激进”的行为也是引发资金困境的导火索。

我国推行PPP项目的本意是加快市场化进程,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盘活存量资产,拓宽环保投融资渠道。用得好,这当然是一把“利剑”。

随着我国对PPP项目的规范,这也将成为推进生态环保等基建补短板领域项目落地实施的主要模式。

截至2019年底,全国生态环境PPP项目入库数量达3196个,总投资规模达1.97万亿元。

为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2019年3月7日,财政部出台《关于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财金〔2019〕10号),要求审慎新上政府付费项目,划定5%、7%和10%多条红线、风险线。

而在市场“冷静”下来之后,PPP项目的上马仍是环保产业大趋势之一。

目前,综合治理项目投资规模相较其他领域都更大一些,污水处理项目以量取胜,占比超过40%。

从区域特点来看,生态环境PPP入库项目多来自华东、华中、西南地区。

其实这也意味着,未来华南、华北这些相对较少的和西北、东北这些更少的市场有不错的追踪和发掘资质。

另外值得注意的就是,生态环境PPP入库项目中,长江经济带的项目数量和投资规模都相当亮眼。

1404个项目,投资规模超过9400亿元,分别占全国生态环境PPP项目入库数量和投资规模的44%左右和48%左右。

目前,生态环境领域PPP项目中,超过一半以上的项目已经处于执行阶段。

4

产业升华,智慧蝶变

传统环保产业还未触及天花板之际,就被“智慧环保”概念强抬了一手,迅速延伸出了“构建高度感知的智能环境网络”新蓝海。

信息的感知、传递、共享和处理,为环保产业踏入现代化治理门槛,由粗放式管理走向精细化精准对症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从传感器、遥感,到无人机应用,走航监测、无人驾驶环卫车等项目的崛起,以“硬件”为主的环保市场开启了“软硬兼顾”的新市场。

转型升级的必要条件已经具备,物联网、云计算、AI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技术、AR/VR技术、智能穿戴技术等,开始全面参与智慧环保市场的升华和蝶变。

尤其是环境监测行业,仪器仪表行业,在智慧升级的冲击下或发力信息化网络构建,或直接大举进军环保领域,都敏锐地觉察到了这场由科技生产力牵引的环保机遇。

而同时,一些IT软件服务商,信息技术服务商也借此入局。

甚至华为、阿里、腾讯、移动等巨头都铺开了环境监测网络,小规模参与到了智慧环保市场的“拉锯战”中。

“基建”和“新基建”,环保希望兼得。

14万亿!PPP项目加速落地,环保“钱袋子”鼓起来;4大变化下,环保产业蝶变升华!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