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读《会饮篇》
前言
《会饮篇》是一部关于爱情的哲学对话录。在对话中,一群智者聚集在一起。这群人包括哲学家、诗人、政治家、医生等,轮流分享他们对爱的理解和经历。
作为一个双性恋者(大概?),因为自己情感上的特别经历也思考过此类问题。少年时期的我,对“性”的欲望并不大,喜欢一个人更倾向于会很单纯地去喜欢他本身。那时我孤陋寡闻,可能是因为懒,或是中学时期的我比较忙碌,所以未能去研究问题和探求答案,因此也尚未解决自己的疑惑。只是简单在百度的搜索栏内输入了自己的想法,之后【柏拉图式爱情】出现在了我的眼前,百科上给的定义大概是,不局限于肉体而喜欢他人的精神。那时的我大概觉得自己是找到了答案,把自己定义为“拥有【柏拉图式爱情】观念的人”。后来自己也因上述原因未曾深思和探究,而随时间推移,诸多问题被我抛之脑后,其中也包含了有关【柏拉图式爱情】的事情。
自去年我被封控于家中以后,由于我并非一个纯度很高的“死宅”,长久不接地气之后也不免产生了焦虑,精神状态出现异常。为此我会去思考问题,去挖掘过去的疑惑,就像小时候睡不着,满脑子想着“存在”之类的问题,或是被称之为形而上学的东西。大概是因为太闲吧,毕竟忙起来的我是不会去想这么多的。
关于《会饮篇》,一开始认为和《理想国》相似,翻了两页又察觉到其不同。我个人认为此篇相比《理想国》更加有趣,此处在后文详细说说。
我并非哲学爱好者,我阅读柏拉图思想的初衷和目的只是为了弄清自己曾经的感情,认为看一些这样的书或许能解决我埋藏已久的一些疑惑,或是给我一些启发。其实有的疑惑不解决也没什么问题,毕竟存在与否也不会对我的生活造成实质上的影响。我的心境和少年时相比变化了许多,虽表现依然幼稚但内在略多了一丝沉稳,大概更接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当然,兴许是以前只做到了这句话的10%,现在做到了20%,离真正达到这个境界还差得挺远,毋庸置疑的一件事情是,现在的我相比以前我一定是有了变化,而且是向着“好”的方向。因为我被封控在家这个巧合,使得我的精神在“乱”的状态下重新开始思考过去,既然有缘接触到了柏拉图的著作,那就不妨安心读下去,希望自己能有所收获,去理解和感悟千年前人们的心中的爱情观。
一、相关资料及思考
1、书的版本
由于此书是古代西方书籍,原文是希腊文,不同的翻译版本会存在差异,尤其是人名及引用的书籍名等差别较大,本文基于我阅读的版本进行书写,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出版。
2、古希腊社会时代背景及同性恋相关考究
古希腊男子之间的同性恋是古希腊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古希腊时期,男性之间的同性恋被认为是一种高雅的文化现象,与美、智慧、勇气和美德等价值观息息相关。
在古希腊男性之间的同性恋中,存在着一种“爱”和“被爱”的角色分工。在这种关系中,较年长的男性通常担任“爱”的角色,被称为“情人”(Erastes),而较年轻的男性则担任“被爱”的角色,被称为“爱人”(Eromenos)。这种关系通常是基于彼此的尊重和感情,并不一定与性行为直接相关。
其实读完全书之后有些许惭愧,书中所讲的“同性恋”与我一开始所想有巨大差别,根据我的理解更像是“仰慕者”和“被仰慕者”,“教导者”和“被教导者”之间的关系。我误解了许多概念,因为一开始我就没有考虑到【柏拉图式爱情观】是在古希腊社会这个背景之下的产物,知道故事背景之后才发觉自己考虑得不够全面。在那个时代里,城邦居民们可以爱神明,爱城邦,爱智慧,爱知识,爱演说,爱运动,他们也可以爱人。这一切的爱,高尚而热切,亲切而隽永。
3、“会饮”概念的考究
古希腊一项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风,在荷马时代就可以见到些许端倪,大家通常在竞技或者节日之后聚在一起,一边观赏娱乐,一边吃饭喝酒、一边聊些轻松愉快的话题,描写“会饮”也逐渐成为一种受人欢迎的文艺题材。
古希腊人崇拜酒神狄奥尼索斯Dionysus。他是一位与人的本能、直觉和无意识紧密相关的神明。人们认为会饮的核心是enthusiasmos,即被神力控制,或被神附体。(英语中enthusiasm 热情一词也从这里来,形容人对喜欢的事物超乎寻常的投入状态。)因为希腊众神在自然和人类生活中无所不在,所以在酒会中,人们也将自己因为酒精而产生的丧失理智的行为,解释为酒神的在场影响了人的意志。
因为饮用酒神和被酒神附身的体验,人们认为宴饮本身也是一种宗教活动。在饮酒环节之前的晚餐中,参加宴会者必须有节制地进食,吃什么吃多少都有讲究,以便能在饮酒中有醉意而不醉倒,让酒宴能够持续到凌晨甚至黎明。
4、《理想国》和《会饮篇》的对比
直至今日,本人仅读完《理想国》的前两卷,理解尚浅。两篇都是柏拉图有名的著作,因此我也会选择首先购买这两本书。但我主观上感觉《会饮篇》相比《理想国》更有趣
从内容上来说,《会饮篇》更注重探讨人类的情感和感性层面,尤其是对于爱情和美的追求,而《理想国》更注重探讨政治和道德层面,尤其是对于公正和正义的探究。所以《会饮篇》更具有情感色彩,容易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从风格上来说,《会饮篇》中每个人都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也在对话之中展现了每个角色的性格,整个对话的氛围生动活泼。相比之下,《理想国》的讨论显得严肃了一些。
综上,《理想国》和《会饮篇》都是柏拉图的经典作品,但是它们的内容和风格有所不同。对于想要了解柏拉图思想的人,我个人会推荐从《会饮篇》先入手,有关情感的探讨相比政治道德方面的事宜更有趣一些。
二、《会饮篇》内容分析
此部分仅为我个人的一些读书笔记,你可以理解为我在书中勾画加上批注的合订版,因此逻辑会有些混乱。有关文章的赏析有许多优秀的学者写过太多,所以如果你看到此处,我不建议细看,因为我写得并不好而且概括不全面,与其花时间阅读我糟糕的个人分析不如直接阅读《会饮篇》原文,或是阅读其它大师的讲解。写这一部分的目的不是带领大家阅读,亦不是要发表论文,只是希望通过文字记录自己读书的过程,认为通过这种方法能让我有所收获。
1、众人概况
书中出现了许多人物,由于原文是希腊文,所以不同版本翻译的人名大相径庭,为此我也搜索了所有主要人物的英文名,这样才方便阅读其它人所写的感想,在此列举出书中主要人物以供参考,顺序即为讨论开始后的发言顺序。
裴卓(Phaedrus)、宴会上最年轻少年
包萨尼亚(Pausanias)、法学家、爱慕阿伽通
鄂吕克锡马柯(Eryximachus)、医生
阿里斯托潘(Aristophanes)、喜剧作家
阿伽通(Agathon)、悲剧诗人、被包萨尼亚爱慕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转述 曼蒂内亚女人 狄欧蒂玛(Diotima)、巫女
阿尔基弼亚德(Alcibiades the Elder)
2、会饮开幕
阿伽通庆祝自己的剧本获奖,邀请朋友参加会饮,苏格拉底平时很邋遢,今天却打扮得十分整齐。阿里多兑漠在路上遇到了苏格拉底,于是一起去阿伽通家里赴宴。
3、裴卓:爱能带来勇气
(1)爱神是最古老的神
通过赫希俄陀、巴门尼德的诗证明爱神是古老的。
得出结论:
可见普遍认为爱神是诸神中间最古老的神,而且是人类幸福的来源。拿我自己来说,我就认为一个年轻人最高的幸福无过于有一个钟爱自己的情人,情人的最高幸福也无过于有一个年轻的爱人。[178C]
在这里,裴卓认为爱的古老是一种荣誉。
(2)爱的原则是厌恶丑恶的,爱慕美好的。
我敢说,如果一个情人在准备做一件丢人的坏事,或者在受人凌辱而怯懦不敢抵抗,这时他被人看见了就会觉得羞耻,但是被父亲、朋友或其他人看见还远远不如被爱人看见那样羞到无地自容。爱人被情人发 现他做坏事,情形也是如此。[178D]
在这之后,他还提出一个城邦或者一只军队如果完全有情人和爱人来组成,那么人人都会避免做丑恶的事情,爱会给人带来鼓舞和勇气。
(3)只有相爱的人们肯为对方牺牲性命。
这里举了三个例子,第一是妻子为丈夫而死,第二个是俄尔剖去冥府去见爱人,在将爱人带回阳间的路上违背了不回头的约定看了妻子,爱人又被冥王带了回去。第三个是阿喀琉斯为了给情人报仇生出勇气。
由于古希腊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较低,我在想裴卓在这里是想通过例一和例二表明,有爱情,即便是女性也会获得勇气,而没有勇气的男性也无法拥有爱情。关于例三,由于裴卓很年轻,是以爱人的身份和其它宾客对话,而爱人常常被认为是需要保护的、弱的那一方,例三中,阿喀琉斯是以爱人的身份为自己的情人报仇,也就是说因为有了爱情,即使是在爱情中比较弱的一方爱人也会生出勇气。这里也想借此表明自己虽然是爱人,但也是有勇气的。
4、包萨尼亚:注重精神上的爱
将爱神分为天上和凡间的爱神,分别代表精神上的恋爱和肉体上的恋爱。
在此处他赞颂了精神上的爱,而对肉体上的爱,持一种贬低的态度。
我认为道理是这样:这件事并不是十分单纯的,像我开头说的那样。单就它本身来看,它无所谓美,也无所谓丑;做的方式美它就美,做的方式丑它就丑。丑的方式就是拿卑鄙的方式来对付卑鄙的对象,美的方式就是拿高尚的方式来对付高尚的对象。所谓卑鄙的对象就是上面说的凡俗的情人,爱肉体过于爱灵魂的。他所爱的东西不是始终不变的,所以他的爱情也不能始终不变。一旦肉体的颜色衰败了,他就远走高飞,毁弃从前的一切信誓。然而钟爱优美品德的情人却不然,他的爱情是始终不变的,因为他所爱的东西也是始终不变的。[183E]
另外他的发言中还提到两点:
(1)迅速接受情人是可耻的,应该经过一段时间,因为时间对于许多事物 常常是最好的考验
(2)受金钱引诱或政治威胁而委身于人是可耻的,无论是不敢抵抗威胁而投降,还是贪 图财产和地位,全都一样。
因为这些势力、名位和金钱都 不是持久不变的,高尚的友谊当然不能由此产生。[183B]
5、鄂吕克锡马柯:爱带来和谐
从自己的职业医生出发,提出了爱具有二重性。认为健康状态的爱和疾病状态的爱是有所不同的,以身体疾病推及冷和热、苦和甜、干和湿之类相互对立的事物,爱则是让这些对立的事物达成和谐。再由此推及四季、自然、万物之间都需要有一种节制的爱来让它们达成和谐。
我很喜欢他举的音乐这个例子:
音乐的艺术就是协调高音低音的冲突,从而创造出和谐。如果高音和低音仍然在冲突,它们就绝不能有和谐,因为和谐就是协调, 而协调是一种互相和合,两种因素如果仍在冲突,就不能互相和合;冲突的因素在还没有互相融合的时候也就不可能有和谐。可是节奏也是由快和慢产生的,快和慢本来是两回事。后来却变成一致了。
6、阿里斯托潘:圆球理论,爱使人追求完整
是几人中我最喜欢的发言,通过一个故事讲述了自己的爱情观,并解释了人为何想要寻找另一半以及同性恋和异性恋的出现。通俗易懂且富有趣味。
最早人类有三种性别,男、女、亦男亦女,他们的身体是圆球形的,每个人都有四只手,四只脚。这些人类想要和神交战,宙斯为了削弱人的力量,把每个人都劈为两半,产生了现在的人类。人被劈为两半后,这一半非常想念那一半,常常相互拥抱不肯放手,直到饥饿麻痹而死。宙斯起了慈悲之心,于是把人的生殖器移到前面,使男女可以互相拥抱交媾生殖。这样如果是男女相互抱着可以传下后代,如果男人和男人抱着,至少也可平息情欲,让心里放松一下,好去从事人生的日常工作。
这之后,阿里斯托潘说出了自己的爱情观,原文说得特别好,就不过多赘述了。
所以我们每人都是人的一半,是一种合起来才成为全体的东西。所以每个人都经常在寻求自己的另一半。[191E]
阿里斯托潘的发言解释了为什么会有爱的出现,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并不是完整的,“爱”就是我们在追求原初的完整。现代常用的“我是某某的另一半”大概也是出自于此。
7、阿伽通
阿伽通认为前面的人赞美爱神,都是在赞美其所给予的幸福,而不是真正地赞美爱神本身。要赞美爱神本身,应该先说明爱神是什么。
他的结论:爱神是美好、完美的。
整篇颂词辞藻华丽,但我个人认为很空,就如苏格拉底后文所说,仿佛将最美好的东西都强加于爱神之上。这一部分我实在没有得出什么有用的结论。
在其它人的读书鉴赏中,将前文宴会开始时阿伽通与苏格拉底挨在一起坐时的发言相结合得出结论。阿伽通要挨着苏格拉底坐,因为他认为智慧就像满满的一杯水,通过一根毛线,就可以从充满智慧的人那里流进空虚的人心里。在阿伽通看来,爱情也是如此,是满溢流向匮乏之处。
8、苏格拉底的反驳及转述狄欧蒂玛的观点
在众人发言结束以后,苏格拉底并不同意众人的颂词,他认为众人只是在比试口才而不是在寻找真理。在此之后,苏格拉底要求用自己的方式说出颂词。
接下来是经典的反诘法,和阿伽通展开问答,推翻了阿伽通“爱神是完美的”结论。
因为没有任何事物会去谋求他不缺乏的东西,但如果一个强人说他想要强,那么实际上他希望的是继续拥有“强”,并不矛盾。因为爱就是追求美和善,所以爱本身一定不是美和善的,否则爱就不需要去追求美和善了。
那么,爱神是不美好的吗?这显然是有问题的。在推翻阿伽通的结论后,苏格拉底开始讲述自己和狄欧蒂玛的对话,从中说出他对于爱的理解:
(1)爱不美也不丑,而是介于两者之间
年轻的苏格拉底向狄欧蒂玛提问:
“于是我说:‘狄欧蒂玛啊,你怎么说爱神是丑的、坏的呢?'”
“她说:‘你别说不敬神灵话。你以为不美就一定丑吗?'”
“‘那当然。'”
“‘不智慧的就无知吗?你没想到智慧与无知之间有一个中间状态吗?'”
“‘那是什么呢?'”
“她说:'有正确的意见而说不出所以然来,就不是有 知识(因为没有根据的不能算知识),却也不是无知(因为有正确内容的不能叫无知)。所以很明显,正确的意见就 是介于智慧和无知之间的东西。'”
“我说: ‘你说得很对。'”
“她说: ‘那你就不能说不美的就是丑的,不好的就是坏的。爱神也是这样,你承认他不好也不美,可不要说他 必定丑、必定坏;他是介乎二者之间的。'”[202A]
在这里,狄欧蒂玛以智慧为类比,有智慧和没有智慧中间存在着有一定智慧,还在追求智慧的状态。正因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盼望追求有智慧,爱也是同理。
(2)爱是奔赴美,期盼拥有好的事物,而且永远拥有
年轻的苏格拉底和狄欧蒂玛继续探讨,原文讨论得很好,本想引用代表性的一段,但每一段都很不错,这里就不粘太多了。
狄欧蒂玛基于爱介于美和丑两者之间的结论引申:爱神是奔赴美的东西的,进而说爱是期盼拥有好的事物,而且永远拥有。
“她说:'这正是我要启发你的第二点,苏格拉底。爱神就是这个样子,就是这样产生的。他是奔赴美的东西的,像你说的那样。假如有人问我们:爱者从美的东西得到什么呢,苏格拉底和狄欧蒂玛?或者问得更明确一点: 那盼望美的东西的是盼望什么呢?你怎么回答?'
“我说:'他盼望美的东西归他所有。‘
“她说:可是这个答案又引出另外一个问题:他使美 的东西归自己所有又怎么样呢?,
“我说:'这个问题我还不能立刻回答。'
“她说:'假如有人把美的东西换成好的东西,向你问道:苏格拉底啊,你说,那盼望好的东西的是盼望什么呢? 你怎么回答?'
“我说:'他盼望好的品质归他所有。‘“
'他使好的东西归自己所有又怎么样呢?'
“我说:'这个问题我比较容易回答,就是:他会幸福。
“她说:'由于拥有好的东西,那些幸福的人就成为幸福的。现在已经不需要再追问那要想幸福的是想什么了。你的答案看来已经到头了。‘
“我说:'你说得很对。‘
“'这种愿望和这种爱是人人共有的,所有的人都盼望拥有好的东西,你说是不是?'
“我说:'是啊,这是人人共有的。‘
“她说:'既然所有的人都永远爱同样的东西,为什么我们不说所有的人都在爱,而说有些人爱,有些人不爱呢?,
“我说:'这一点我也觉得奇怪。'
“她说:'这也没有什么奇怪。因为我们是把某一个类型的爱提出来加上共同的名称,称之为爱,而用別的名称来称呼别的爱。’[204D]
(3)生育繁衍是人追求永远拥有美的途径(让美永恒)
当人们在追求爱时,并不仅限于拥有,而是想要向上述第二点所说,期盼永远拥有,生育繁衍正是能达成永恒的途径。和其它发言者以及我们传统理解的【柏拉图式恋爱】不同,苏格拉底在赞颂精神爱情时并不贬低肉体上的爱情,肯定了生育繁衍的价值。
苏格拉底啊,爱并不是以美的东西为目的的,像你设想的那样。‘
“'那是为了什么目的呢?'
“'其目的在于在美的东西里面生育繁衍,
“我说:'就依你那么说吧。’
“她说:'确实是这样。为什么以生育为目的呢?因为在会死的凡人身上正是生育可以达到永恒的、不朽的东西。根据我们已经得出的看法,必然会得出结论说:我们追求的不仅是好的东西,而且是不朽的东西,爱所盼望的就是永远拥有好的东西。所以按照这个说法,爱也必然是奔赴不朽的。'[206E]
结论:爱的阶梯
狄欧蒂玛继续向苏格拉底说,要如何去追求永恒的美,爱应该如同阶梯一般一步一步向上攀登。首先是爱一个外表的美,之后爱上心灵的美,再进一步会爱上知识的美,最后爱上美本身。
人们凭着那种纯真的对少年人的爱,一步一步向上攀登, 一条正确的途径,可以自己遵循着它去爱,也可以由别人领着去爱,先从这个个别的美的东西开始,一步一步地不 断上升,达到那统一的美,好像爬阶梯,从一个到两个,再 从两个到一切美的形体,更从美的形体到那些美的行动,开始看到那个美时.可以说接近登峰造极了。因为这是一条正确的途径,可以自己遵循着它去爱,也可以由别人领着去爱,先从这个个别的美的东西开始,一步一步地不断上升,达到那统一的美,好像在爬阶梯,从一个到两个,再从两个到一切美的形体,更从美的形体到那些美的行动,从美的行动到美的知识,最后从各种知识终于达到那种 无非是关于美本身的知识,于是人终于认识了那个本身就美的东西。[211B]
9、阿尔基弼亚德:对苏格拉底的颂词
阿尔基弼亚德在苏格拉底讲话完毕后闯进宴会,他曾是苏格拉底的爱人,在宴会的最后赞颂了苏格拉底。
他承认自己用自己的美色勾引过苏格拉底,但苏格拉底不为所动。作为爱者,他希望和苏格拉底发生进一步的关系,但是都失败了。(什么烧0,我不好说)
之后,他又讲述了自己和苏格拉底在军队中的故事,借此赞颂了苏格拉底的精神、勇敢、美德。
三、思考及感悟
有时缘分就是如此,没遇到时不当回事,直到读完才觉得自己如此喜欢。没能想到因无聊而随意翻开的书给了我小小的古希腊震撼()。
最大的收获,就是我纠正了自己曾经对【柏拉图式爱情】所有的误解。
第一,我曾将【柏拉图式爱情】等同于精神恋爱等同于精神恋爱。喜欢对方的性格特质,这是对的,超出形体更高级的爱。但苏/伯的思想比我所想的更为崇高,不仅由形体推向精神、心灵,更是推向了对知识的爱,对“美”本身的爱。读到后面,我仿佛真的看到了所谓“爱”的阶梯,这也是此书让我为之震撼的一个地方。曾今的我认为最高的地方就是“心灵”、“精神”。苏格拉底的发言让我看到了更高的比“心灵”更高的地方。
第二,苏/伯并不贬低肉体的爱。书中认为,精神的爱自然高于肉体的爱,但是苏/伯并未否认生育繁衍的价值,反而去肯定它的存在,认为生育繁衍能让爱永恒。就这点而言可以说,肉体的爱让真正的“美”能够一直不断延续下去,达到人无法做到的“永恒”,在笔者阅读到此处时,真的因为这种浪漫的说法感到了震撼(一瞬间感受到了永恒的美?)。
就上述两点而言想起曾经经常听到的一个梗,“同性真爱异性后代”。中学时代的我甚至极端的认为【不繁衍后代】是【柏拉图式恋爱】所想表达的东西之一。就我通过阅读后的结论而言,这个观点十分肤浅,甚至是与苏/伯的思想相悖的。一点感想就是,通过阅读才能感受到自己曾经的无知,只有不断求知才能更接近真理。其实我阅读的初衷之一就是寻求知识,如今知道那么一点知识之后反而越来越不懂了,这大概就是,首先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之后才会开始追求知识。不过嘛,也许现阶段的我没有这么多闲暇时间,期待在未来有闲暇时间的我能够慢慢坐在桌前阅读吧。
其实我在阅读之前是带着这样的问题的,我希望知道他们有关同性恋的讨论,因为我对于古希腊社会的这种风气有所耳闻。不过现在回头看来,这个问题相比最终的讨论“爱的阶梯”实在是太过肤浅,加之当时社会的自由开放程度,这个问题可能对他们而言并没有讨论的价值。仅仅在“圆球理论”这个故事中有所提及,巧妙地解释了同性恋的产生。
其实就如同书中所说,当一个人认为更追求精神的美更重要时,形体也就不重要了。就我的理解而言,“性别”也当然属于“形体”的一部分。我在想,作为男性,生活中会不会因为对方是女性,反而在表现上显得拘谨,从而双方也难得有接触了解对方的机会。
或许她们和我觉得相处很融洽的男生有一样优秀的品德和性质。只是因为男生和女生的成长方式不同。兴趣爱好也就不同,因此很难得有深入的交集。
例如,爱打游戏的女生很少,就算找到了兴趣爱好相同的女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也会显得拘谨。打游戏说话是一方面,明显不如男生与男生之间说话这么自然随意。因为打电话并不仅是游戏上的交流,熟人之间有时候也会在交流时不自觉的露出一些心里话,那就是双方交心的过程。极端点说,就像我和网友一起旅行,我们都是男生,因此可以住同一间酒店,如果是异性,根本不可能做到。因此我确实认为,“性别”是一道天生的障壁,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精神上的交流。因为种种的事情,异性之间就会错失交流和沟通的机会。
已经很久没有这样认真的读过一本书,花时间读书笔记了。其实想说的话还有很多很多,感悟也不止这些,只不过毕业论文被要求推进进度,最近实在没有时间继续完善下去了,待以后有时间再多写写。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想起自己曾经是一个特别爱读书的男孩,睡前也好,上厕所也好,总是会看书。是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静下心来阅读了呢?大概我也像阿里斯托潘说的那样,在寻求自己原初的美好,这个过程也就是“爱”吧。
感谢我的好朋友anniu和沐易梓愿意当我最初的听众,听我口齿不清的朗诵并给出意见。还有那些可爱的孩子愿意听我讲故事,让我读书的过程不那么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