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八大经典剧目系列推送(八):《游园惊梦》——北京市梅兰芳艺术基金会
梅兰芳八大经典剧目系列推送(八):《游园惊梦》
https://mp.weixin.qq.com/s/Jgl8rsbAjJyW_8DI716JLQ
北京市梅兰芳艺术基金会

本期我们为大家介绍的是梅兰芳八大经典剧目中的《游园惊梦》。《游园惊梦》出自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与其另三部经典作品《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并称为“临川四梦”,该剧本后由戏剧家沈璟改编,成为昆曲中的经典。
《游园惊梦》作为昆曲《牡丹亭》其中的一折,是梅兰芳先生的拿手好戏之一,与其它七出不同,《游园惊梦》非京剧,而是昆曲。该戏分为《游园》与《惊梦》两个部分,前者以景衬情,后者因情生梦,二者环环相扣、紧密相连。

剧情简介
《游园惊梦》作为《牡丹亭》中的一折讲述的是,一日,杜丽娘与丫鬟春香趁春光明媚偷偷到后花园赏春,触景生情,疲倦之后回房休息。睡梦中竟梦到与一书生柳梦梅在后花园相遇,还有许多花神出现来为他们做媒。此时,杜母来到女儿房间将其唤醒,醒来后见女儿神情恍惚,便嘱咐其以后要少去后花园。杜丽娘表面应允,内心却仍惦念梦里的感情,不久,竟抑郁而终。

改良精进
梅兰芳先生受祖辈影响,从小便与昆曲结下了不解之缘,十一岁初次登台,演的《天河配》便是昆曲。但到了民国二三年的时候,昆曲逐渐没落,梅先生认为这是戏曲界的一大损失,便一口气学了三十几出昆曲,而其中最能展现梅先生唱功的,当属《游园惊梦》,梅先生“把它唱得红极了”。
梅兰芳先生对于《游园惊梦》这出戏下了很深的功夫,他对每一个身段、每一句唱词都细细研究。曾有人写信给梅先生质疑唱词中的“迤”字该唱“拖”音,不该唱“移”音,梅兰芳先生非常重视,不仅自己查阅资料,还写信请教音律专家后才定夺,足以见得梅先生对艺术的严谨。

民国初期,梅先生还大胆借鉴西方表演艺术思想,尝试对昆曲进行创新,梅先生曾自述“这四十年来,我所演的昆、乱(指乱弹,即京剧)两门,是都有过很大转变的”。梅先生吸收多方精华,重新组织、仔细修改、揣摩。比如梅先生为了更好地诠释杜丽娘这一角色,专门请教几位旧学精湛的老朋友唱词的含义,待理解透了再琢磨唱腔与身段;后期还结合自己新的理解,大胆突出了唱腔表现。


艺术特色
《游园惊梦》出自汤显祖的《牡丹亭》,汤显祖曾自谓一生“四梦”,得意之处唯在牡丹。
《牡丹亭》的内核与明朝的社会法理格格不入,主人公杜丽娘一生为情所使,为情所困,抑郁而终,但最终起死回生,有情人终成眷属。无论是原作还是改编过的昆曲《牡丹亭》都极具浪漫主义色彩。这出戏表面上是才子佳人追求爱情的故事,但本质上是在批判封建礼教害人,体现了社会生活深受束缚、民不聊生,因此又具有现实主义批判意义。

而在昆曲《游园惊梦》中,梅先生深刻理解这出戏的内涵,因此在诠释上也就更认真、更严谨、更细腻。梅先生在移家上海后,吸收了许多昆曲唱念及身段方面的精华,昆曲对于梅先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游园惊梦》需要充分体现杜丽娘的内心感情,因此是一出表情与唱腔并重的戏。梅先生塑造的杜丽娘这一角色,既大胆又有分寸,既能表现杜丽娘作为少女春心萌动的心绪,又不会做过了头,“弄成荡妇思春”。

音像流传
19世纪20~30年代,高亭、胜利等公司录制《游园惊梦》唱片多部。1959年,梅先生应邀开始着手准备《游园惊梦》电影的相关事宜,该影片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许珂执导,梅兰芳扮演杜丽娘,俞振飞扮演柳梦梅,言慧珠扮演春香。
荧幕上的《游园惊梦》与舞台上的有诸多细节不同,剧本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梅兰芳先生都是亲自改动。例如,梅先生将舞台剧本上的《缀白裘》伶人本与杜丽娘唱词后的念白全部删除,这样便进一步地突出了昆曲唱腔和杜丽娘这个角色的心理活动。
梅先生拍这部电影时已六十五岁,期间还因生病不得不暂停了拍摄,但梅先生为了不过多耽误拍摄进度及戏校师生的正常生活,在医生叮嘱注意休息时仍坚持拍摄,最终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传承发展
《游园惊梦》是梅兰芳先生的经典剧目之一,也是其子,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的拿手剧目。梅兰芳先生与爱子还曾于1949年同台表演了这出戏,当时的梅兰芳先生还因此调整了自己的一些身段和步位,梅兰芳先生去世后,这出戏便也成为了梅葆玖先生常常登台演唱的剧目。

时至今日,《游园惊梦》仍是昆曲中的经典,时常可以在舞台上见到。虽然现在多为单雯、沈昳丽等昆曲演员所表演,但依旧是众多梅派弟子登台表演的剧目。
- END -
参考资料:
[1]梅兰芳述;许姬传,许源来,朱家溍记. 舞台生活40年:梅兰芳回忆录 插图珍藏本[M]. 北京:团结出版社, 2006.
[2]周婧. 梅兰芳与昆曲《游园惊梦》研究[J]. 2021.
[3]梅兰芳. 《游园惊梦》从舞台到银幕[J]. 中国戏剧, 1961(4).
[4]董虹倩. 从昆曲《游园惊梦》谈昆曲的写意唯美性特征[J]. 音乐大观, 2014(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