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过器(二)

有一天早晨下着雨,有个幼儿园小朋友撑着雨伞去上课,在下坡的时候不小心滑倒了,蹭了一裤子的泥,他想哭但是没有哭出来,就这样站起来,有些伤心地去到了学校,然后一群小朋友都笑他脏,终于他哭了;有一天,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围坐着玩丢手帕,当有人把手帕放在一个小朋友的后面时,他害怕别人笑他不会玩,就把头趴在膝盖上假装睡着,一直到游戏结束。
大人,不过是长大的孩子,所以要一个大人不可以有任何的孩子气,多少是违背自然的。不要用什么大人的标准去要求一个人应该如何,不要用什么大人的标签去判断一个人的是非对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体谅和包容,而不是互相揣测和对立。
任何人都会有自己成长中形成的烦扰,如果我们看不到别人身上的烦扰,而只关注自己身上的烦扰,矛盾也就这样无中生有了。面对身边的人是同样的情况,因为各种身份的关系,总是在意自己的身份而要求对方必须怎么样,那么原本亲密的关系反而变成了对立的关系,有什么好处呢?无论对方是什么身份,最基本的东西叫做尊重,尊重对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一天放学之后,没有写作业的一个同学被语文老师带到家里罚抄,奇怪的是老师不像在学校里那么严厉,反而随和地在罚抄完后就让他回去了;一节随堂测验上,数学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一名学生外表长得不差,字却写得乱七八糟,那可能是这个同学这辈子听到的最好夸奖,也是最差的批评。
为什么别人提的意见,在我听来全是刺耳的批评,甚至是羞辱?这是一个极端自恋的孩子,才可能产生的想法。因为自恋就是,无论如何我都是好的,坏的都是别人,任何人都是坏的,提的意见再合理都是在伤害我。孩子的叛逆是自恋被打破的关键节点,也是发展出依恋的突破口,所以不要试图用打压的方式阻止孩子的叛逆,真正的关心和爱护孩子最终是会发现的。
在思考自恋和依恋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曾困扰着我——为了发展出依恋关系,是不是一定要走出自恋呢?后来一想,“走出自恋”其实是一个假命题,自恋是不会消失的,发展出依恋关系并不意味着自恋的消失,如果我们把两个人当成一个人来看的话,本质上就是一种两个人一起的自恋。

“鸡蛋只有从里面打破才是生命”,让小鸡自己打破蛋壳出来,这是一个生命正常出现的过程。人为的外力只有在特殊的时候才能起到帮助的作用,但这同时也是一种与自然的对抗,我不能说那是对或者错,只能说这种对抗往往会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才可能换来生命的奇迹。
所谓的感动只是头脑在清醒的霎那间发现了异常,然后又回到了习以为常的异常之中而不自知,这是一种感觉麻木的体现。无法感觉到开心,常常是因为需求受到了压抑;无法感觉到伤心,多半是因为需求用错了满足的方式。
形成依恋的天然对象是父母,但是并非只能是父母,可以是其他的人,甚至是拟像化的神明,象征,意识等,只是这些都需要透过一定的引导,或者是一些境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