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宠女狂魔林如海:不续弦不立嗣,把黛玉当儿子养,巨额财产做嫁妆

2022-12-09 10:39 作者:南山橘暖读书时  | 我要投稿

大家好,今天来说一下《红楼梦》里的模范老爸林如海。《红楼梦》的作者十分偏爱林黛玉,给了她“四代列侯+科举清流”的家世,既勋贵又清贵,脂批都忍不住赞叹:“盖钟鼎亦必有书香方至美。”


作者给了林黛玉一对神仙般的父母,林如海是端雅士大夫,贾敏是金尊玉贵的公府嫡女。他们夫妻给了林黛玉万般珍爱和优质教育,养成了林黛玉清高的性格和绝世的才华。


林如海还是个罕见的开明父亲,他真正的疼爱女儿,把女儿当成一个人才来培养,而不是作为一个将来联姻的工具人。


他并没有把女儿林黛玉拘束成一个封建淑女,而是让黛玉接受古代男子才能享有的科举教育,开拓了黛玉的格局和眼界。


贾敏早逝之后,林如海不顾嫡系后继无人,决意再不续娶。一心一计为了宝贝女儿林黛玉深谋远虑,把她送到贾母膝下教养,他们对于宝黛婚事很可能也已暗中达成协议。


更令人惊讶的是林如海后来四五年间既没有和姬妾们生子,也没有在生前过继儿子立嗣。他临终前早早写信把黛玉叫回来,在荣国府的权势威压和贾琏的灵活操作下,尽可能多地让黛玉继承了家族遗产。


只可惜,林如海千算万算没算到贾府也会大厦倾颓,他和贾敏视若珍宝的女儿黛玉,也早早香消玉殒。


一、林如海为女儿倾其所有:给她厚重的父爱,事无巨细;给她的高等教育超越贵公子。


《红楼梦》中有很多个父亲,比如不靠谱的甄士隐,拿女儿“抵债”的贾赦,把女儿送进宫搞投资的贾政,撒手不管的贾敬,不让女儿多学文化的李守中和王熙凤他爹等等。


只有林如海是一位很好的爸爸,他不仅出身好,而且素质很高,对女儿林黛玉的疼爱可以用倾其所有来形容。


林如海作为四代列侯之后,是一位典型的贵公子,他却毫无骄矜纨绔之气。明明可以靠颜值啃老,却非要凭才华考上探花郎,当上兰台寺大夫,后被皇帝重用做了巡盐御史盐政官。


林如海本人端雅有风骨,修养无懈可击,就算是居高临下,也会很有礼貌地照顾他人的体面。这一点从他全额资助贾雨村谋官,却说得那么谦逊有礼这一细节就可以看出来。


林如海和贾敏夫妻郎才女貌,情投意合,只可惜美中不足年过四十仍然膝下无子,幼子早夭之后只有一个五岁的小女儿林黛玉。


书中写道:“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她聪明清秀,便也欲使她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这两句话很短很平淡,但是信息量特别大,作者藏了很多深意。


首先,重点关键词是“爱如珍宝”,这四个字写尽了林如海夫妻对黛玉的疼爱,也说明了林黛玉从小生活在一个父母关系和美,备受疼爱的家庭中,她就是林家的小公主,父母的掌上明珠。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林黛玉性格骄傲,清高自许。就算后来去了贾府被收养也是非常傲娇,自尊自爱,小主人的体面足足的,看谁不爽就要怼,没人敢惹她。


林黛玉的骄傲和自尊都是从小被父母宠出来的,她在林家从小就是被爹妈捧在手心里,说一不二的大小姐。初到贾府不熟悉就表现得很客气,等熟悉以后,贾母和宝玉给她的宠爱和关怀,让她放松的重新展露出原本的脾气性格,简直是太正常了。


其次,作者写的“便也欲使她读书识得几个字”实在是过于狡猾的笔法,和贾母说三春“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贾政自称“草莽寒门”一样,属于典型的文人自谦,这是古代士大夫的玩自谦的拿手好戏,比如“犬子”“拙荆”“寒舍”等等一个套路。


只要看过原著的人,都知道林如海给林黛玉的教育规划堪称全书顶配:聘请中过进士当过知府的贾雨村做一对一家教开蒙讲师,两个陪读丫鬟,林黛玉五岁的时候,已经读完了《四书》。


对比之下,贾宝玉都十来岁了,才念到第二本诗经,家教跑了也不赶紧给他续请;贾琏和贾府其他爷们都是上贾代儒的私塾应景;至于薛宝钗读书识字也是她爹手把手教的,也没提请家教的事;贾府的姑娘们上学其实也没什么正事;王熙凤空有个学名,大字不识几个……只有个十四岁中秀才的贾珠可能是他自己争气,另外爹妈对他管够严。


那么林如海这样高规格高标准的培养林黛玉是为了什么呢?难不成指望她将来去考个女状元,这也不可能呀!


他是为了林黛玉的整个人生在做规划,他培养林黛玉接受封建社会男子的教育,是为了让她站在更高的层面去理解世事,去面对自己的人生。


古代封建社会是典型的男权社会,要求男主外,女主内。封建社会对女人的要求就是要性格温顺,贤良淑德,能打理好内宅事务,伺候好丈夫全家就可以了。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就代表了很多封建社会男人的心声:女人还是不要读太多的书,有太多的见识。


林如海作为封建士大夫,李守中教育女儿的套路他也很懂。但是他不希望林黛玉成为一个将来只会围着公婆丈夫儿女打转的无趣女子。他希望林黛玉能和男子一样读书明理做学问,拥有更加开阔的格局和见识,也拥有更加高雅且更加有意义的人生。


古往今来的有作为的女人,大多都离不开自幼受过的优质教育,比如妇好、蔡文姬、武则天、李清照等等。因为她们接受过和男孩子一样的教育,所以她们才能拥有非凡的胸襟和魄力,拥有独立的人格和思考能力。


再比如杨玉环、赵飞燕等女子虽然也很有名也非常出众,但都是吃了没文化的亏,哪怕能靠着姿容和技艺荣耀一时,也终究只是男人身边的菟丝花,离开男人也就失去了一切。


每一个用心培养女儿的父母,都是和林如海一样的心思。希望女儿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能独立思考,自尊自爱,内心强大,可以掌控自己人生的人。


虽然是在封建社会,女子想要掌控自己的人生是很难现实的,女人的荣辱都寄托在男人身上。但是林如海培养林黛玉接受的这些高等教育,不仅会帮助林黛玉提升自己,而且将来可以襄助丈夫,再不济也可以教养儿女成才,这样林黛玉的人生总归是多了一些保障的。


《儒林外史》中就有个鲁编修,没有儿子就大力的培养女儿,鲁小姐读书做八股,学问惊人。虽然找了个丈夫无心仕途,但是可以培养儿子去科考。


林黛玉将来总是要嫁人做当家主母的,相夫教子就是她的主要任务。古代名门望族选儿媳妇一看门第家世,二看家庭教育。因为媳妇将来主持中馈,她的个人教养会直接影响夫家子孙后代的前途。


林黛玉的家世出身实在太好,林如海给她的教养又如此高级,将来林黛玉的婚事又多了一份厚重的筹码。


林黛玉也不负所望,她的才华卓绝,品行高洁,胸襟气派更不是一般的闺阁少女能比。


就算在贾府这个大染缸里,“一年三百六十日, 风刀霜剑严相逼”,她也没有畏惧退缩,依然敢于争取自己的爱情,坚守自己的人格,保持自己的节操,从不谄媚,也从不自轻。


她看透了自己的命运,更看破了贾府无可挽回的衰败。


宝玉认为“凡远亲近友之家,所见的那些闺英闱秀,皆未有稍及黛玉者”,刘姥姥夸赞黛玉的屋子比那贵公子的上等书房还要好,贾母则一脸骄傲的承认:这就是我的外孙女。


林如海不但给黛玉提供了充满爱的家庭环境,给她士族贵公子的顶配教育,还给了她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


书中写道:“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


连这种饭后饮茶养生的小细节,林如海都要亲自叮嘱教导黛玉,可以说是模范老爸无疑,古往今来也不知能有几个当爹的能做到这个份儿上。


更别提林如海为了黛玉自幼的弱症求医问药多年,“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对比一下宝玉魔魇贾政放弃治疗,巧姐出天花贾琏出去偷情,是不是贾府的老爷们要找个地缝钻一钻才好呢?


二、林如海不续娶,不立嗣,都是为了尽可能多的给黛玉留遗产。


对于读者扯住“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这一句不放,非要说人家林如海让林黛玉读书是想要儿子想疯了,这更是无稽之谈。


古人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林如海也想要生个儿子,这是人之常情。


但是林如海对子嗣这件事真的很佛系随缘,有就有,没有虽然有遗憾但也不强求。如果他真是那种特别想要儿子的人,他应该去拼命削尖了脑袋去生儿子。


以他的身份地位,家世背景,就算贾敏生不出来,身体垮了,年龄大了。他完全可以和几房小妾继续生,或者多收用些年轻丫鬟,外面再养上一群外室,每天闲着没事就去生儿子,谁能管得着他呢?


就算林如海基因有问题,生的孩子体质都不好,那就多生一群,总有那么几个随母亲的,能长大成人。


就算林如海本人生完林黛玉她弟弟身体也不行了,再也生不出儿子,那就趁着自己年轻抱养立嗣,可以多过继两个都行,反正不管是林家堂族还是异姓亲友,或者养生堂的孤儿们,想给林如海当儿子的人,大概可以从扬州排到姑苏去。


林如海大可以先狠狠过一把有儿子的瘾,等他死了也有人给他摔丧驾灵,林家嫡系后继有人!岂不是很好?


毕竟“无后为大”,林如海可是已经四十了,四十岁是古代男女的一个关键年龄。因为古人平均寿命短,一般过了四十还没生出儿子,就算嫡妻再彪悍,庶民百姓也可以名正言顺的纳妾。


清代徐珂在《清稗类钞》中就清代的立嗣问题写道:我国重宗法,以无后为不孝。凡年至四、五十而尚未有子者,辄引以为大忧,惧他日为若敖之鬼也,……于是有立嗣之事。


这一点从古代的很多立嗣文书上也可以看出来,一般都是男子四十岁无子才开始过继立嗣的。


如果只是想要过继儿子,延续香火,保证自己的养老和身后的祭祀问题。那么立嗣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可以选择近亲或同宗之子,或者抱养三岁以下异姓子或孤儿,以及收养亲戚家的孩子外甥、外孙都可以。


尤其是像林如海这种高门嫡系,立嗣的花样简直不能更多。一下过继两三个也问题,实在想要林家堂族男丁,但没有合适的还可以兼祧,甚至可以立堂族的弟弟或者孙子为嗣都没问题,符合律法和人情。


千万不要太高估嫡妻的力量,认为贾敏挡着林如海要儿子。嫡妻打压小妾庶子那都是人之常情,没人愿意分享丈夫和优质资源,贾敏深得贾母真传,自然是不想有庶长子。


可古代的女人连二门都不能出,只要男人在外面搞事情,她的手伸不到那么长,管不了那么宽,管得了一时也管不了一世。贾敏也只能做到和王夫人一样,限制丈夫在四十岁前不要生出庶子而已,再往后就太严格了,就属于不守妇道。


王熙凤那么厉害,贾琏照样能偷娶尤二姐,如果不是走漏风声,贾琏和尤二姐说不定能生出好几个儿子来。贾琏才不过二十多岁,距离四十岁还差十多年,如果贾府不败,鬼知道他能搞出多少事情来。


就算贾琏段正淳附体,搞外遇和小妾全生女儿,贾芸这样的庶支旁系子弟都愿意给宝玉当儿子,高攀贾琏岂不是更要乐歪了嘴也上赶着奉承,后面还有贾芹、贾菱、贾菖等一起排队,供琏二爷随便挑选,这在过继立嗣中被称之为:择爱继。


可是林如海并没有着急和几房姬妾们生出儿子,也没有在生前过继儿子,甚至更绝的是他在贾敏过世后明确表示:“再无续室之意”,简直不仅是对子嗣佛系随缘,而是属于根本不想这件事了。


从林黛玉离开老父亲一进贾府到林如海过世,中间还有五六年时间。林如海居然连个妹妹也没给林黛玉生出来,这对于一个古代四十岁的男人来说其实也不是很正常。


他毕竟是有好几个小妾的,再也没有妻子约束他,想找什么样的女人不行,想生多少儿子谁管呢?看看人家李世民的父亲,李渊退位后都已经五十多岁了,当了9年太上皇生了给李世民一口气生了三十多个弟弟妹妹。


其实没有任何人和任何事可以干涉林如海生子或者立嗣的事情,可是林如海偏不做,只能说明他本人不愿意。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为了女儿林黛玉。


林如海自己身体不太好,工作压力大,日常特别忙。接连丧子丧妻的打击已经让他对子嗣这件事心灰意冷。林家也早已经分崩离析,“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


堂族只不过一个高祖,往上算还不知道隔了几代了,而且林家早已不像贾府一样聚族而居的大家族,他们甚至都不在姑苏,而是各省流寓不定。


《红楼梦》中曾经显赫的列侯林家,虽然没有真的如贾母所说的那样真的“死绝了”,但是也差不多了。这跟林家祖上渊源有关,很可能早就因为一些不可抗力的原因经历过大规模的分家析产,平时也不怎么来往,就剩下祖坟祠堂都还在原籍姑苏而已。


林如海和贾敏、黛玉平时就是普通的清流官僚小家庭生活模式,来往结交的也都是相似的清流士大夫家庭。所以贾敏告诉黛玉外祖母家与众不同,因为贾府还是一个子孙繁盛,聚族而居的大家族,比林家实在热闹很多。


林如海对于子嗣就不那么热衷了,因为他要保护唯一的女儿林黛玉,尽可能给她留下更多的家产傍身。对于一个无父母庇护的孤女来说,一笔足够丰厚的妆奁才是她后半生衣食无忧,可以在婆家立身的根本。


一旦林如海续弦,收养嗣子,那么就等于凭空给林黛玉增加了两个强有力的抢夺家产的外人。这个后妈和外来的哥哥不仅要住林家的房子,继承林家的遗产,还要摆布林黛玉的命运,到时就连贾母可能都无可奈何,保护不了黛玉,因为后妈和哥哥才是林家人,人家名正言顺的管林黛玉。


一般古代无子选择立嗣的人是为了养儿防老,承继宗祧祭祀,家产的继承权只是对嗣子的诱饵。但是送儿子出去过继的人和出嗣的儿子其实都是奔着财产去的,因为出嗣的儿子已经失去了原生家庭的财产继承权,就指着养父母的家产过日子。


翻一翻唐、宋、明、清各个朝代因为过继养子,继承遗产打官司的案例简直令人眼花缭乱:什么养子和养父母打官司,养子和寡妇养母打官司,养子和养母及养母的亲生女儿打官司,养子和养父的侄子、侄孙打官司,后来的养子和先来的养子的小妾及女儿,寡母和女儿一起打官司,亲哥哥想独霸弟弟家产过继儿子驱逐孀妇打官司……


关系之复杂,流程之繁琐,每个官司都可以写一篇论文,写一篇小说,但是这些养子的目的其实都一样,就是为了争夺养父母家的财产,每个官司也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让官府捞足了好处费。


关于《红楼梦》那些认为林如海一定过继了儿子,或者家产被族人分了,林黛玉捞不着的观点,其实都基于一个前提,那就是:参考了明清两代比较严格的需要立嗣子继承家业的律法。


《红楼梦》中明清两代的元素实在特别多,但是请不要忘记作者特意强调无朝代可考,而且明清两朝都没有列侯这个爵位。


但就算在女性继承权被严重压缩的清朝,女儿也拥有继承“户绝”资产的资格。而且按律法,父母生前立嗣的立继子,因为履行过对父母的赡养义务,可以继承的家产也比父母死后族人推举选立的命继子份额要多,但是作为父母的亲生女儿,仍旧可以得到一部分家产作为嫁妆。


清朝时期,旗人家庭的遗产继承制度又与汉人家庭不同,清朝地位很高的“旗人姑奶奶”们在分遗产的时候甚至可以和儿子平分。


很多可查案例也表明,清朝虽然对女姓的继承权很苛刻,但是这些制定规则的人也有很多有女儿疼女儿的,他们都和林如海一样的心思,不愿意把家产白白便宜了外人,反让亲生女儿受委屈。


至于养老,人家林如海这个官老爷还用发愁没人给养老?又不是家里穷得只剩下茅屋还漏雨,急等着养子给他送饭送水才能活下去。奴仆照顾岂不是比养子伺候得更好?


至于认为林家的族人吃绝户抢夺财产欺负林黛玉就更不可能,又不是旧社会偏远山区“敲寡妇门挖绝户坟”,两淮盐政林如海死在任上,他的后事应该是有圣旨和官府参与的。


再不济也是官府按律法走程序,擅长恃强凌弱的荣国府,岂是林家那些零星流离的堂族敢惹的呢?


三、林如海可能两次往贾府转移财产,暗中和贾母达成宝黛婚约默契。


林如海是何等聪明的人,他对自己的身体和家族的运数早已经看透,爱妻亡故之后,他仅有的牵挂就是小女儿林黛玉,他不可能为了虚名给黛玉添堵制造麻烦,而是要尽可能的给林黛玉深谋远虑。


所以林如海不续弦,也不和姬妾再生儿子,更不提立嗣的事情。


林如海初次往贾府转移财产可能是在贾敏死后不久,黛玉一进荣国府时。这里作者写的很隐晦,但是仔细一品就会发现不对。《红楼梦》第二回写道:“女学生侍汤奉药,守丧尽哀,(贾雨村)遂又将辞馆别图。林如海意欲令女学生守制读书,故又将他留下。


也就是说贾敏刚过世的时候,林如海是想让林黛玉在家守孝三年,跟着贾雨村继续读书的。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到了第三回林如海就让贾雨村护送林黛玉进京了,林如海对贾雨村说:“天缘凑巧,因贱荆去世,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无人依傍教育,前已遣了男女船只来接,因小女未曾大痊,故未及行。”


这就属于面上的官话,贾母的船早就派来了,而林如海一开始并没有打算让黛玉进京,甚至没打算不再续弦。


一定是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让他改变了主意。


林如海送林黛玉的时候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


林如海所说的“顾盼之忧”可能就是他改变主意的关键,因为他作为巡盐御史,工作压力和风险本就比较高,可能是因为朝廷战事吃紧,皇帝给林如海更多的压力。他疲于应对,如果过不去这个难关,可能要丢官或者获罪。


他不能续弦,更不能更好的照顾林黛玉,才改变主意,把女儿托付给贾母。


林如海在临别的时候对黛玉言明是为她将来打算,让外祖母作为女性长辈教养她,其实也是为了将来便于黛玉婚嫁,古代没有女性长辈教养的女子会被视为没有家教,婚嫁受阻。


注意,黛玉初进贾府走的时候是自己单独坐了贾府来接的大船,贾雨村坐了小船,依附黛玉的大船而行。


林如海肯定不会让贾府的大船上空着回去,林如海很可能暗度陈仓已经把林家嫡系积累掌握的大笔财产都放在了船上,其中可能还有贾敏的嫁妆,另外还有林黛玉这几年在贾府的吃穿用度,人参药品等,此时林黛玉还是去做客,林家也供应的起林黛玉这些开销。


荣国公府的船没人敢动,林黛玉随身只带了一个小丫鬟一个老嬷嬷,也是低调财不外露的意思,毕竟林如海的官职实在是太敏感了。


黛玉进贾府时,王熙凤曾专门提到过她带人在后楼找缎子,应该就是为了收拾地方,看着人搬运东西,给林黛玉带来的行李箱笼腾地方。


林如海第二次转移财产很是在临终的时候,他把大部分的浮财家产都以嫁妆的形式留给了林黛玉。所以贾母特意“定要贾琏送她去,仍叫带回来”,因为贾母已经和林如海达成协议,帮忙收养黛玉,保管林家大部分资产,将来让宝玉娶黛玉,林家的资产就算被贾府内部消化了。


贾琏是参与了林如海丧事的,还是个重要角色,书中明确写他陪黛玉扶林如海灵柩回原籍。贾琏带往苏州的心腹小厮昭儿中途回来过一趟,跟王熙凤回话时说:“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日巳时没的。二爷带了林姑娘同送林姑老爷灵到苏州,大约赶年底就回来。二爷打发小的来报个信请安,讨老太太示下……”


作者就是在暗写贾琏跟贾母汇报林家遗产的分配情况,他从带林黛玉回去到林如海过世,至少有八九个月时间,林如海完全有足够的时间分配遗产,交代后事。


林如海是官员,贾琏是贵族子弟,也是五品同知的官职,林家堂族是难以和他们抗衡算计的。


林如海死后,贾琏就负责代表黛玉出面和林家族人掰扯家产,走官府程序,谁敢不服?贾琏办好了差事,就送林如海灵柩回原籍安葬,才派人先来跟贾母汇报一下,好让贾母安心。


贾母肯定对贾琏这趟差事非常满意,要不然也不会在后来王熙凤过生日的时候那样维护贾琏了。还开玩笑要把鸳鸯送给贾琏做妾,又默许鸳鸯给贾琏拿一箱子私产去典当补亏空。


当然林如海应该也是要必须面对立嗣的问题,他的族人为了财产也肯定要干涉这件事,但是林如海至少生前他为了女儿黛玉顶住了这个压力。


至于他身故之后的族人如何给他推举嗣子,继承林家嫡系,他根本都不在意,因为他提前给林黛玉安排好了。


林如海不但对贾母照顾黛玉很放心,而且林如海夫妻都和贾政有很好的私交,知道贾政是个正人君子,就算贾母将来病老归西,贾政这个亲舅舅将来也会照顾黛玉,这已经是林如海能力所及范围之内,给黛玉的最好安排了。


至于林家的族人们,就算林如海没有立嗣,他们也能分到不少的财产。至少公共的族产、田地、祭田肯定归新任族长继承,毕竟林如海还要葬入祖坟。除丧葬费用之外,还有一些店铺、房产等不动产和浮财林如海也都要留下一些给族人,毕竟很可能会有命继子,虽然书中是半点也找不到线索,但是就算只打发族人,面子上也要过得去才行。


以上都还是按照强制立嗣的情况分析,如果在不强制立嗣的朝代,林如海个人不立嗣,就此户绝,也不是不行。那么,林家的家产就毫无疑问都是林黛玉的。


且不说林如海到底留给了林黛玉多么丰厚的嫁妆,仅是当年贾敏的嫁妆就应该全归林黛玉继承,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水东日记》等古籍记载,宋代一个中产阶层家族的嫁女陪嫁标准就是一百亩地,十万贯财产。贾敏作为荣国公府的嫡女远嫁外地,不能带不动产,很可能全部折现,金额几倍不止。


林如海让贾琏把贾敏的嫁妆搬走,在那些衣服、首饰、家具、器皿里面夹带私货,谁还敢问:这个花瓶是林家的祖产,还是贾家陪嫁给太太的呢?


林如海给黛玉的嫁妆那都是另外的份例,就算族人选立了嗣子,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林黛玉带走属于她的嫁妆部分。邢夫人还有亲兄弟呢!出嫁的时候还把家产几乎都带走了。


贾琏帮林如海办成这件大事,只怕在其中好处费都赚了都有两三万两,可谓是志得意满,要不然他后来也不会说:“再发个两三万的财就好了!”


至于林黛玉后来跟宝钗哭穷也别太当真,人家薛宝钗就很懂得点破重点,她说:“将来也不过多费得一副嫁妆罢了”,其中“嫁妆”就是重点,林黛玉不仅自带嫁妆还继承了母亲的嫁妆,所以她红了脸,嫌弃宝钗取笑她,可是宝钗却表示:“虽是取笑儿,却也是真话。”


这说明林黛玉的财产在贾府根本不是秘密,全都在老太太的小金库藏着呢!王熙凤也说过,将来宝玉黛玉一娶一嫁都由老太太出钱,不用官中的。


林黛玉自己应该也是知道她和宝玉的婚约早有“木石前盟”,她前期用“金玉”之事多次当众猛怼宝钗,试探敲打宝玉,甚至认为“既有金玉之论,也该你我有之”。


贾母一直支持宝黛,甚至用“小冤家”来形容宝黛不是冤家不聚头,这几乎是等于当众承认了他们的恋情。古代只有小夫妻,小情人才能称之为“小冤家”。


有读者疑惑,为什么林如海和贾母不早给宝黛订婚呢?因为一旦订婚,黛玉就成了贾府的媳妇,碍于名份就不便再留在贾府抚养,更需要和宝玉严格避讳。比如《浮生六记》中沈复和陈芸订婚后,因为陈芸和沈复偶然见面,陈芸悄悄给沈复留了稀粥小菜都被堂兄嘲笑,两人非常窘迫。


贾母想要把黛玉留在膝下抚养保护,只能暂时不让她和宝玉订婚,让他们以兄妹模式相处。这是礼教的需要,不像薛家那种,一进门就嚷嚷什么“金玉良缘”,“宝玉”和“金锁”是一对儿,宝钗还天天缠着宝玉,实在不讲究,也不像话。


那么宝黛的感情,贾母知道,黛玉心里苦贾母知道吗?答案很显然是:她不太明白。


贾母毕竟是个封建大家长,她认为自己给林黛玉锦衣玉食,疼爱照顾,还让她和宝玉自幼培养起“言和意顺,略无参商”的感情已经非常好了。反正现在黛玉和宝玉也是天天在一起,还有什么好发愁的呢?将来就算不让她嫁给宝玉,也不会亏待她呀!


贾母本人也是政治联姻,未必懂得爱情是什么感觉。她丈夫娶了六房小妾,英年早逝,她和丈夫的夫妻感情也就那么回事吧,她体会不到林黛玉的相思之苦,也是正常的。


随着贾府的倾颓败落,贾母必须要顾全大局,她对于宝玉的婚事也开始摇摆,孤女林黛玉的确不是上佳选择,王夫人又步步紧逼,贾母也很难。但是当宝玉连甄家三小姐都求娶不到的时候,黛玉无疑是首选。


我个人理解倾向于八十回之后黛玉是和宝玉定了婚。以宝钗的身世、年龄和糟糕的家庭状况,她不可能在正常情况下嫁给贾宝玉为正妻,应该是贾府彻底败落后和宝玉出于亲情凑合过日子,相互照顾才合理。毕竟宝玉是赞同续弦论的,这一点作者曾在“藕官烧纸”一回有明示。


总而言之,林如海是对爱女林黛玉是倾尽了心力,深谋远虑,给他送个“封建社会模范老爸”的荣誉称号也完全当得起。


只不过《红楼梦》中贾府的末世悲剧已经注定,林如海在前面付出得越多,对黛玉越是疼爱,林黛玉在贾府就回越让人心疼,她的悲剧就越明显,越深刻。。


宠女狂魔林如海:不续弦不立嗣,把黛玉当儿子养,巨额财产做嫁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