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下风口,雷军造车难起飞?!
“创业要大成,一定要找到能让猪飞上天的台风口”,雷军的“风口猪飞” 论,十几年来一直是不少创业者相互勉励的名言。事实上,雷军的这个理论也并非坐而论道,有其亲身经历的总结,也就是古人所谓的“时势造英雄”。
一年前,雷军宣布了小米造车的事,“我决定亲自带队,这是我人生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我深知做出决定意味着什么,我愿意押上我人生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这是雷军宣布小米造车时的豪言壮语,但是善于寻找风口的雷军,这次显然是找到了一个下风口,起飞难度比较大。

首先,国家已经暂定发放汽车生产资质,包括新能源汽车。小米造车第一步是要搞定造车资质,这是一个漫长且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过程。
那么国家为何暂停造车资质的发放?为何不再鼓励企业大规模上马汽车生产?答案是因为汽车产能已经严重过剩。
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352.1万辆,按照2020年的产能2669万辆/年来计算,仅有13%的产能发挥了作用。新能源汽车规划的“大跃进”,沉疴已久。现在入局汽车制造是闯入了一场厮杀正酣的主战场,稍不留意就会殒命。
另外,入局较晚的小米不仅失去了先发优势,也错过了国家政策的红利期。
根据今年新能源汽车的相关政策,在技术指标门槛不变的情况下,2022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在2021年基础上退坡30%,且购置补贴政策也将于2022年12月31日终止,之后上牌的车辆不再给予补贴。
并且去年的相关政策指出,自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将免征车辆购置税,如果这一优惠政策不再延续,小米错失的政策红利将会更多。所以自从去年小米官宣造车后,港股股价持续下跌。雷军这次没站在风口处,投资人也并不看好。

其二,多年来,虽然雷军带来小米舰队一直走互联网营销的路子,但它的本质还是制造企业,只是包着互联网的外衣而已。对于制造业而言,技术永远是赢得市场的胜负手。所以当小米官宣造车的时候,雷军表示,“自动驾驶是智能电动汽车决胜的关键点。小米自动驾驶要采用全栈自研算法,全力研发自动驾驶技术,首期投入 33 亿研发费用。”虽然雷军找到的制胜点是对的,但是要打入这粒制胜球缺绝非易事。同时雷军认为小米造车要取得成功唯一途径是成为前五名之一,并且每年出货量超过1000万辆。这个数字就算是百年跨国车企大佬听到也是一哆嗦。
就在不久前,小米集团副总裁兼CFO林世伟披露了小米造车的最新动态:小米汽车研发团队人数已超1800人,前三季度总投入为18.6亿元,2024上半年正式量产的目标非常顺利,目前芯片供应也没有影响到小米汽车业务。”
但是小米内部技术工作人员却已经向外透露了另一种声音:“明面儿上所谓正常的推进速度,其实是牺牲掉很多功能换来的”、“小米做不出这辆车,就算做出来也不用期待了。”
如果不能在技术上拿捏,仅靠营销手段,讲故事、谈情怀显然是苍白无力的。君不见持续投入8年,苹果汽车基本流产;面临总部解散、工厂出售的恒大汽车同样是前车之鉴。小米汽车要想在智能驾驶上拿到制胜分,就不应该往下砍掉功能。
而且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小米造车虽然确定了基本方向,但是没有完全想清楚这款车要怎么做,最终成型是什么样,缺少全貌概念,好比是大家都在喊中国队要进世界杯,可是怎么一步一步的实现,众人无语。
也有媒体认为:如果按照“首款车型将于2024年上半年实现量产下线”的规划算来,小米的造车事业已行至中场,但外部对小米造车出现了“由多转空”的迹象,一度还传出“小米造车将被叫停”的消息,高开低走的小米汽车或将迎来难熬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