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德美日的科研崛起简析

2020-12-10 01:43 作者:或退裙业葬君  | 我要投稿
本文以

诺贝尔科学奖与20世纪科学,周程mp.weixin.qq.com/s/3R_NWFUhCev0A9oPCiatDw/

为参考,进行简单的分析。

德国——

研究型大学:柏林大学,提升哲学院地位,讨论班教学、讲座制;

现代实验室:导师和学生模式,上下级+伙伴。

理工科大学:工科大学和工商业发展相辅相成,促成社会氛围。

美国——

美国制造体系:移民人口潮+开拓工业潮,以密集型工厂发展。

赠地学院:南北战争的税率压力,政府和地方投资理工科学院,有充裕的经费来源。

本科+研究生教育:德国科研的魅力,适应日益繁重的基础教育。

企业研究所:企业设立科研机构或基金,接纳毕业生,转换技术。

大批欧洲流亡科学家赴美:远离战争中心(时代馈赠)的人才移民政策和环境。

军工研究:战时军工研究,政府创立科研机构和科研部门。

战后 “大科学” 急速兴起:深度支持基础研究,加大政府投入。

日本——

战前的科学风土:闭关锁国期间,西洋学术氛围浓厚,建立高等教育体系。

战后的教育改革:综合大学有高度办学自主权,教师有研究自由和稳定经费。

导师的精神气质:二战期间见证了日美科技差距,主动向科研无人区进发。

研发经费的持续增长: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政府不断递增的研发经费比例。

综合简析——

发展时期的必然需求:人口增长、战后恢复、工商业繁荣、工业中心转移、进出口压力等。

不断下沉的科研机构:研究型和工科大学、政府科研部门和机构、企业研究所和基金、各类实验室。

不断细分的教育结构:理工科大学(专业人才+工程师)+综合大学(本科+研究生)。

政府政策和地方环境:投资建立一批高质量大学并有充裕经费来源,建立人才移民政策和环境。

宽松合理的学术机制:综合大学的高度办学自主权和教师科研的高度科研自由度。

高度鼓励的学术氛围:深度支持基础研究、主动向无人区进发、不断提高研发经费比例。

中国的比较反思——

发展时期的必然需求:两弹一星是核威胁压力、新中国以重化工业为基础的计划经济和苏联援建、改革开放后的世界工业中心转移等。

不断下沉的科研机构:新中国初期政府主导大学配合,改革开放后企业开始主动研究,新时期逐渐重视大学的科研活力。

不断细分的教育结构:加大本科生研究生的论文质量把控,双一流高等大学和职业大学的建设等。

政府政策和地方环境:限制高等学府建立分校,各个省市开始建立人才优惠落户政策。

宽松合理的学术机制:摒弃唯论文评职称,打击学术不端和不良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资源整合。

高度鼓励的学术氛围:强基计划、半导体大基金、中美贸易战压力等。

 


德美日的科研崛起简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