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黃旨彥博士:中國歷史上的性別與政治 講座筆札與反思

2022-03-19 12:14 作者:軒然冉冉紫陳  | 我要投稿

2021119日(週二) 地點:台灣大學共同教學館311

演講大綱(引自台大歷史學術演講公告)

本演講旨在利用海內外豐富的研究成果,展示性別做為一種分析範疇,如何深化政治史的研究。演講將以課題為導向,以「性別秩序與政治秩序」、「女 / 主的權力基礎」及「女體與國體的相互指涉」作為切入點,探討災異、嫡庶、內外之別等政治觀念、女主與女性涉政現象,以及纏足與新女性等與現代性相關的課題。藉由上述縱時性的歷史分析,本演講期許能在擴充政治史研究的視野之外,強調性別思維及其對觀察現實政治的貢獻。

筆者簡記

黃旨彥博士在本次講座先從政治的概念談起,不論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還是權力關係無所不在等,都表示政治是滲透在日常生活當中。因此本次講座主要以性別與權力關係之間的關聯,來討論中國古代政治當中的性別。不過在討論「性別」前,得先從學術上討論性別的三個關鍵字:生理性(sex)、社會意義上的性別(gender),以及對「性慾」表述的性現象(sexuality)。而教授主要研究性別(gender),討論社會文化如何詮釋性別、角色氣質等。接著講座討論性別秩序與政治秩序。傳統脈絡下雖然男女有別,但並非二分法,而是如同陰陽一樣互相調和,空間上的內外之別亦如是。性別秩序又會因政治紊亂被多加檢視,如服妖與妖人與政治動亂連結;性別秩序與政治的其他體現就是女主政治,若從女主權力的來源討論,比如女主是夫妻敵體觀念下的權宜之計,有制度化的趨勢等等。最後從戰爭與革命的角度討論進步思想與放足運動,以及愛國運動下國體與女體之間的指涉。

「性別」在傳統政治史研究當中是一個經常缺位的角色,因為就從現有史料來看,關於女性的記載都只有片面的訊息,畢竟歷史書寫的主控權在男性,導致她們的聲音難以發聲甚至被歪曲。但如果從黃旨彥博士在報告前討論的三張照片,即清華園、布達拉宮、龍門石窟等三個案例來看,這三個地點分別與楊貴妃、文成公主與武則天等歷史上的女性相關,若從上述空間來看性別與政治史,像是武則天將自身形象混和陽剛佛教的所雕的盧舍那大佛,透過展示男性的樣貌,以此使身為女皇帝的自己能獲得更多的政治權威;抑或是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之後,她的女體成為紅顏禍水,後世文人將國體上的失敗怪罪向她,使得她被迫捲入王朝衰敗的政治責任論述等等,由此可見性別與政治是往往是密不可分的。

筆者反思

但相較於中古史對於性別與政治的討論,將性別放中國近代史來看,則可以得到一些新的視角,比方說從消費文化與女性形象誕生,還有戰爭對男性氣概的重構。前者主要體現在百貨公司帶來的流行文化與摩登女性的誕生,甚至母親形象本身也被捲入其中,時人不再追求傳統婦德的女性,而是要娶能夠強國保種的新女性;後者則是因為清末列強侵略,傳統中國崇尚文人的風氣屢次因戰爭失利被打壓,新式知識分子認為中國的國體被去勢乃至於女性化,並開始嘗試新的男性化道路,重振東亞的雄風。

總而言之,性別的研究不該只限於單一性別,從近代史性別研究來看,是討論性別概念浮動與轉換的過程,以及性別是如何展演與再現,比方前文未講述的乾旦坤生 等,至於要如何以政治史角度切入性別研究,我認為則是需要結合政治史強調主觀能動性的特色,從上層階級女性各種情慾表達、心態展現、人際網路與行為等,來理解當時性別與政治的關聯。

參考資料:

黃旨彥,《公主政治:魏晉南北朝政治史的性別考察》(台北:稻鄉出版社,2013),頁1-27。

連玲玲,《打造消費天堂:百貨公司與近代上海城市文化》(台北:中研院近史所,2017)

小濱正子、下倉涉、佐佐木愛、高嶋航、江上幸子主編,《被埋沒的足跡:中國性別史研究入門》(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20)


後記

這是上學期本來該放出來的文章,本來想說再多加一點東西,但現在想說算了,反正這學期應該還會再寫幾篇關於性別的文章,還煩請各位先進賜教。本帳號翻車有一部分跟這個有關....





黃旨彥博士:中國歷史上的性別與政治 講座筆札與反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