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航拍中国》解说词文本30 第四季 第七集 澳门
【这是一座全新的城市,有它的速度与激情;这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带着独特的历史还有别具一格的生活方式。人们赞美它回归祖国的盛举,共同延续不曾改变的华夏民俗。在今天的澳门上空,看见一个走进中国的世界和一个融入世界的自信中国。】
第四季 第七集 澳门
澳门由澳门半岛、氹仔岛和路环岛组成,三面环海,面积非常小,小到只有33.3平方公里,但它的故事却不少。
大海中,澳门渔民会像祖先一样捕捞虾蟹;出海口,络绎不绝的香火让妈祖很忙;晚归的时候,守塔人会点亮灯塔;还有一面墙,记录着这座城市的过往。
如海般的平流雾正流淌在天空,即便是被海环抱,在澳门,这样的景象也很难得。于是,雾气之上,我们只能看见一座天空之城。雾气之下,它们扎根的大地是什么样子?
澳门很小,一个航拍时的全景镜头就能将整个澳门尽收眼底。眼前古老的澳门半岛与珠海一河之隔,桥的对岸,那些高楼所在的地方叫氹仔岛,楼后更远处叫路环岛,澳门就由这三岛组成。再远,就是大海。所以,澳门先民以海为生。
这种渔船被称作“虾艇”,当两侧悬臂展开足有50米宽,可以同时拖拽20张渔网,专门捕捞游弋海底的虾蟹。
海上还没有这些巨型风车的时候,澳门人就守着这里,以海为家,牧海而歌。直到今天,仍有一些澳门人还在这大海上重复着祖祖辈辈的生活方式。渔民们撒下的每一网,都是对传统的坚守。
四五百年前,澳门先民希望在出海后,能够平安顺利、收获满舱,于是便在出海口修建了一座庙宇,供奉妈祖。妈祖是中国福建广东沿海民众信奉的海神,澳门妈祖一脉相承。
又过了几十年,一批葡萄牙商人从这里登陆,听到渔民口中的妈阁,模仿之后,这座城市便有了一个全世界都知道的名字,Macau(澳门)。
/除夕夜/

除夕夜,澳门人如约来到妈阁庙。无论身处何地,无论多么繁忙,这一刻,都要回到这里。迎接新年的第一柱香已经点燃,每一次叩首都是对先辈的追思,也祝福亲人、自己和未来。
古老的妈阁庙,即使光阴荏苒、风雨剥蚀,站在它面前的这些人依旧像四五百年前一样,排着长队,穿过山门,踏上石阶,依旧是最初的传统,依旧是最初的样子。
/东望洋灯塔/

海岛上的灯塔,白天可以预报风讯,夜里可以指明航向,但今天以卫星导航的船只不需遥望灯塔就能回港,准确的天气预报也随手可查。
可是,东望洋灯塔的守塔人依旧会在强风来临前固执地挂起风球。虽然现在晴空万里,但你永远可以相信他们的判断。100多年来,他们一直都很准。
看吧,仅仅半个小时,乌云迅速笼罩了城市,此刻没有人再怀疑是否会下雨了。只是风越来越疾,雨越来越大,此时的风球早已换成了暴风信号。
雨过天晴,城市如常。风球被夜色吞没前,灯塔早就亮了起来。
虽然在今天,夜晚归航的渔民已不再需要灯塔指明岸的方向,但是当他们登岸、收网、离船的那一刻,还是会习惯性地转身,望向祖祖辈辈都注视过的这座灯塔。他们知道,守塔人也会一遍一遍重复着那些操作,只是做得多了,就变得庄重和浪漫。
/大三巴牌坊/

澳门地标——大三巴牌坊,最初并不是一座牌坊。17世纪初,渡海而来的传教士设计出一座名叫圣保禄的教堂。两百多年后,一场大火让教堂只剩下了这面墙。由于很像中国传统牌坊,圣保禄教堂也就成了大三巴牌坊。
附近的人总能望见牌坊背面高处的草和那座教堂留下的印迹,就这样,不同时间的人与同一面墙一同生活了400多年。夜灯下的牌坊,标注着这座城市的一段历史。站在远处,我们发现,自信的澳门人不断创造着更新的未来。
接下来,我们要早起去买菜;跟上节奏,活动活动筋骨,再去天台上的操场透透气儿;最后,去澳门最有烟火气的地方,数一数到底有几盏灯。
/拱北口岸/

三面环海的澳门非常小,小到没有多余的地方去种菜,所以,拱北口岸每天清晨都会有大批货车前来集结,车厢就是澳门人的菜篮子。
赶早,是为了最新鲜的食材能以最短时间端上澳门人的餐桌。70多年来,五湖四海的鲜活物资会在此过关,进入小小的澳门。
/澳门新批发市场/

澳门近70万人口仅有一座蔬菜批发市场,就是眼前的这栋楼。楼里,招牌上的菜栏就是粤语中的小菜摊儿。虽然小,但一点儿都不马虎。
这是喧闹之前短暂的寂静。仅仅半个小时,人们就涌进这个空间,他们不想辜负这份远道而来的“鲜”。
停车、卸货,卸下来自祖国各地的食材,有山东烟台的大樱桃,北到黑龙江的五常大米,南到海南省的黄辣椒,甚至还有大西北4000公里外的哈密瓜。
一层装不下,就往楼上开。虽然只有一座大楼,却源源不断接收着960万平方公里的物产。
/白鸽巢公园/

澳门的清晨其实不难理解,只要加上你熟悉的音乐。这位阿姨显然被无人机打乱了步伐,抬脚晚、踏下快,找回节奏并不难,只要别看摄像头。
/黑沙海滩/

眼前晨练的每一个人都不会觉得澳门小,这种见缝插针式的空间在这座城市有上百个。人们拥有的不只是脚下的这块空地,环顾四周,所有的风景都是澳门人的世界。
就近上学自然方便,不过因为太小的缘故,在澳门学校里同班同学都是就近上学。有人家在山顶,有人却来自海边,所以你就知道澳门有多小。
在澳门见到双车道,你应该很庆幸,因为很多马路都是单行道,比如这样才是主视觉。澳门面积小,导致街道与大厦都得互相谦让。所以,在澳门的马路上几乎不会发生加塞儿插队,因为根本就不具备那个空间。
虽然澳门的马路很狭窄,但并不妨碍该快的时候有速度,甚至转弯时也不会减速。因为大家都相信同样的规则,互相遵守、彼此信任,才会高效。就这样,一天又一天,即便天天都有晚高峰,回家很急,心却不慌。
/天台操场/

每一名小学生都很期待体育课。在澳门,体育课不仅意味着可以肆意奔跑,上课的操场还是全校最透气儿的地方。澳门空间资源很稀缺,一些学校就把天台当作运动场。
澳门人口密度非常高,在这座城市里,你常常会看见,楼下世界脚步匆匆,楼上天地健强体魄。如果天台不够用,就去大厦底层,这里可以保证全校一起做伸展运动。
每个天台操场都在迁就大楼的形状,但孩子们却很满足。因为大人要想如此舒展,要么前往公共体育设施,要么借用开放校园设施,但无论怎么选择,都要提前预约。
/三盏灯/

这片区域是澳门最有烟火气的地方,它有个大名鼎鼎的名字叫三盏灯。通往这个地方的路有很多条,总有游客慕名而来,想深度体验澳门市民怎样生活。
穿过一条条街道,路过一座座大厦,直到走进这片钢筋丛林的中心,第一个问题就是:三盏灯在哪里?他们不敢相信,答案就在脚下。
这处直径仅24米的小广场就是自己心心念念的目的地,而三盏灯就是广场中心的这盏路灯。灯其实有四盏,因为空间太小角度不多,所以从哪边看来,总有一盏灯被挡住,于是四盏灯就变成了三盏灯。
澳门很小,房屋不得不建得很稠密,楼挨着楼,户挨着户,但人们需要的公共空间一点儿都不缺。
就像这处近百年的街区,澳门人躺在婴儿车里的时候,就一定见过这几盏灯;老人们也总会在三盏灯遇见自己的老街坊;如果哪个女孩儿方向感不太强,也总能一口告诉男生那个具体的约会地点——三盏灯。
歌剧刚刚谢幕,奇妙的灯光就开始为城市变装;一座大屋,百年前有许多名人来往于此;年末岁初,圣诞连着春节一块儿过;东西方的快乐全部汇聚在这座城市中。
/岗顶剧院/

将近100年前的一天,普契尼歌剧《蝴蝶夫人》在这座建筑中举行亚洲首演,但澳门人却没有特别兴奋,因为岗顶剧院总会爆出这样的新闻。
比如,这是中国第一家西式剧院,中国最早放映电影的地方之一。甚至建成没几年,就有50名淑女、200名骑士在这里举办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盛大舞会。
生活在东西方文化交汇点的澳门人,前天看粤剧,昨天听交响,今晚是中国民乐演出,你会听到古琴讲述的历史。
/郑家大屋/

100多年前,澳门半岛卧虎藏龙,有很多耳熟能详的名人都在此留下足迹。比如,孙中山年轻时就在此行医,成为澳门首位华人西医,有时他还会来到这座大屋拜访自己的老朋友。
大屋正厅,牌匾上的“余庆”二字出自《易经》,原文讲经常行善的人家会造福子孙。如果你以为这家主人很传统,那就错了。
屋里的厅堂很中式,然而从外面看,却是东南亚流行的百叶窗。百叶窗上方却画着广府传统壁画《公孙耍乐图》,象征天伦之乐,以及广东传统工艺“灰塑”雕出的凤凰。
凤凰的旁边装着来自西方的拱券窗,最早可追溯到古罗马时期。更多的拱券窗修在内院,进院可以走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月门,也可以从对面西班牙风格的扁券拱门进入。
如果你在19世纪末来到这座郑家大屋,郑观应会在这座中西合璧的院子里迎接你。他刚刚出版了一部畅销书,叫《盛世危言》,想让当时的人们看中国、看西方。
/澳门光影节/

今晚,科学馆的外墙上有许多人,还有许多美食。澳门光影节,以光为全城建筑举行的一场换装舞会。
每座建筑在诞生时都意气风发、背负使命,光阴流转,它们有的成了遗迹,有的成了记载,有的什么都没留下。
澳门建筑,当年建造的人、今天换装的人都在做着同一件事:沟通世界、涂绘中西。
这次光影节的主题是“火星想旅行”,这个小可爱长得就像外星人,但这个小可爱也是外星人吗?
/圣诞节/

澳门人过节有着自己的特色,中国传统节日过,西方传统节日也过。于是,澳门大大小小的节庆日加在一起有好几十个。
澳门面积小,广场很紧俏,没过几天,另一个节日就会闪亮登场。
/春节/

春节买鲜花,这是故乡的风俗,家里必须这么装点。家门口一样会挂对联,把祝愿告诉街坊四邻。虎年的时候,老虎就随处可在,大家一起虎虎生威。
/舞龙巡游/

初一一早,大三巴就热闹了起来,澳门人以舞龙的方式庆祝新年。澳门人知道,城里的路很窄,要想舞得尽兴,龙就必须特别长。于是,舞龙人变身空间利用大师,一条窄巷满满都是龙。龙跑,人也跑,人撵着龙跑,都想沾沾喜气。
难得遇见一个广场,金龙狂舞必须安排。龙也难得有机会看见自己的全身,下次龙头和龙尾再相见,要等到下一个广场。可是,冲出人群的龙竟然被马路挡住了,原来龙过马路也得找警察疏导交通。
听见龙要来,很多人都会打开大门,把福气迎进家里。就这样,龙一直在舞,人一直在追,穿过一条条街巷,几乎要跑完全城,浓浓的年味儿也就这样弥漫开来。
这是一条回家之路,大航海时代,一座座炮台在澳门建起;濠江中学在1949年10月1日升起了澳门第一面五星红旗;端午节,赛龙舟,澳门人从未忘记自己是龙的传人。
/望厦炮台/

澳门有许多古炮,有些炮口对着海岸线,有些占据着城市高点,有些护卫着古堡,有些瞄准河道。澳门这些炮台,包括城墙、关闸在内的军事建筑,主要建于16至18世纪。
大航海时代的贸易中转站总会建有这样的军事设施,那时的澳门就是一座贸易中转站。被占领后,澳门与内地就此两隔。
/大炮台博物馆/

几百年过去,古炮已成为历史,一些炮膛里的炮弹变成装饰。古堡接纳了生机,墙里的树是岁月的痕迹。没有隆隆炮声,鸽子也就飞了回来。要塞变成了博物馆,诉说着这座城市的过往,那些过往也在一代一代澳门人的讲述中传递下去。
“正步走!”
/濠江中学/

和内地的学校一样,每逢周一,澳门濠江中学也会举行升国旗仪式。在这所学校,能成为国旗班的一员是一件自豪的事情。操场上的每一名孩子,包括所有澳门人,都知道那个故事。
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濠江中学校长杜岚从收音机里听见天安门传来的国歌声,她和几十名师生就在这所学校升起了澳门的第一面五星红旗,用这样的方式遥祝新中国的诞生。
那时,澳门还没有回归祖国,但从那天起,澳门人总会在城市中看见五星红旗。或许只有澳门人才能体会,经历数百年沧桑后,是多么渴望拥抱那面五星红旗,拥抱祖国。
2022年,濠江中学90岁了,它曾和许多澳门学校一起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将五星红旗的故事告诉一代又一代澳门学生。
端午节,赛龙舟,大江大河里的节日。澳门没有这样的江与河,澳门人就在海上筑起堤坝,建起一座人工湖。
/澳门龙舟赛/

虽然人工湖的水仍是海水,但并不妨碍他们在这里赛龙舟。所有队员们也像置身江河中一样,一人掌舵,一人擂鼓,众人划桨,一条条龙舟刺破水面,奋力前行。
不知从何时起,每年在这个时候,都会有这样一群人坐在龙舟上奋力划桨。有时风起,有时浪袭,有时顺流,有时逆境,可他们还在划、不停地划,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龙的传人。几百年前,这座城市曾不得已向母亲告别,却一刻没忘自己的来路。
“国旗进场!”
/金莲花广场国庆升旗仪式/

每年国庆节,由澳门警察、消防和海关人员共同组成的仪仗队都会在金莲花广场准时集结。广场上的人来自澳门各行各业,或许只有他们才能体会,在这座经历数百年沧桑的城市中,每一场属于自己的升旗仪式都意义非凡。
1999年12月20日零时,中国政府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每天早晨8点,五星红旗都会在这座广场准时升起,这座城市的人们一直有着爱国爱乡的传统。
2022年是澳门回归祖国的第23年,澳门人早已习惯了国旗相伴,共同见证自己的生活蒸蒸日上。
接下来的旅程速度会很快,从城市的最高点急速俯冲,在充满挑战的赛道上飞驰;在澳门的一天,既可以体验全世界,也可以吃遍全世界。
/澳门旅游塔/

澳门人叫这座高塔旅游塔或者观光塔。这座城市虽然小,可在全球的名气一点儿都不小,它可是世界级的旅游休闲中心。游客在这座海边高塔上漫步时,能看见最多的陆地和最广阔的海洋。
很多人都打算在61层蹦极后,回到60层的餐厅里,好好享受一顿。但大多数情况是,刺激过后,他们常得花上个把钟头缓下神儿,再拿起菜单。
威尼斯拥有丰富多样的建筑风格,澳门没有这样的建筑,于是就把威尼斯和他们的水上生活搬进这座大楼中,就连天空也搬了进来,所以如果仔细看,这里的云一动不动。
/威尼斯人酒店/

屋顶挨着天空,街道和雕塑依旧是老邻居。开幕时,这里就是全球第二大的建筑物。逛着逛着,你会忘记,外面天早黑了。
此时,夜灯已被点亮。居民楼里的每一盏灯都照亮着一个温暖的家,无数盏灯组成这座温暖的城,但游客却不想这么早就休息。
/新濠影汇/

如果还觉得不过瘾,夜晚可以登上这座建在空中的摩天轮。130米高,好男人必须带得了孩子,拍得好照片儿;女孩儿已经摆好pose(姿势),可就是没人注意,哎,后面的男朋友,上边有什么好看的?
明亮的黄、鲜艳的红,不同色彩勾画出这座世界旅游之都。这些要么数二、要么数一的成就,不过是之前发生的新闻。穿过摩天轮,未来更精彩。
/格兰披治大赛车/

格兰披治大赛车对于澳门来说不仅是一项赛事,更是这一年旅游观光的重头戏。每年11月的第三个星期,很多车迷都会从全世界不同地方来到澳门。这几天,澳门城里的一些街道将成为车手晋级的赛场。
这个弯道接近90度,直线拼马力,前一刻还在比快,后一秒必须精确降档。够胆,就是比谁在最后一刻踩刹车。有人冲出了赛道。
进弯前4车道,进弯后2车道,再拐弯1车道。城市小、街道窄、丘陵地带弯道多,这些原本的不方便,在这几天却成为全球车迷眼中的魅力所在。
这几天澳门人其实最开心,欣赏这样的世界顶级赛事,完全不用买票。比如这样的楼顶就是一处上帝视角的看台,大楼窗户后也藏着无数双眼睛,甚至你坐公交的时候、遛弯儿的时候,都能看见一辆辆赛车呼啸而过。
/澳门美食节/

为了游客,澳门人真是操碎了心,体谅白天看赛车太紧张,于是在晚上就安排了这场盛大的宴会。一些排档的厨师白天还在高档餐厅上班,此刻正向游客捧出最地道的粤菜,最地道的葡餐,最日常的烟火,最世界的风味。
一广场的人,把整个广场当餐厅。即便乌云悄悄聚在天空,人们还不愿放下碗筷,一边品尝美味,一边苦思冥想:那么多好玩的,明天该去哪里呢?
这趟旅程,我们去看巨变的澳门,陆地一点点变大,飞机从海上起飞;一桥飞架三地,澳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回归祖国后,澳门越来越自信。
/填海造陆/

澳门虽然小,却有大梦想。为了让自己的怀抱更宽广,澳门人精心选择、谨慎测量,在澳门半岛和氹仔岛之间,打算造出一块陆地。
混凝土沉箱,填海区外围永久的围堰。砂料铺设基础,吊车准确排序,串联、浇筑、加固。这片区域的面积虽不大,但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怀抱才会不断延展。
飞机还未落地时,机上的乘客就已经进入了旅游模式,这条建在大海中的跑道是澳门旅游的第一个景点。
澳门没有铁路,也没有深水码头,想要与外沟通,非常依赖航空口岸。于是,澳门人花了3年多,在大海中建起了中国第一座海上机场。
跑道周围的这些石头,大部分都100公斤以上,可以轻松抵御每日潮汐。有些石头重达16吨,即便是最强的台风,对机场也无计可施。
/澳门国际机场/

1995年,澳门人拥有一座机场的梦想终于实现,这座小城终于触碰到广阔天空。又一架航班启程了,机上的乘客或许会记住,这次起飞是从大海直上云霄。
/澳门大学横琴校区/

澳门大学在澳门时只有0.05平方公里,而这座新校区竟是原来的20多倍,就在一水之隔的珠海横琴。
校园大了,能做很多事。比如,你可以在实验室操作无人汽车,下了楼,一辆真的无人汽车让你有了更大的试验场。
澳门大学智慧城市物联网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全国同行中,它最早诞生。内地的科技与学术人才在交往交流中不断注入,加持着这座城市的底气。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

这种土地面积的扩大对澳门来说并不罕见。2021年9月5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发布,着力建立健全粤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新体制。
合作区范围总面积约106平方公里,是整个澳门面积的3倍还要多。有了这片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澳门经济发展便有了更多的选择,澳门居民生活就业也有了新的空间。
/港珠澳大桥/

澳门转型,得到中央政府全力支持。2018年,港珠澳大桥,这条全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开通运行,将澳门与珠海、香港连接起来。
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澳门的发展获得更多空间。如今,澳门正在成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作为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并成为中华文化与多元文化的交流合作基地。
又是一天过去了,曾经,澳门渔民常会在夜幕降临时望向大海,那里有他们赖以为生的渔场;今天,澳门人登高远望,会看见内地,祖国江河灿烂。
一河之隔,从内地眺望澳门,会看见这座古老城市的精彩与繁华,也期待这座活力之城的自信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