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纪录片《航拍中国》解说词文本28 第四季 第五集 香港

2023-02-24 13:40 作者:付与明年  | 我要投稿

 

【在楼群里触摸东方之珠的金融引擎,在维港两岸欣赏专属于夜晚的浪漫,在散落的岛屿上遇见定格于亿万年前的瞬间。时光见证了香港的巨变,也雕刻着香港的新颜。本集节目,让我们跟随镜头,到香港特别行政区去看一看。】


 第四季  第五集  香港

  

香港特别行政区,地处中国南部沿海,海洋赋予了它港口的使命,香港岛、九龙、“新界”组成了它的陆地,山地占据了这里一半以上的陆地面积。香港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我们的旅程,将跟随一群远道而来的客人,用一场最熟悉的仪式开启新的一天,在楼群里触摸这座世界之港的金融引擎,再用最香港的方式重新启程。

 

/维多利亚港/


满载的货轮已在海上航行数月,马上,它们就要到达此行的目的地——香港。前方就是这座城市举世闻名的地标——维多利亚港。三面环山,这是一个拥有天然屏障的深水港。

 

早在1000多年前,它就为频繁的海上贸易提供了安全的停泊处,虽然那时的人们只是在这里躲避风浪,但这座背靠内陆、面朝大海的土地,注定不会平凡。

 

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近代史记载着香港被迫割让的屈辱,但是这个暂别的游子从未离开过祖国母亲的怀抱,也始终与祖国风雨同舟、血脉相连。

 

100多年来,伴随着中国的变化发展,香港成长为联通中国与世界的贸易自由港和金融中心,一颗举世闻名的东方之珠。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在香港岛楼群密集的海岸线上,这栋向海里延伸的建筑最为显眼,它的名字是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1997年7月1日0时0分,就是在这片面向整个维港的玻璃幕墙背后,升起了回归后的第一面五星红旗,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金紫荆广场升旗仪式/


从那以后,在它旁边的金紫荆广场上,每天都会举行升旗仪式。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升旗的队伍里发生了一些变化。从2022年开始,队伍的口令由英语改成了中文,人们的动作姿态也从原来的英式变成了飒爽的中式步操。

 

2022年是香港回归祖国的第25年,因此在7月1日这一天,我们在城市里遇到了很多次这个数字。海上巡游的渔船是25艘,出租车摆出的形状是25,大楼上的装饰也是25。年复一年,香港人总是用这种最朴素的方式,庆祝这座城市的新生。

 

今天,富裕、发达、开放、高效,太多的光环早已盖过了香港作为港口的属性。人们介绍香港时,也总会提起它是与纽约、伦敦齐名的国际金融中心。

 

/香港交易所/


作为金融中心,香港的核心引擎就在眼前的这座大楼里。北京时间九点半,股票、期货、外汇交易在这里同时开市。

 

此时,纽约刚刚入夜,伦敦尚在凌晨,全球的财富开始向这里汇聚。在接下来的五六个小时里,所有投资者都会目不转睛地关注这里的每一个数字变动。

 

借助港交所的玻璃幕墙就能看到,在它的身旁是一片名副其实的金融丛林。全球排名前100的银行中,有超过75家在香港开设了分支机构。

 

/中银大厦/


中银大厦用力学中最稳固的三角形搭建钢架结构,不仅给客户带来了足够稳定的心理感受,也大幅节省了建筑材料。

 

无论是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还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啸,凭借着内地给予的大力援助,香港都安然渡过了危机。

 

/维港灯光秀/


这片钢铁丛林也不总是一副严肃的模样,每晚8点,维港两岸的建筑准时亮起,用灯光秀上演一场属于夜晚的浪漫。

 

在这里有546座高度超过150米的摩天大楼,超过了纽约与迪拜之和。同样的楼群,不仅成就了香港世界前列的金融地位,也赋予了它惊艳世界的绝美夜景。

 

密集的楼群中,不仅有闪烁变幻的灯牌,更有写字楼还在工作的光景。正是这些打工人们的付出,让香港的夜景从星星点点汇成人间银河。

 

面对这样的景色,难免会触景生情。只需要一枚戒指,一句发自内心的表白,这座城市早已为每一份热情和真心准备好了最美的背景。

 

/葵青货柜码头/


沿着维多利亚港一路向西,码头的夜景是另一种风格。最快的时候,这里每小时可以装卸超过18万个集装箱。

 

极致的速度,让香港在业内拥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号——补时港。那些在其他港口延误了的货轮,总能在香港追回一些时间。

 

补时港的诀窍是码头仓库的多层设计。集装箱卡车可以行走在地面,也可以行走在屋顶。通过它们,货物可以直达货仓入口,大幅节省了装卸时间。

 

香港既是亚太中心地区的枢纽港,也是内地进出口商品的重要转口港。等到货物完成周转,货轮们将从这里重新起航,奔赴远方。

 

这趟旅程,从一条众星云集的滨海小道开始,在庙街感受香港电影里热闹的烟火气;高楼间,年轻的火龙有着古老的舞姿势;跑马场里,全力奔跑的脚步从未停下。

 

/星光大道/


钟爱电影的游客来到香港,一定不会错过星光大道。对他们来说,比道旁的维港美景更令人兴奋的是能与电影明星的手印合二为一。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西方的工业化电影生产模式与中国的故事和文化传统碰撞出了独特的火花,让香港电影的名号响彻全球,一大批走红的港星也成为了内地和许多周边国家家喻户晓的熟悉面孔。

 

/庙街/


感受香港电影,有的人选择去电影院观看,有的人则更喜欢身临其境。这条不到400米长的小街聚集着大约700个摊位,庙街是很多香港电影的取景地。

 

但对香港人来说,庙街则是他们辛苦一天之后最习以为常的深夜食堂。无论是白领还是打工仔,无论是年轻情侣还是老夫老妻,无论记忆的味道还是明天的希望,都在这简单的桌椅,三两小炒之间,回味得刚刚好。

 

/土瓜湾/


同样是香港电影中的传统内容,功夫也是香港人生活中非常珍视的传统文化。几百年前,尚武的客家人从福建、广东来到这里,扎下了根。后来,楼越修越高,人越住越密,有些武馆就开到了楼顶的天台上。

 

虽然师父是兼职的,徒弟们也可能刚下班或者刚写完作业,但只要打起拳来,每个人都能变成自己心中的侠客。天台的方寸之地,也随时都能变成古往今来很多人都曾想象过的那个快意恩仇、行侠仗义的武林。

 

/大坑舞火龙/


街头巷尾虽然狭小,却刚好装下历久的民俗,装下生活的烟火。中秋节假日是大坑火龙的工作时间,用舞火龙祈福的民俗在明清时期的广东一带就已经被史料记载。与前辈们相比,这条年轻龙的目光显得更加锐利,它的眼睛是人们用手电筒制作而成。

 

100多年前的村落茅屋早已变成了今天的高楼大厦,但火龙的舞姿却从未改变。人们依然踩着同样的步伐,护佑着城市的平安。

 

/跑马地马场/


楼群里,同样不变的,还有这座拥有百余年历史的马场。从1846年起,赛马一直是香港人最重要的娱乐方式之一。

 

上世纪80年代中英谈判,有人曾经担心香港未来的命运。如今,“一国两制”的实践在香港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香港也从未停下高速发展的脚步。

 

这趟旅程,我们将近距离飞越香港最密集的楼群,探索这座城市利用空间的秘密,最后与攀岩者一起登上象征香港精神的狮子山。

 

/香港岛/


香港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摩天大楼,有时用高耸入云来形容,也没法说清具体指的是哪一栋楼。在云上比比高矮,总让人们觉得舒心惬意;但在云层之下,人们生活的密度可能超乎想象。

 

受限于山与海之间局促的土地,人们居住的地方不得不足够紧凑。在这里,平均每平方公里的土地得塞下10000多人的衣食住行。

 

香港人把这样的楼叫做牙签楼,空间有限,每一栋楼都要见缝插针。和这些建筑一起挤进去的,还有香港人节律而丰富的生活。

 

菜市场、超市、餐厅就在楼下,或许还算不上稀奇。住在这里,从银行到医院,从图书馆到电影院,日常所需的所有生活、娱乐活动,都可以在步行10分钟内的地方解决。

 

/爱民邨/


最大化利用空间的试验无处不在。一个巨大的天井,够深,也够透进阳光。每一处楼体的凹陷,可以是晒场,是花园,也可以是运动场。虽然人住得密会有些局促,但有时也能多认识几个好邻居,多塞下一些美好的记忆。

 

/黄埔花园/


这片形似海边消波块的楼群所在地,过去曾是亚洲最大的船坞之一,也是这里很多居民世代工作、谋生的地方。为了留住这特有的记忆,人们特意设计了这座船形的商场。这样,每天出门购物,也有了上船出海、归航回家的好心情。

 

/半山电梯/


高楼间的缝隙,香港人修起了这条管道一样的廊道,它的里面包裹着世界上最长的户外行人电梯。超过800米的长度,让135米的高差变得轻松。

 

有了它的助力,人们走路上下山的速度比坐车还要快五分钟。路上的时间节省了,努力便可以加速。寸土寸金,可能还要加上寸秒寸金。

 

/狮子山/


白手起家,徒手攀登。香港人相信,这既是攀岩,也是人生。城市背后的狮子山是所有攀岩爱好者心中的胜地。

 

对攀岩者而言,最具挑战的或许并非陡峭石壁,而是身后极具压迫感的摩天楼群。它们随时都在提醒往来的攀岩者,这里是百米之上的险境。但只要不放弃,总能登顶。

 

1972年,一部讲述香港草根阶层奋斗故事的电视剧《狮子山下》让狮子山成为了香港精神的象征。

 

当城市与海湾的全景在面前徐徐铺开,站在狮子山顶的人从不甘于自身的渺小。他们知道,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只要奋力攀登,就会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这趟旅程,从探索远古火山开始,看猴子们享受岁月静好,再跟随城里的人们一起跳入大海。

 

/粮船湾超级火山/


海面上散落的岛屿是一座远古火山留下的遗迹。一亿四千万年前,这片海域曾是一座直径超过18公里的超级火山。

 

这些整齐的六角形岩柱不是工业时代的标准化产品,而是火山喷发留下的痕迹。它们是在火山物质尚未完全停止流动时形成,至今仍保持着亿万年前的刹那瞬间。

 

世界上有很多类似的遗迹,大多处于人迹罕至的地带,但这处遗迹离城市很近。于是,香港人就把对生活的热情认真地安放在他们不大却丰富的空间里。火山岩必须努力攀登,惊险的还必须行舟穿过,别具一格的天然泳池也必须躺一躺。

 

/金山郊野公园/


人们对待生活的认真劲儿似乎也影响到了猴子。城市隔壁的猕猴不甘于每天只是乘凉、吃饭,它们不知从哪里学会了一种难度极高的运动——跳水。把树枝当作跳板,起跳、落水,这个水花,不知道岸边的裁判会打几分。

 

能够在忙于生计之外享受岁月静好,离不开有人尽心付出。在这片森林里,人们种植了约30万棵适合猕猴食用的植物,让它们随时随地都能吃到各种各样的零食。

 

在寸土寸金的香港,人们把土地总面积的近40%建成了这样的郊野公园。对待自然,香港人一直都很用心。

 

/大澳渔村/


端午这天,世界各地的龙舟都在追求极致的速度,唯独在大澳渔村讲究一个慢字。盛大的龙舟巡游仪式中,速度绝不是首要目标,重要的是龙舟一定要绕经每一条河道,像邮递员一样将祝福派发给沿岸的村民。

 

这里也依旧保留着香港的古老记忆。河道两旁,是渔民们在200多年前建造的传统民居——水上棚屋。在出行靠海的渔村里,退潮是大海对村庄实施的交通管制,也是渔民们悠闲生活的开始。

 

生活是什么?是好好享用每一餐,感受拂面而来的海风,并且照顾好你的植物。

 

就算住在市中心,香港人与自然的距离也只有一步之遥。这些身披保温毯的人们并不是扮演黄金战士的群众演员,而是即将投入比赛的泳者。

 

/维港渡海泳/


从香港岛到九龙,在两侧摩天高楼的注视之下,只凭个人力量,横渡这片广阔水域,这就是拥有110多年历史的维港渡海泳。维港到底有多宽,每年都有人想亲自量一量。

 

这趟旅程,从一座海上的水库开始,拜访一位住在最高处的守护神,乘坐特别的交通工具,感受香港人多彩的生活和从不改变的共同记忆。

 

对于香港这个建在岛上的城市来说,缺少淡水是个致命的问题。1963年,香港曾出现过每4天才能供水4小时的极端情况。6年后,人们的目光盯上了这个岛屿间的缺口。而后建起大坝,这个深入山地的海峡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库。

 

/万宜水库/


万宜水库的修建是为了留住来自祖国的东江水。为了支援香港,内陆仅花了11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东深供水工程。

 

来自广东的东江水,不仅填满了万宜水库,也占到了香港饮用水供应量的75%以上,彻底解决了香港受制于水的难题。不再担心缺水,几何感十足的防波堤让大家今天玩得很开心。

 

但在香港,水并不总是温和的模样,更多的时候,它都来势汹汹。

 

/大帽山天气雷达站/


香港最高峰顶的大帽山天气雷达站日夜守望着这座城市,小到一朵云的生成,大到一片云海的移动速度,最短每隔六分钟,它就会把天空的细微变化上传至网络,为香港提供以分钟为计量单位的高精度天气预报。

 

在台风多发的季节,每当气象站发布八号或以上的台风预警,大多数公司都会让员工回家,提前做好准备。

 

/跑马地地下蓄洪池/


台风还会带来大量的降雨,解决这些雨水的办法藏在底下。拥有6万立方米容量的跑马地地下蓄洪池只是冰山一角,它与城市里的下水管道相连,组成了一个巨大的排水系统。

 

一旦遇到极端天气,太多的水也会瞬间把下水道灌满,无法立刻排出的水就会暂存在这里,防止地面被雨水淹没。

 

水库、大海,还有像这样的地下蓄水池,水的去处多了,即便5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也可以吞吐自如。

 

/叮叮车/


不用担心水的威胁,出行就多了一份来去自如的悠闲。因为走得慢,车体面积又大,年过百岁的叮叮车成了港岛上最受欢迎的广告牌。

 

从百年前的柴米油盐到今天的金融产品、艺术展览,人们把自己对美好生活的畅想变成了精心设计的广告,穿在了叮叮车上。

 

在叮叮车上开一场派对是现在流行的娱乐活动。清脆的叮叮声中,一路摇摇晃晃,贯穿整个港岛的轨道线路会把欢乐传遍大街小巷。

 

/太平山缆车/


太平山顶的缆车也跑了130多年,但它每隔一段时间,都会进行一次升级。今天是第五代缆车退休前的最后一天,人们特意赶来见它最后一面。当被问到坐缆车时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事情,香港人大都会害羞地一笑,然后告诉你:拍拖。

 

抵达山顶,天气已经放晴。100多年,每一个这样悠闲的黄昏,景色或许不同,但心情大都相似。在这里不谈琐碎的生活,不谈繁忙的工作,只谈美景,只谈恋爱。

 

/天星小轮/


在这座日新月异的城市里,多年不变的共同记忆却有很多。作为港岛与九龙间最早的交通工具,天星小轮已经在海面上摇晃了120多年。

 

与后来出现的地铁比起来,它已经不够便捷,但百年来基本不变的外观、线路还有低廉的票价,让它在游客中广受欢迎。

 

乘上天星小轮,从过去驶到现在。在不同的时光里,从未改变的是吹在身上的海风、洒满香江的夕阳和家的方向。

 

最后的旅程从一所大学开始,了解一段守护家园的故事,飞越大桥、机场,看一座城市如何用现代演绎历史。

 

高楼林立的香港是座年轻的城市,但在这里,你总能找到中国近代百年风雨留下的痕迹。

 

/香港大学本部大楼/


这栋大楼仍保持着100多年前初建时的外观。1892年,孙中山先生毕业于香港大学的前身——香港西医书院。

 

1923年,孙中山在这里发表名为《革命思想之诞生》的演讲。他说:“香港与香港大学乃我知识之诞生地。”从这里出发,他走上了一条革命的道路。

 

不同的历史阶段,这里总有人为了香港、为了祖国挺身而出。


/乌蛟腾烈士纪念公园/


1941年12月,日军突袭香港,经过18天的战争,英军战败投降,香港沦陷,抗击日军的重任落在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港九大队身上。

 

在游击队的带领下,乌蛟腾全村500多人几乎都参与了抗战。最终,他们守护了家园,迎来了胜利。

 

如今,当年儿童团的成员已经白发苍苍,纪念碑下也早已不见当年的硝烟,来此登山或骑行的人们总在这里纳得一片荫凉。

 

/罗湖口岸/


罗湖口岸旁的树林里也藏着一段过去,罗湖桥曾是香港与内陆间最重要的通道。1955年,归国的钱学森从这里回到内地,成就了“两弹一星”的传奇。

 

1979年,港商经由这里,谈成了深圳第一笔合资酒店的大生意。而从内地到香港,满载祖国天南海北生鲜、物产的3趟快车行驶了将近半个世纪。

 

跟对岸高楼林立的深圳比起来,香港北部的这片区域总是静悄悄的,但港深融合发展正在唤醒这片沉寂已久的土地。

 

/北部都会区/


紧靠深圳的北部都会区,将会成为香港未来20年城市建设和人口增长最活跃的地区。

 

借助港深高校的科研优势和珠三角完备的产业链,这些尚未开发的鱼塘、村庄将华丽变身成可以容纳250万人居住、65万人工作的科创新区,科创产业也将成为香港金融产业外第二个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港珠澳大桥/


香港今天的每一处发展变化都在让世人见证一个更加庞大的世界级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展,即便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也只能连接起它的一角。

 

未来,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将连同深入珠江腹地的九个城市一起,成为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

 

/香港国际机场/


在香港260多座岛屿中,眼前这座平坦的岛屿面积位列第三。坐落于海上的香港国际机场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机场之一,每小时最多会有68架飞机在这里起降。但香港人依旧不满足,正在建设的第三跑道会把这个数字提高到102架。

 

/香港西九龙站/


陆地交通则有了后起之秀,香港西九龙站看起来毫不张扬,但在它的地下藏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速铁路网络。

 

虽然香港境内的轨道只有区区26公里,但它就像植物的根系,与运营里程超过4万公里的内地高铁网相连。从这里出发,数十个内地枢纽城市都可以快速抵达。

 

不论是在地下、天空还是海洋,你总能找到这座城市对于开放的不懈追求。

 

/深圳湾大桥/


香港也将在大湾区的怀抱中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的地位,成为一座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会。由治及兴的新阶段,香港也将迎来更多的机遇。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迎接来自全球的客人,当然要拿出最好的宝贝。2022年7月3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上宽下窄的外观源自青铜方鼎的造型,朱红色的大门沿用北京故宫的同款风格,每扇门九九八十一颗门钉也是一颗不少。玻璃材料的使用增加了透亮,还把现代感领了进来。镂空铝制的瓦片模仿着紫禁城的琉璃瓦造型,被悬挂在室内,浪漫又庄重。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不追求高耸的身姿,占地面积也只不过北京故宫的2%,却尽力展示了900多件从北京直运而来的珍贵文物。室内空间有限,但不显局促,人们透过15米高的落地窗,一眼就能看见整个维港。

 

往后,镶嵌于此的每一块玻璃将一齐映衬香港的美,让这个大方鼎成为独一无二的礼器,迎接四面八方的来客,从香港看见整个敞亮的中国。

纪录片《航拍中国》解说词文本28 第四季 第五集 香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