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东方篇(一)
因对历史的不是了解,所以我在此写下的概述不过一直幻想,仅作一笑了之。
东方的历史改变于北宋时期,在这个位面,宋朝的商业更加繁荣(而且商帮不同于主位面),甚至出现了人生于世,无非三路:下田种地;读书入仕;下海经商。(别问没什么没有争建军功)甚至出现了教人从商的书籍(编个名字,《从商经》)(这或许暗示了商人阶层之后将最先出现思想创新)。而宋朝商业的繁荣是建立在宋与辽、夏的边境和谐的稳定的政治以及岁币朝贡体制对商业的刺激之上。到了女真人南下前夕,商业达到当时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占当时世界总体GDP的50%以上。但还是那个问题,北宋没有足够合格的军队去保护这个世界级的商业帝国,当时有部分商帮开始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已经开始组建非正式的武力组织来对自己的贸易进行保护,甚至有的商帮有了组织非国家军队的想法,但尚对皇帝有敬畏,所以没有付诸实质性的行动。
到了金人大举南下时,靖康之难中北宋王朝对国家、人民的极不负责(建议搜索相关视频详细了解一下,可有效治疗低血压以及不会骂人的缺点)使得商帮所代表的商人阶层对北宋产生了极大的不信任,并直接促进了各大商帮立即组建商帮军。而且这些商帮开始鄙视文人所信仰的治世思想,开始把经商作为天下第一等职业。而随着南宋的建立以及与陆上邻国关系的缓和,商业再次繁荣,GDP再次上升,而靖康之难所剩下的商帮逐步兼并,逐渐形成了统筹内陆商业的川帮、掌控海外商业的粤帮,并且其组建了相应的川帮军(陆军为长)和粤帮军(海军为长)。有了军队的商帮不仅使得商业占宋朝总GDP的一半,而且使得宋朝的GDP达到了其他国家GDP总和的两倍以上。并且此时的手工业发展初具规模。如果这时有一剂名为科学的催化剂,或许可以开启经济发展的一扇决定历史的大门。但这时,蒙古人来了。蒙古人对北方的经济路线进行了毁灭型地破坏,川帮的贸易遭到极大冲击。,但尚能维持。到了蒙古人将要进攻南宋时,两大商帮一边做好撤向海外的准备一边尝试组织私军向北,防御元军的入侵,在长江天险,川帮军和粤帮军展现出惊人的战斗力,一度反推战线,但商帮军考虑到自己的利益,并未真的想向前推进。到了蒙古这边,蒙哥的战死使得蒙古帝国缺少一个统一的领导者,直接导致了蒙古帝国的分裂,而东亚地区,由忽必烈继承的元朝难以突破由商帮军组成的长江天险,这使得忽必烈有了议和的想法。南宋这里,朝廷看到了商帮军的强大,在放了一个心的同时,另一个心紧张起来:如果商帮军想要“清君侧”该怎么办。宋朝朝廷上下,在战线尚稳固之时,决定设计除掉两大商帮的头领(可分别称作总帮主和总舵主)并设法控制商帮军为自己所用。可计谋败露,两大商帮军决定组织后备军,进军勤王,声势浩大。朝廷得知后紧急喊话妥协,承诺不再背刺。朝廷的举措使得商帮的忠诚不再,商帮提出几项狮子大开口的条件。最后双方各退一步,最终达成条件:商帮拥有合法组建军队的权利和“有限”的铸币权(指朝廷缺钱时商帮铸币“上供”),以及对外贸易的垄断权(“铸币权”和垄断权须结束战争才可获得)。,与之相对的是商帮军必须为皇上效力,同时严守政治中立,不加入任何朝廷派别。达成的条件后,商帮军继续全力为朝廷效力,防御元军。而这时朝廷中对商帮军的反对派中的本是主站派的成员认为“攘外必先安内”,暂时倒向主和派,从而主和派声音在朝廷达到优势,准备用旧方法议和。而元朝这边发现短时间内没能取得较大的战果也准备议和。两方重现历史似的达成了长江盟约,南宋依然向元朝进贡岁币,而岁币的数额大大超过了之前的岁币数额,虽然南宋的商业的繁荣依然可以承受得住,但这引起了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担忧,因为这使得“肥肉”的身份显示出来,无疑成为了众矢之的,同时这次的岁币相当于元朝把南宋变成了稳定的朝贡国,在一定程度上本末倒置了属于是。然后再短短的二十年里,元朝五次南下,除了将岁币提高一个又一个数额外没有其他的收获(小声bb:这时的商帮军已经研制出了十分原始的火药枪,在对付骑兵上初见成效)(再次小声bb:元朝因为没能成功征服南宋,所以向其他方向展开征服,征服了朝鲜半岛以及日本列岛,虽然因为控制力低下的缘故,日本列岛不久就闹独立了。但师出有名了(bushi))(还是小声bb:因为元朝的缘故,川帮难以维持川帮军的规模,不得已归从于粤帮,不久后粤帮改名为明帮,军队改称明帮军)。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使得商帮失去了对朝廷的信任,担心自己权利可能会失去。南宋朝廷下的社会暗潮涌动。
时间来到了十四世纪,元朝极为繁重的赋税使得元朝强行统治的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把火也烧到了南宋地区。虽然明帮分担了南宋大部分的岁币,但剩余的岁币对底层的百姓来说仍无力支撑,最终北方的火烧到了南方这里,而在这时,商帮抓住了时机,没对宋朝伸出应该的援手,并占据了现在广东、广西、福建。在农民起义后不久,南宋灭亡。
明帮认为自己得位不正,尚不敢称帝,仍以地方割据的形式选择虎踞一方,经营自己的贸易。
而在中原,短短十数年,一朱姓奇人统一了大部分汉地以及盛京等地,建立了明朝。但明朝的内部存在矛盾(先挖个坑,大致上是皇帝的淮西嫡系班底和颇具影响力的鲁系勋贵之间的矛盾),而明朝皇帝也为此头疼。在中原统一后者两拨人将目光看向明帮,多次进谏希望出兵,以增加自己的影响力。而皇帝只能凭借自己的权威暂时压一压双方的倾轧与进谏。因为他认为明帮的军队不容小觑,应从长计议。但两拨将领已经等不了这么多了,决定密谋挑起事端以向明帮开战。
而在此时明帮那边发生了十分奇怪的事情,很多主战派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主和派,并请求总舵主尝试向明朝派遣使者,尝试臣服。而总舵主很快同意了这个建议,但他决定亲自前往明朝首都,亲自参与谈判。虽然很多部下不同意总舵主亲自前往,但总舵主执意前往,不可阻拦。
不久,明帮使者团在总舵主的带领下前往当时的明朝首都——应天。一路上使者团没遭遇什么意外,成功到达了应天。可接下来的事情堪称奇妙。谈判时的流程十分奇怪的顺利,当时的谈判结果使得明帮几乎变成了粤桂闽的“土司”(建议百度),但拥有比土司有着更大权利,两者的关系更像后来政府与殖民公司之间的关系。明帮仅需要给明朝上供一定的岁币即可,而且规定岁币的数额不可单方面、一部分地改变(即数额必须双方协定,而且在改变数额的情况下必须有条约其他部分的改变,不能只改变数额)。在双方约定的谈判的最后一天,一队知名的刺客杀害了明帮使者团的大部分人,但总舵主却十分意外地幸存了下来。总舵主希望明朝能够彻查此事。但恰巧明朝皇上染了风寒,需要休养,将只能将此事交给当时淮西勋贵的领袖——中书省左丞处理此事,太子监督。一开始左丞答应了总舵主的要求准备彻查此事儿,但在一次两人单独会谈后,总舵主急速离开了应天,星夜赶回明帮总部。而在途中,总舵主的一行人遭到不明人员的追杀,总舵主失踪,随行人员被全部杀死。明帮在得知此事后准备即刻调兵,北上伐“明”,但由于商路的开展的原因,明帮需要先收回商路。而这时明朝的皇上因风寒去世,传位于太子,而新皇位置尚未稳固,国家大事被交给左丞和右丞(鲁系勋贵的领袖)全权打理,而这两人是在明帮问题上的主战派,在新皇登基的一个月后便做好了对明帮的作战部署,并向明帮宣战。而在这一个月中,明帮不仅成功的将商路收回,并且在明朝宣战的前一天,一路要饭的总舵主回到了明帮总部,并准备向明朝宣战(但晚了一步)。
明朝本以为对明帮的战争虽然很慢,但弹丸小国终将失败,但很显然他们低估了明帮军的实力。明帮军的陆军除了传统的封建军队外,还有一支火绳枪部队,虽然明帮的火绳枪部队对人的威力不大,但响度很大(初二物理doge),在初期的战场上起到了威慑作用,使得明朝军队的士气大大下降,随之兵败如山倒。同时明帮强大的海军使得明帮军成功在多地沿海登陆,另外使得长江天险的作用几乎失去作用。开战两年后,应天城被攻破;开战五年后中原地区纳入明帮版图;开战七年后,逃到辽宁地区的明朝皇帝被擒,明朝灭亡。明帮统一汉地。
虽然明帮统一了中原,但仍认为自己的政府没有相应的合法性,仍缺乏立足的基础。最后,明帮决定将新皇请出来,但降为太子,把明太子作为明帮的立国的合法性,但明太子及其继承者都将被“软禁”,不得实行一切政治权利,而且明太子无法继承为皇帝。政府的权利均交给明帮进行管理,而明帮改为明-商人朝廷,由总舵主主持、仲裁,且明太子不能参加(在此不进行过多阐述详细细节,交由以后的我来填坑)。最后,商人朝廷将国名改为明-商人太子国(后来商人朝廷将太子降为无名王,改成明-商人王国,简称明商国或明王国)
明,翻开了一个崭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