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在电商崛起中成为牺牲品的书店业,未来在哪里?

2021-05-17 17:30 作者:小刀碎剪  | 我要投稿


00:08


书籍的成本构成


引入两个出版业概念:

1.实洋

出版商卖给渠道商、图书经销商(如电商品牌和书店)的价格

2.码洋

书本的右下角定价


构成:最前期给作者的稿酬、版权采买的费用、翻译编审、版面设计、纸张费用、装订费用、印刷费用以及差旅会议等杂费。


均摊到每一本书上大致是码洋的30%~40%,实洋是码洋的50%~60%。



01:18


中国的电商平台能把书卖到多少钱?


平常打7~8折,活动期间打4~5折。最低2.5折。


由于线下的租金、人员和综合管理成本,书店原价卖书,根本无法去跟电商平台去做任何的竞争。



03:18


价格拼不过线上平台,怎么办?

寻找其它营收点,书店找到的是“空间”。营造成一个安宁的舒适的有文化氛围的地方,让人长时间停留并产生衍生的消费。



03:52


书店2.0或3.0模式有四块营收

  1. 图书销售
  2. 线下活动消费。比如收费讲座、亲子活动、绘画班、
  3. 卖周边。
  4. 咖啡茶饮。

结果:书店从零售行业变成为一个综合业态。



04:46


书店能赚钱了吗?

不能。

通过言几又的实地统计调查和向商业地产行业的朋友请教,老蒋用“租售比”来判断一家店铺的经营情况:一家店铺的租金和它的流水之间的比值低于20%——流水是租金5倍以上的时候,就是比较好的,在25%-30%的时候也能维持正常运营,40%则是警戒线。

从商业地产和购物中心的角度看,如果流水不到租金的2.5倍,就考虑这家店是不是要“掉铺”了,也就是没法续租,被迫关店。



09:21


全国连锁书店都在亏钱,为什么还能开到现在?


商业地产一般都会给书店进行大量的租金和装修方面的扶持和补贴,目的是:

1、提高调性和带来特色,

2、拉动客户的滞留时间。

3、让书店开在冷区,消化建筑特性带来的过剩面积。

综上:书店对商场来说是吉祥物,能带来人气。



13:04


那书店是不是就高枕无忧了呢?

不是,商业地产会考虑性价比,思考书店有没有带来真正的实打实的利益。所以现在商业地产对于书店的热情开始减弱。


从热捧书店的2016-2017年开始,5-8年的合约期满之后,2023-2024年的时候,书店行业会存在很大的变数。



14:53


超过一半进度条的“尾声”

连锁书店为主流的书店形式绝不是书店唯一的未来。


老蒋拜访单向空间书店总监武先生

老蒋:中国书店行业的标杆是哪家?你心目中看到的最好的书店是哪个?

武先生:北京的万圣书园


万圣书园的特色:排除嘈杂信息的干扰,不仅营造差异化,也是培养一种信任感:能降低长期消费者的筛选成本。


书店可分成面子和里子:

面子:书店的地理位置、大门、装修、灯光

里子:选书和摆书



18:03


可不可以把“网红咖啡馆”的逻辑复刻在书店上?

不行。因为商业模式的特征不同。图书不同于餐馆,毛利不到30%,根本没法赚快钱。由于业务特性,书店也很难收门票。


若想长久地良好经营,书店得回到“文化体验”“阅读体验”两个关键词上。



20:04


怎样让衍生业务围绕文化体验和阅读体验展开?

可以卖文创产品,或者亚文化手办。

可以办文化学术讲座、摄影展或导演见面会。

举两个细节上的例子

  1. 日本大垣书店的特别分类:商、雅、知、旬、旅、文、催、家
  2. 重庆星汉书店的摆书短语:“流落荒岛的必备书”、“生活的避难所”、“黑暗中的盏灯”、“好好相处”里面的“友谊万岁”、“婚姻这座围城”、“和孩子共同成长”,“时代脉搏”里面又分成“人人都是产品”、“行业揭秘”、“创业这条路”



24:08


最后三个想法

1、书店和互联网的业态进行更深度的融合。比如书店充当线上阅读相关业务的门面,连锁书店直接引导用户在京东商城上面下单购买,线上通道会给书店一些通道费。问题是线上线下融合的一般性逻辑是什么?因为线上平台和线下书店的流量漏斗是逆着的,书店不能为互联网平台带来真正的价值和长期的利益。

2、扎根在社区,长期服务某群人。问题是国内的大城市缺乏社区,社区书店没有存活的土壤。万圣和先锋也并不是围绕社区展开,而是因为在大学旁边才得以存活。先锋开在南大鼓楼校区,万圣开在五道口,紧挨清华北大。

3、电子书把纸质书连同书店一起赶出历史舞台。最终存活下来的书店也许会是所谓的数字化实体书店。


在电商崛起中成为牺牲品的书店业,未来在哪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