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LWS两栖牵引车,两栖作战中的特殊车辆
海狮计划是二战中德军针对英伦三岛制定的登陆作战计划,虽然以当时德国的整体实力来看这个计划不具备实施条件,更像是吓唬英国,不过德国也并非纯粹的空手套白狼“忽悠”英国投降,德国还是具备一些登陆能力的,Landwasserschlepper(简称LWS)两栖牵引车就是为这类行动准备的车辆。

德国国防军在1935年时就提出了研制两栖拖车的计划,第二年莱茵金属公司展开正式的研究工作,不过整体研制工作进展缓慢,二战开始后都还没有进入大批量生产阶段。
1939年秋季,首批3辆样车完成,第二年的时候又增加了几辆,它们经过陆军武器办公室的全方位测试,以便于证明它们的实用价值。在海狮计划中,它们也被划分到坦克分队。

预计LWS两栖牵引车在登陆作战中的主要作用,是担负运输、拖曳等工作,它们负责将士兵们直接运上岸,或者在浅滩、沙滩上将汽车等装备拖上岸,在落潮的时候还负责持续将物资从货船运抵滩头的主要运输任务,为此还特意开发了一种无动力的两栖拖车增强运输能力,这其实就是一种安装车轮的无动力船壳,可以拖曳10~20吨的货物。
LWS重约13吨,上层结构拥有汽艇的造型,为全封闭式的座舱,侧面还有观察窗口,整体长度8.6米,宽3.16米,高3.13米,内部可搭乘20名士兵或同等重量的物资(只要能想办法塞进船舱),另有2名机组成员。底部则是8对负重轮的履带式行走结构,采用板簧悬挂,尾部有两具涵道式的螺旋桨。

动力为一台V12迈巴赫HL120发动机,输出动力300马力,陆上最大行驶速度35千米每小时,水上最大速度12千米每小时。需要注意的是,LWS两栖牵引车并没有装甲防护和武器配置,它和盟军后来的两栖登陆艇不同。
按照德军的计划,他们将给每艘运输的驳船配置2艘LWS,以便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完成卸货,但是在德军的实验测试中也明确指出了LWS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车型过于高大且缺少必要的防护,在敌方防守火力下登陆太危险。除此之外它在批量生产方面也有一些问题,可能是无法高度利用现成的生产线。

到1942年时LWS少量进入战场使用,在东线战场上表现很好,在波罗的海的岛屿争夺战中使用过,1944年德国在四号坦克底盘基础上研制LWS II,而LWS基本退出战场,有文章称其总产量为21辆,是十分小众的武器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