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卷二笔记(四)唐~
接上~
初唐四杰的共同点是,名高而位卑——不甘人下,心中充满博取功名的激情
一改过往的宫廷诗气氛,转向人生哲理,激扬书生意气,“风骨”迥异于宫廷
陈子昂,家境富裕的庶族,总是喜欢给上官提意见。。。那得遇到喜欢直谏的武后,对领导要求比较高了
而春江潮水连海平,和年年月月花相似的张若虚和刘希夷,感觉这玲珑意境和他们的名字就很像。。。
都是初唐奠定者
进士科重视文词,进一步演变为“以诗赋取士”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的代表,几度升降遭遇战乱看淡仕途,画家对自然的观察细致,善于捕捉光色,诗里有丰富的色彩层次感。王维的空灵是自初时起就修“无生”境,累积数十年的功力,最终达到的一种直觉境界,所以这是独一无二的
孟浩然是有心出仕,但是孤高狷介,因而无门,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这是传说中的自卑自傲?才华跟性格并不是比例关系的,“不达而卒”,可见一斑

狂妄侠气,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王昌龄居然跟他一样,也是放纵不羁一再被贬,这就是性格使然了吧,不过观察力这个又是另一个方面,“秦时明月汉时关”“不破楼兰终不还”,晚年“一片冰心在玉壶”,这种性格跟孟浩然全然不同
崔颢这家伙名陷轻薄,但晚年“晴川历历汉阳树”一诗定了七律压卷作的地位,还有清新的“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
李颀的“公主琵琶幽怨多”,居然想起了还珠格格小燕子背这首,用的是练剑法,化抽象为具象,这也是记忆法的一种啊^_^

边塞诗
高适官至封侯,早年的求仕无门失意一定磨炼了他,而且一定很清醒,能够弃官入哥舒翰幕府,那是能找对老板,然后又抓住安史之乱的机遇奋力一搏,后来官运亨通,早期诗里的悲,自负,而功名心极强——目标和目标感,并且能为此去边塞体验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这就是他悟出来的道吧,所以后来抓住机会跟随玄宗
灰常欣赏!
岑参,也是满门高官啊,自己也是进取心强烈,刻苦学习,也弃官从戎,安史之乱是755年,高适那时候55岁了,后十年官运亨通至去世,岑参小他15岁,走的类似的路,但是,唉,就不乱说了,跟对老板平步青云,说起来几个字,实际上要如何能做到,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唐朝的都护府守边封爵,哥舒翰,高仙芝,封常清,高适选了哥舒翰,然后跟随了玄宗,岑参先后选了高仙芝和封常清,55岁去世——后人就不乱说了,还是要好好养生啊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王之涣虽然只存了六首,但都入选了小学课本了。。。“白日依山尽”“黄沙远上白云间”

李白,必须给他单独一章!
曾经看有说法,他是西域小国的王子啊,这么有钱,仗剑走天涯的。。。^_^
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自负,自信,狂傲,浪漫,豪放,自由!艾玛
家族身世成谜,仙游,学纵横术,侠士风。。。可能还“托身白刃里”,23岁的作品开始流世了
本来我还大放厥词的理解了下,但是,从736年李林甫专权,正好李白是在这个时候想要出仕,这是多么难的大环境

杜甫
盛唐诗歌,到中唐,人间艰辛代替了理想浪漫,中年思虑代替了少年情怀,更多了生活化,杜甫衔接了盛唐与中唐
安史之乱五年间,全国人口从5288万锐减到了1699万,山河破碎,全国2/3的人口,也就是3人存一,这是怎样的惨状
杜甫比李白小12岁,李白高适差不多大,他们三人成为好友,都是意气纵横之辈,只是同经历安史之乱,高适抓住机会,李白安能摧眉折腰,杜甫则给我感觉一直是辛酸的,原来他年少时也是裘马轻狂
虽然说安史之乱历史记载是8年,但是可以看到杜甫晚年各种漂泊,处处有乱,民生多艰
仁心,忧国忧民

中唐大历诗风,经历了盛唐到安史之乱的,能幸存的诗人,除了高适李白杜甫这三位顶级人物,清醒感到自己的无能,而冷落寂寞,从风骨转淡远,也是一种求存了
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
刘长卿,“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卢纶,“大雪满弓刀”
凄清,暗淡,冷淡感挥之不去,青山,夕阳,这种
中衰一段之后,中唐有慢慢恢复兴盛景象,毕竟755安史之乱,而到907才五代,150多年的中间,肯定还是有点兴盛否则不会能150年

韩孟诗派
韩愈,768年生,三岁而孤,安史之乱后13年,乱世而生,宦海沉浮,这位甜菜性格刚直,内心丰富,看孟郊的介绍,“不善变通”,难怪这两人忘年之交了
所以吧,孟郊诗词上课本的,是游子吟
然后,李贺来了,作为宗室后裔,他自视甚高,相必被迫避父讳是一种结果,而不是原因,而且可能长的不是那么。。。所以他英年早逝也是一种压抑吧,早熟敏感,又早衰,为诗歌呕心沥血
所以,“男儿何不带吴钩”才能当选。。。
啥都能让他苦闷。。。比较阴森

刘禹锡,柳宗元,二十年来万事同,这两位经历简直比兄弟还兄弟啊,差不多大,772&773,一同进士,差不多的官位,差不多的政治理念,一起参与革新一起被贬,还临近地方还一样的职称。。。但刘禹锡晚年还能和白居易唱和
刘禹锡是始终不灰心,虽然感慨,但是豪情始终在,“自古逢秋悲寂寥”
柳宗元则,人读其诗,“满纸涕泪”“千载后人尤为之欲哭欲泣”,这么悲伤
书说:柳宗元性格激切,有些偏狭,敏锐洞察,但不具备解决自身困境的能力,想超越但不能超越,忘怀不了之前的政治悲剧,很少能开心。。。
所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韩孟诗派差不多时代,元白诗派
韩孟奇,元白写实通俗,看似背道而驰,实则都是创新的结果
继承杜甫的写实,我看有明人批评杜甫“雅道大坏,由老杜启之也”。。。呵呵,这都怨怪。。
艾玛元稹啊,莺莺传啊,出于女性角度,我就想说,zha男。。。
白居易在诗歌上的成就,然而其为人洞察迭代,是为行为改变级的人物,难怪能达到八段高手境界,官至刑部尚书,这应该是八段了吧,最后安享晚年
他的诗歌“补察时政,不为文而作”,是位专注,专业性极强
而元稹,性格激烈,少柔多刚,多次遭贬却不改其性,能升任宰相又四个月罢为刺史,后暴疾

关于唐传奇,原来鲤跃龙门记里男主唱挽歌,源自李娃传里的郑生,而诸宫调和俗讲,在大宋小吏里就见了详情
下面就是晚唐诗歌了
晚唐士人无晋身之阶,社会有动荡黑暗,所以,怀古诗大量涌现,怀古喻今感怀身世,中唐怀古是寄托希望,而晚唐怀古则是哀伤,见末路
杜牧803,离907还有近100年,盛衰兴亡不可抗拒的哲理,大厦将倾无法挽救的感觉吧
苦吟的贾岛,“通过作诗获取精神上的补偿”,但对社会生活不关心,阅历狭窄,大量的时间精力研究自己的闲散、贫穷和窘困
还有闺阁情怀派,科举仕途上没有出路,转而艳游
温庭钧,士人中典型的浪子

比他们更晚期的陆龟蒙,皮日休834年,已经到了晚期动乱时代了,功名看淡,精神上尽量保持闲适,避世
陆龟蒙,“命既时相背”,选择退隐
陶渊明是对社会人生严肃思考,王维是禅悟深刻,而皮陆则是有一种潇洒空虚
而唐晚期的诗人们,避世是不愿看到苦难,在动乱中惶惶不安,四处漂泊,自顾不暇,难以生出社会责任感,也难有饱满的热情,诗境浅狭,笼罩着末世的凄凉,痛苦绝望
但是也有一两个意外,比如李商隐和杜牧,我很要扒一下他们的背景
李商隐十岁父亲就过世,没有家族依靠,他文弱感伤,但还是坚韧谋求科举,一直各处辗转,他娶妻又不囿于这打下的帮派烙印,所以思想的自主还是很明显的
他的锦瑟我本来就非常喜欢,朦胧不解,其实正是他自己的无题无解,幼年遭遇,仕途不顺,四处漂泊,内心坚韧苦学致力积极,但是时代之下,而又不是时代的问题,真是无从说起
有个分析很有趣,关于李贺和李商隐红绿青紫四个字的引用次数统计,这个频率的基数不确定是什么

词在初唐开始创作,到中唐基本建立
以曲拍为句,词的产生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演变,开始是依照曲谱定词,而后来学者整理出了词谱,从词谱定出来后,便依词谱填词,词跟诗一样,从给曲配字到成为独立的文体
菩萨蛮这个敦煌词,我第一次看就觉得非常像汉乐府的上邪
好吧,剩下的就下次了
用彩凤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