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肺腑之言的总结和思考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我在和导师谈心过后想到的一句话。很庆幸,我能遇到一位尊重学生的选择,并愿意花时间花心血去教育学生的老师。从她身上,我看到了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感,以及对自身能力的信心和底气,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品质。
导师和我谈了什么呢?下面我将删掉一些比较敏感和隐私的的话题,保留其他我认为能够让人有所思考和启发的内容。

1. 英语专业学生如何“自救”?
随着英语教育在全国的推广和普及,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的英语水平和10年前已不能同日而语。另外,国内英语专业在一定程度上仍过度重视语言技能培训,对学生的素养培养不足,导致英语专业学生在表面上看,除了英语,似乎什么都不会,而且某些英专生的英语水平也比不上其他专业英语水平高的人。
如果只专注于语言技能的培训,英语专业学生的出路似乎会越来越窄。那么,英语专业学生应该如何“自救”?对于语言类专业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应该是什么呢?老师认为我们需要关注学科定位,英语专业属于文学类专业,本质上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最重要目标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literacy)。素养是一种靠平日积累,需要长期投入和学习的基础能力。具备素养的人,能够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可以较快掌握某项具体的技能,适应学习和工作需要,完成任务。与之相对应,技能则是在素养的基础上可以短期学会的具体的解决特定问题的技术。所以,英语专业学生应该脚踏实地,夯实语言基础,广泛涉猎文史哲知识,培养素养,提高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

2. 科研能力到底是什么?对我们能有什么帮助?
一直以来我对科研能力的了解比较浅显,以为科研能力无非是找文献、看文献、写论文,只有读研期间才需要科研能力。直到导师今天跟我阐述了她对科研能力的理解,我才明白科研能力的应用并不局限于做研究,而是能够在无形中塑造思维,并指导工作和生活。简单来说,科研能力是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的目的在于解决实际问题,所以问题意识也是最核心的科研素养。
科研能力对于研究生学习阶段的意义不言而喻。除了科研任务,这一能力应该怎样应用到日常生活呢?
这里老师给我分享了一位优秀学姐的事例。学姐做过一份发传单的兼职,传单的目的是吸引某培训机构的生源。和其他人不同,学姐意识到传单的目的和用途,专门到家长和学生比较多的地方去发传单,而不是不顾时间地点和目标客户(target customers)需要的广撒网式的发传单。从方式的选择上,不难看出学姐具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这就是一个将科研能力应用到日常生活的很典型的例子。

3. 当今大学生面临的压力来源是什么?如何应对压力?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专科学历已成为不少企事业单位的最低学历要求,本科学历学生甚至硕士学历学生在一二线城市也并不少见,学历似乎越来越不值钱了。然而,能够与学历匹配的岗位数量有限,应届生面临僧多粥少的困境,甚至有人调侃“月薪3000请不来一个农民工,却能请来一个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是当今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压力之一。
除此之外,学业负担也是主要的压力来源。大学课程多,作业多,考试多。如果算上评优、评奖和升学,学校还有相应的绩点要求。考研和工作的竞争激烈,于是学生会刷高绩点,注重在校表现,积极实习,争取更宽广的上升渠道。于是,学生越来越会内卷,越来越有压力。
另外,受疫情影响,学生家长的工作也受到了冲击。大学生主要的经济来源仍然是父母的收入,父母工作不如意也会影响学生的生活,有的学生会为了帮助父母而耽误学习。这里,老师跟我分享了她带的本科班有几个学生考试没及格,后来授课老师了解到那些学生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没能分出多少精力和时间在学习上,导致最后考试没通过。
就业、学业、家庭,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压力的主要来源。学生应该如何应对压力呢?对于这一问题,老师很无奈地表示她也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学生较多,无法做到一对一的指导。于是,她在顾及到大多数学生的需要之余,强调阅读的重要性。
“我们现在感到困惑的,感到有压力的事情,在书籍中能够找到指导和答案。所以我强调经典阅读,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读书去解决困惑,调整自己的状态。”
在前几天,我看过一篇和童心有关的小短文。这篇小短文告诉我,孩子的想法很简单,可以创作出天马行空的艺术作品,越长大就会越被社会规约束缚,越难体会到快乐,越难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同理,我认为童心也可以用来缓解压力。当我们感到有压力时,不妨想得单纯一些,用孩童的眼光去寻找和记录生活中让人感到快乐和甜蜜的小事情。比如,下雨了,发现自己包里正好备了一把伞;预备铃响了,从寝室匆匆忙忙赶到教室,发现自己没迟到;错过了饭点,发现食堂正好有自己想吃的饭菜……

4. 如何看待专业学习、工作和兴趣?
在学生阶段,最重要的仍是学习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学习能力。踏出校园后,学习场所从学校转为社会,我们会为了工作而学习,接受培训,适应工作需要。这些工作可能与我们的专业有关,也可能无关;可能与我们的兴趣有关,也可能无关。最理想的状态是,所学专业和工作刚好都和兴趣爱好相关。这样,我们在学习和工作时能够更容易投入,更有成就感,也不太容易感到枯燥。
如果专业学习与工作无关,可以先调查自己专业的就业前景和职业要求,并对自我能力和当前正在从事的工作有一定认知。在专业学习不足,但能够胜任当前工作,薪资和福利能够满足自己的期待,并且自身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的前提下,可以不用为了一定要找一份和专业相关的工作而盲目辞职。
如果专业学习与兴趣无关,可以先判断自己对所学专业的了解程度,先对该专业有一定认识。在确定不是自己想学的之后,再选择换其他专业,或者将兴趣爱好发展为事业,或者创业。
工作和兴趣无关也并不一定是一件坏事。因为工作直接与收入相关,收入高低取决于老板和客户对工作成果的满意程度,而兴趣却没有硬性要求,也不必和金钱相关,一切随心。如果工作要求正好与兴趣相吻合,乙方出于兴趣的工作成果刚好能够满足甲方的要求,甲方和乙方都会高兴,比如,爱好烘焙的店员制作了一份自己满意的甜品,颇受顾客喜爱,店员会很有成就感,顾客也会因为品尝到满意的甜品而开心。然而,如果做的工作是自己感兴趣的,可自己的工作成果却不被认可,薪资也受到了影响,比如爱好写作的文字创作者为了赚钱,迎合读者需要,背离自己的创作兴趣,写一些自己并不满意的内容,这个过程无疑是痛苦的。因此,将工作与兴趣结合起来,利弊并存,需要综合考虑后再做决定。

5. 怎样抵抗金钱和不良短期利益的诱惑?
“不忘初心”似乎是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受市场经济影响,以及欧美资本主义对文化的渗透,金钱的诱惑越来越大,一些工作在短期不能带来高回报,其吸引力正在变弱。面对这些诱惑,首先,我们必须弄清楚自己的初心是什么,想要通过什么途径去实现。其次,权衡利弊,考虑清楚接受那些诱惑会造成什么结果,问清楚自己是否具备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能力。再次,多和亲朋好友沟通,最好能够从不同视角去观察和分析其对个人发展的影响。最后,做出决定。
以上就是我对于和导师本次谈心的总结和思考,希望能够对看到的小伙伴们也有所启发和帮助。我们下期不定期更新再见ヾ(•ω•`)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