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兽失色金线云——中国古代文献中的猎豹
上一次我们介绍了中国古代文献中的一种外来物种狮,这一期呢我们继续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大猫这一话题,谈谈中国古代文献中的猎豹。
猎豹作为猫科生物,体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所以对于究竟应该将它放入猫亚科或是豹亚科曾经存在过很多争议。这时一些动物学家发现,猎豹的欣长四肢,超强爆发和那些四肢粗壮的肌霸大猫们明显不同。同时猎豹的斑点是实心的,这一点在猫科中也是独特的,猎豹的分类也就更加困难。解决不了问题,可以解决出问题的人嘛,没法分类,干脆就为他单划一类。于是猎豹亚科横空出世,猎豹也是这个亚科中唯一的种。但是后来分子生物学进入生物分类,发现猎豹的DNA更接近猫亚科的那些喵喵怪们,而猎豹本身也的确是喵喵喵的叫声,所以猎豹也就成为了猫亚科的成员。所以大猫系列做到今天,真正的喵喵喵的大猫才刚刚出现。

很多小伙伴可能会非常惊讶的是,中国古代还有猎豹吗,古代中国当然不是猎豹的原产国,但是我国古代国力鼎盛,万国来朝,自然也就会带来一些其它国家的特有物种,猎豹就是通过这种途径进入中国的。目前有关猎豹最早何时通过何种方式进入中国,已经没有明确的记载可考。据说在战国时期猎豹就被用于狩猎,那时它被称作“文豹”,但是在西汉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猎豹就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消失了。直到唐代的文献以及绘画作品中猎豹才再次在华夏文明中登场,这些猎豹很有可能是跟随着外国前来贸易的商人或是使节来到中国,他们的旅中之路很有可能就是大名鼎鼎的丝绸之路。同时在古代,南亚和中亚都有着猎豹分布,所以中国的猎豹可能自南亚的天竺,中亚的西域诸国,或是西亚以及非洲的大食,而最早有明确记载向唐朝进贡猎豹的是中亚“九姓胡”,在唐代猎豹才正式被中国古人命名为猎豹。
猎豹在中国民间的知名度明显赶不上同样是外来务工人口的狮子,我认为其中的原因就是,豹子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上一期我们说过,贡狮来到中国只能担当观赏功能,所以时常被拉出去卖个艺啥的,展示一下天朝上国,皇恩浩荡。《马可波罗游记》中就有参加这种活动的记载,所以老百姓对于狮子多少还是有点认知的。可是猎豹呢,就完全是达官贵人的私有财产,因为猎豹有着一项比较实际的功能,那就是狩猎,这也是他名字的来源。猎豹不同于猎犬,他们是不能够完全驯化的,所以在元代的《元世祖出猎图》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在见到猎物之前,会有训豹师牢牢牵着拴在猎豹颈部和肩部的绳索,猎豹的嘴上也套着皮质套具,同时为了节省猎豹的体力,猎豹被放在马背上,由马驮着前进,这待遇算是不错,专车接送了。而见到猎物之后,猎豹才能除去身上的负担,去自由追逐猎物,这个场面是很壮观的,元代汉臣王恽在诗作中称之为“飞豹取兽”,可见猎豹速度之快。

猎豹在中国的遭遇可谓多舛,在唐代许多贵族饲养猎豹,而到了宋代,只有北方的辽国为了不丧失游牧民族的骁勇凭陵之气,才在宫廷中饲养猎豹,以供狩猎使用。而到了元朝,蒙古贵族则广泛饲养猎豹,甚至有皇帝将猎豹作为宝物赏赐给立功的重臣这种情况,《马可波罗游记》也记载了元世祖忽必烈使用猎豹狩猎的盛况。
到了明代,朱元璋废设宰相,所以明代皇帝大都事务缠身,不似前朝皇帝那样有很多机会外出狩猎,但是猎豹依然享受着崇高的位置,在《明实录》和《大明会典》中都有关于在皇帝登基,皇后皇太子册立这些重要场合,猎豹都作为陈列动物承担礼仪性职责,这主要得益于它瑰丽的实心豹纹,它也因此获得了“金线豹”的美称。而明代的猎豹主要来自于与已经统一中亚的帖木儿帝国的贸易。而在朝鲜的《李朝实录》记载中,明宣宗时“中国以海青为第一宝,以金线豹为第二宝”海青就是海东青,也就是矛隼。金线豹也就是猎豹了。可惜到了明代中后期,明朝的对外贸易基本转向东南沿海,与欧亚大陆的陆上贸易基本停止,猎豹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的记载也就到此为止了。到了明武宗时,明武宗的豹房中的豹子也只有金钱豹和土豹两种,土豹也就是猞猁。曾经辉煌一时的“金线豹”风流已被雨打风吹去。
好了,本期节目就到这里了,下一期我们将会继续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动物这一系列,感兴趣的小伙伴麻烦点赞加关注欧。
(作者知识有限,文中如有谬误或是想要补充,欢迎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