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当用“言传”时,物哀不等同于悲哀

2023-04-06 12:49 作者:中国崛起呀  | 我要投稿

音乐笔记136、当用“言传”时,物哀不等同于悲哀


物哀(日本本居宣长提出的文学理念)(百度百科):…

 

物哀论

…论:见《欧几里得66》…

(…《欧几里得》:小说名…

…《欧几里得66》:《欧几里得》这部小说的第66话…)

 

日本的诗歌多是短歌

日本的音乐 旋律单调

…音、乐、音乐:见《欧几里得146、147》…

…旋、律、旋律:见《贝多芬70~76》…

…单、调、单调:见《牛顿293》…

 

日本的舞蹈 动作缓慢, 

日本的绘画 很少追求浓艳的色彩……

如果有人告诉你,这一切都是日本人的“物哀”情结造成的,你相信吗?

 

 

什么是物哀?

“物”指自然万物,

…自、然、自然:见《欧几里得128》…

 

“哀”即悲哀,

睹物伤情、物我同悲 是物哀的最直观的理解。

…直观:见《牛顿220》…

…理、解、理解:见《欧几里得58》…

 

中国古诗词中有一些诗句,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无边落木萧萧下”、“昨夜星辰昨夜风”、“平林漠漠烟如织”……都表达了因自然景物 而诱发的一种哀伤情绪,与日本的“物哀”十分类似。

…表、达、表达:见《伽利略40》…

 

然而这样理解并不全面。

 

 

物哀的含义比悲哀广。

…含、义、含义:见《欧几里得193》…

 

叶渭渠指出:“‘物哀”除了作为悲哀、悲伤、悲惨的解释外,还包括哀怜、同情、感动、壮美的意思。”

…解、释、解释:见《欧几里得56》…

 

“在美的形态上 ‘哀’已经不是悲哀的同义语,

因而本居宣长(十七世纪日本学者)将这种‘哀’的感动 称作‘物哀’。”

…形、态、形态:见《欧几里得14》…

 

“对日本文艺中的‘物哀美’,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悲哀美’。

…简、单、简单:见《伽利略13》…

 

悲哀只是‘物哀’中的一种情绪,

而这种情绪所包含的同情,意味着对他人悲哀的共鸣,乃至对世相悲哀的共鸣。”

…共、鸣、共鸣:见《牛顿92》…

 

杨薇(wēi)指出:“所谓的‘物哀美’ 即指喜怒哀乐的种种感动 和体验,

其所展现的 是一种哀婉凄清的美感世界。”

…世、界、世界:见《欧几里得110》…

 

林林说:“物哀包括对人的感动、对自然的感动 和对世相的感动 三个层次的结构。”

…结、构、结构:见《欧几里得41》…

 

在不同的层次里,物哀可能是悲哀的消解、超越 或深化。

…化:后缀。加在名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动词,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绿~。美~。恶~。电气~。机械~。水利~…见《欧几里得2》…

 

 

物哀比悲哀恬淡。

恬淡到什么地步?

恬淡到“静寂”、“闲寂”甚至“空寂”的地步。

川端康成写《伊豆的舞女》,其中“大学生‘我’与舞女两人邂逅之后,自始至终谁也没有向对方倾吐一句爱慕的话,

而彼此对对方的感情 又都处于似觉察 又非觉察之间。

作者有意识地将似爱情 而又非爱情的情感色调淡化、‘物哀’化。”

…感、情、感情:见《牛顿106》…

…意、识、意识:见《欧几里得142》…

…情、感、情感:见《牛顿101》…

…色、调、色调:见《牛顿149》…

 

叶渭渠说:“物哀作为日本美的先驱,在其发展过程中,自然地形成‘哀’中所蕴含的静寂美的特殊性格,

成为‘空寂’的美的底流。”

…发、展、发展:见《伽利略21》…

…过、程、过程:见《欧几里得194》…

 

物哀的表现形式若十分强烈,那它就是“悲哀”而不是“物哀”了。

…形、式、形式:见《欧几里得13》…

 

 

物哀是一种审美意识。

川端康成多次强调:“平安朝的‘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

“悲与美是相通的。”

他写《伊豆的舞女》时,把主人公“两人的悲从属于美,又使美制约着悲,

淡淡的悲 与真实的美交融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悲哀美的抒情世界”。

…创、造、创造:见《欧几里得152》…

…世、界、世界:见《欧几里得110》…

 

叶渭渠指出:“‘物哀’、‘空寂’和‘闲寂’这三种精神相通的 特殊形态的艺术美,大大地拓展了日本民族固有的美意识 及其表现出来的艺术深度。……日本人对这些特殊美的感受 和趣味 是相当普遍的,不局限于文学艺术,而是及于生活的各个层面。”

…精、神、精神:见《牛顿154》…

…艺、术、艺术:见《牛顿103》…

…生、活、生活:见《伽利略29》…

 

“日本国民性的特点……更爱残月、更爱初绽的蓓蕾 和散落的花瓣儿,

因为他们认为残月、花蕾、花落中潜藏着一种令人怜惜的哀愁情绪,会增加美感。

这种无常的哀感 和无常的美感,正是日本人的“物哀美”的真髓。”

…特、点、特点:见《牛顿95》…

 

 

物哀是一种生死观。

其主体追求“瞬间美”,不惜在美的瞬间“求得永恒的静寂”。

川端康成既认为“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也“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认为艺术的极致就是死灭”。

叶渭渠更指出:“日本人的美意识中存在着一种‘瞬间美’的理念,即赞美‘美之短暂’。”

…理、念、理念:见《欧几里得146》…

 

古代日本人“更以樱花自比,将那‘瞬间美’的观念 转变为视自杀为人生之极点的行为。

他们的殉死,其意义也在于追求瞬间的生命的闪光,企图在死灭中求得永恒的静寂”。

…行、为、行为:见《欧几里得197》…

…意、义、意义:见《欧几里得26》…

 

因此,追求生命的一瞬闪光,是物哀的重要特质。

…生、命、生命:见《牛顿155》…

 

 

“物哀的感情 是一种超越理性的 纯粹精神性的感情”,一定程度上 是个体体验,可以意会,难以言传。

…理、性、理性:见《欧几里得19》…

…精、神、精神:见《牛顿154》…

“‘物哀美一种感觉式的美,

它不是凭理智、理性来判断,

而是靠直觉、靠心来感受,

只有用心 才能感受到的美。”

…式:见《欧几里得13》…

…判、断、判断:见《欧几里得70、71》…

…直、觉、直觉:见《伽利略60》…

 

当用“言传”时,物哀不等同于悲哀。

而当以“意会”时,它又确实表达了一种隐隐约约的 有时甚至是极深极痛的哀情。

 

“日本女诗人加贺千代年轻时,儿子在河边捉蜻蜓落水身亡。

请看下集《音乐笔记137、我的爱子啊,今天你又跑到哪里去捉蜻蜓了?》”


若不知晓历史,便看不清未来

欢迎关注哔哩“中国崛起呀”





当用“言传”时,物哀不等同于悲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