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琉球王国到冲绳县:一个被日本侵略奴役的民族的血泪史(1)

2021-01-13 15:40 作者:太宇可斯  | 我要投稿

引用文献(引用时节选)


摘选
原标题Z:明治至昭和前期冲绳人的群体认同:破坏与重建

在19世纪中后期,日本吞并琉球以前,琉球是一个独立王国,琉球人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而琉球被日本吞并后,琉球的统治主体由琉球国王转变为日本政府,琉球人的琉球国家认同失去了现实的凭依,但琉球民族这一实体却没有消失。琉球人依然具有琉球民族认同,它是 基千充满着琉球特色的身体符号、名字、语言、宗教和作为琉球王国臣民的 身份记忆之上的琉球人,对琉球民族的自我认知和归属意识。1879年日本政 府将琉球藩改为冲绳县(中国处于清朝时期)。此后,日本政府通过在冲绳推行同化政策皇民化教育基本实现了使冲绳人从琉球民族认同向冲绳民族认同的转变。

(一)近代以前琉球人的群体认同

在1871年日本悍然吞并琉球以前,琉球人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已经逐渐形成了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哈罗德·伊萨克(HaroldR. Isaacs)在《族群:集体认同与政治变迁》一书中指出,身体、名字、语言、历史与起源、宗教等是一个民族的重要表征,对一个民族成员形成民族认同具有重要影响。

琉球人具有明显的身体符号特征。“身体是创造认同的最显而易见的要素。”琉球人具有代表性的身体标识是衣服、发型和文身等。他们常身着琉服”,这种服饰与日本和服有相当大的不同。琉球人蓄须, 梳 " 歆髻" 竺 “自国王以下,皆遵时制留外发一围,绾小髻千顶之正中”,这种发型与日本 的 " 丁衙" 头型有明显区别, 且琉球男人通常头戴 “ 黑色六棱幔顶宽檐帽, 名曰片帽" 。琉球女人有刺青的习惯, “手背皆有青点, 五指脊上黑道直贯至甲边;腕上下或方、 或圆、 或髻, 为形不等, 不尽如梅花也。 女子年十五, 即针刺, 以墨涂之,岁岁增加;官户皆然” 。

名字也是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的重要表征。琉球国具有自己国家的国名, 而琉球人也具有自己独特的名字。“在所有认同的符号当中,名字的确是最简单、最实在也最明显的。但是, 就像所有简单的事物, 它也是复杂的。”据中国史料记载,"琉球“ 本名为 “ 流胤" ,因为从地理形态上来看, 琉球群岛婉蜓如长蛇, 现于万里海涛之上。 后来, 这一名称数度改变, 直至公元1372 年(明洪武五年)改为 "琉球” ,沿用至今产。就琉球人个人而言,在古代,琉球只有王公贵族才有姓氏,17世纪以前琉球长期作为中国的藩属国, 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琉球人的名字也是中国式的。1609年, 日本萨摩藩出兵强占琉球奄美五岛,从而增强了日本对琉球的政治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 在冲绳人的名字上则表现为,他们通常有日本式和中国式两种名字。例如,曾担任过琉球国师的蔡温, 又名具志头亲方文若,其中 “ 亲方” 表示他的身份位阶。 琉球普通百姓则没有姓氏只有乳名,起名的方式是 ”所属村落+店名+ 乳名+相当千姓的名称" ,比如 “城间村锻冶屋小宫城” 。

琉球人有自己的语言。语言 ”是民族意识的主要建材之一” ,居于沟通系统的核心。从琉球王国的公文上看,汉字和日语假名被掺杂使用,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所使用的却是琉球语,它与汉语、 日语在语法和发音上都有很大差别。琉球官方语言是首里方言, 除此之外还有众多方言类型,从北到南存在奄美语、 国头语、中央冲绳语、宫古语、八重山语和与那国语等。

琉球历史悠久, 形成了以琉球料理、建筑、 漆器、 织染等为代表的极富特色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 甚至连丧葬礼仪和墓地形态也与日本本土迥然不同。琉球流行“风葬”和“洗骨”的习俗,存在巫女信仰等宗教传统。

近代以前的琉球人的民族认同就是基千上述充满着琉球特色的身体、名字、语言、历史、宗教等要素之上,形成的对琉球民族的自我认知和归属意识。

这一时期,琉球人作为琉球王国之臣民已具有国家意识。琉球王国从明朝时期就开始与中国交往,是中华朝贡册封体系的一员。琉球人对中国很有 亲近感,亦僮憬中国文化。1609年萨摩藩出兵琉球,强迫琉球进贡并强占其北部奄美五岛。琉球实际上巳被置于“中日两属”之地位。尽管日本对琉球的政治影响力逐渐增强,但此时尚未撼动中国乃琉球宗主国的地位。而在 与中国、日本等外在的”他者”比照中,进一步强化了琉球人自己的国家认同,琉球人既认为自己是琉球王国的臣民,同时又认同琉球是处于中华朝贡 册封体系之下的一个附属国。

日本吞并琉球使琉球人的国家认同土崩瓦解。1871年日本强行吞并琉球,将琉球划归鹿儿岛县管辖,1872年又将琉球划为琉球藩,封琉球国王尚泰为藩王、列入华族。而后伴随着日本将国家发展模式转变为“小西欧主义”,琉球被划入日本版图。1875年日本政府将琉球官吏召入东京,命令琉球停止与中国的册封朝贡关系。1879年4月,日本政府将琉球藩分而治之,其中奄美群岛及以北的全部岛屿被划人鹿儿岛县,奄美群岛以南至台湾以北诸岛被 划为冲绳县。

国名的改变、国土的沦丧使琉球人的国家认同无以依凭,出现了"我究竟是哪国人”这一国家认同上的混乱现象。直至“中日甲午战争以前,冲绳社会围绕着冲绳的出路,几个派别——要求恢复琉球即要求独立的一派在日本国家这一框架之内谋求自治的一派要求完全合并于日本的一派——一之 间相互对立,争吵不休"。1884年被幽囚于东京的尚泰被允许临时还乡。他回去后, 不仅晓谕士族阶层接受日本的统治, 还斥责逃亡中国的原琉球国人 所开展的救国请愿活动。而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则彻底粉碎了一些琉球精英阶层欲寻求中国帮助实现琉球复国的美梦。然而,琉球民族这一实体却没有消失, 琉球人的民族认同依然存在, 其恰恰是甲午战争后日本政府着力破坏和改造的对象。

(二)甲午战争后冲绳人群体认同的塑造

甲午战争前,中国与日本曾就琉球问题进行过多次谈判, 均未果。 而战争结束后,中国几尽丧失了对琉球问题的发言权, 日本政府成为冲绳名副其实的统治者。这一权力主体的转换,对冲绳人的群体认同产生了关键性影响。 日本政府通过冲绳同化政策, 进一步改造冲绳人尚未消失的琉球民族认同, 使其从琉球民族认同向冲绳民族认同转变, 并且通过《大日本帝国宪法》的 颁布和皇民化教育的推广,在形式上使冲绳人形成了对日本的国家认同。

安东尼 · 吉登斯将多民族社会中的民族整合模式概括为三种方式:(1)同化模式, 即促使少数民族放弃或改变原来的语言、 服饰、生活方式和 文化观点,将其整合到一种新的社会秩序中,使之依据多数群体的价值和规范来塑造自己的行为。(2)熔炉模式, 即少数民族不需要消解自身的传统以迎合主流民族, 而是所有人混合在一起, 形成新的、不断演进的文化类型。 (3)文化多元主义模式, 即各民族文化被赋予充分的资格以各自独立存在,允许他们参与到广泛的社会经济政治生活当中。

冲绳和北海道(废藩置县前被称为北方虾夷地)都是明治政府成立后不久被划入日本版图的, 日本政府对两者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整合模式,在冲绳实行的是同化模式, 在北海道实行的是熔炉模式。 之所以有此差别, 归根结底源于两者内部情况的不同。与北海道的阿依努人(虾夷人)以采集、狩猎 为中心的生活方式不同, 冲绳原是一个独立王国, 人口稠密, 当地人稻作农耕, 与外界有着多样的贸易往来, 因此像对待阿依努人那样用日本人将他们 “包围” 起来的熔炉模式进行统治恐怕是困难的。所谓 “ 同化” ,主要包含 两层含义: (1)将原本性质、样态完全不同的事物同一化。(2)将外来的东西纳入进来, 变成自己的一部分。近代的冲绳同化政策归根结底也是循着“破”与“立“两条线索来执行的。即,强制性地破坏、改造冲绳人民族认同中各种充满"琉球色”的构成要素,通过教育、风俗改良运动等措施积极 地将日本元素引入冲绳社会,使之变成冲绳民族认同的一部分,并以天皇为媒介促使冲绳人的民族认同向国家认同转变。“破”与“立“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是同时进行、相互促进的。

日本政府禁止学生在学校说琉球语,鼓励冲绳人说日语。从1907年起, 政府在冲绳中学教育中导入了”方言札"制度。同时,日本政府禁止教师在学校教授冲绳传统音乐。19世纪90年代末,日本政府开始在冲绳实施土地 整理和地租调整,大量冲绳传统的公有地、公有林被国有化,或便宜卖给本土日本人日本政府鼓励冲绳人将自己的名字改成日本式的名字。在琉球王 国时期一直没有称姓权利的琉球人纷纷改名,这在19世纪90年代后期俨然 成为一股风潮。从19世纪末开始,冲绳以青年会和妇女会为中心大力推行 “风俗改良运动”严禁冲绳人文身、“毛游”硐巫术迷信等传统习俗。与之相对,“风俗改良运动”倡导冲绳人剪掉"歆髻"、说标准话、穿和服等近代 新风尚着力将日本本土的元素引入冲绳社会,使之变成冲绳民族认同的一 部分。

天皇是促进冲绳人民族认同向日本国家认同转变的媒介。日本政府重视对冲绳人的皇民化教育,欲将冲绳人改造成天皇的忠实臣民。1880年冲绳县 政府在县厅内设立“标准话传习所”,四个月后又将其升格为冲绳师范学校, 负责培养冲绳人教师。同时,在冲绳大力兴办小学。1880年,冲绳县的小学 不足20所,到1882年时已增至53所。不仅如此,县政府通过资金援助、免除入学家庭税金等措施鼓励学生入学。当时的小学是三年学制,对学生年龄也没有太多限制,7~20岁都可以入学,不分男女。

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近代天皇制国家的形成。冲绳人成了大日本帝国的国民、天皇的臣民。1890年日本政府又以天皇名义颁 布了《教育敕语》,其不仅是对宪法所提出的“主权在君”思想的进一步强化,而且作为 "伦理道德教育” 的大法,还明确规定了日本国民道德教育的 基本目标。《教育敕语》颁布后,在冲绳县被迅速实施。有的学校还在校内一 隅修建了 "奉安殿" ,除悬挂天皇和皇后的照片外,还将敕语放置其中。学生与教职员在上学或放学时都要朝 "奉安殿” 方向行礼,以表达对天皇的敬意。 每逢节日举行《教育敕语》捧读式,全校师生聚集一堂,由副校长将《教育敕语》从黑漆匣子中取出, 郑重递给校长,经过相互之间反复行礼之后,便 由校长向天皇行礼, 继而高声朗读。在场的师生也要反复致敬。日本政府试图通过长期的皇民化教育,使冲绳人形成作为日本国民、天皇臣民的国家认同意识。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冲绳的近代化以及对冲绳的同化政策还暗含着另外一层含义,即相对日本本土、日本文化, 冲绳是落后的地区, 冲绳文化是边缘文化。也就是说,这一时期, 冲绳人的国家认同是在近代与落后、日本 本土与冲绳的二元对立图式下生成的。在冲绳县的统治机构中, 来自日本本土的人身居要职,从县知事到县府官吏、警察以及中小学的校长、教员,甚至驻守冲绳的许多官兵也都来自日本本土。 而与之相比, 冲绳人大多身份低微。在这种情况下冲绳人所形成的国家认同, “其间不乏自我否定(self - rejection)与自我厌憎(self - hate) , 这是强势民族把负面群体认同强加到弱 势民族身上所造成的结果"。不仅如此,就如大江健三郎所言: “在琉球处分之后的冲绳近现代史,本土日本人关于冲绳以及冲绳人堆积如山的观察和批评中,不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的确存在大量恬不知耻的歪曲和错误。这无疑是对冲绳的歧视。"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 “ 人类馆事件” 。 1903年在大阪召开的第五次日本 "劝业博览会” 的会场附近, 设有一个叫 “学术人类馆” 的展区,有两位琉球女性把高丽烟袋和蒲葵叶团扇夹在腋下, 坐在茅草屋里, 一名持鞭子的男子一边称呼她们为 “ 这东西” 一边进行解说。 他将阿依努人、琉球人、台湾高山人、韩国人等称为 “ 土人" ,视为 “ 落后人种”。这个展览开始后不久,受到冲绳县民的抗议,最终被迫中止。这表明,冲绳人一直是本土日本人 “ 异样眼神” 注视下的他者,而其内心也认为自己是有别于他们的 " 冲绳人" 。有学者甚至认为,近代的冲绳俨然就是日本的 “ 国内殖民地” 。比嘉春潮就在日记中写道:“上月29日,日韩合并。万感交集, 无以言表。 …… 人曰, 琉球是长子,呆蛙是次子, 朝鲜是三子。呜呼, 他县人轻侮琉球人, 又岂非无故也。这种自我否定和来自于日本本土的歧视, 成为阻碍冲绳人从内心深处真正形成国家认同的 “ 心理障碍"。

冲绳人的琉球国家认同随着琉球王国的覆灭而瓦解,但冲绳人仍然保留着充满琉球特色的身体符号、名字、 语言、宗教和作为琉球王国臣民的身份记忆之上的琉球人对琉球民族的自我认知和归属意识。 日本政府通过从明治后期、大正直至昭和前期长达半个世纪以上的时间, 对冲绳人民族认同中的 各种充满 "琉球色” 的构成要素的改造甚至消除,并使之与输入的日本本土 的各种元素相结合,自上而下地强力推进, 促使冲绳人逐步从琉球民族认同 转变为冲绳民族认同。 而与之相对, 通过行政上将 “ 琉球” 这一称谓改为 “冲绳" ,将 “琉球王国” 由一国变成日本的一个县,并通过颁布《大日本帝 国宪法》、积极施行皇民化教育,使冲绳人超越了民族界限, 至少在形式上逐渐具有了对日本的国家认同。 这一过程就如伊萨克所说:外来的统治者 “ 加诸各民族的统治并不止千烙上政治的印记, 长期以来, 它们透过各种方式与 手段, 或者千脆完全诉诸武力, 把真真假假的优越迷思强加于整个文化体系, 不仅深入生活与治理, 而且代代相传, 及于语文、艺术、宗教与哲学等精神层面, 以及行政与司法的制度层面。 在许多地区, 对于被统治民族的精英阶层, 这种影响尤其深远” 。当然, 日本政府的同化政策也遭到了许多冲绳人 的抵抗。经常受到来自本土日本人的歧视,使许多冲绳人很难形成自己就是与本土日本人完全相同的这一身份认同意识,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冲绳 人从心底形成对日本的国家认同意识。 也正是这一点,使近代时期冲绳人的群体认同表现为民族认同感较高而国家认同感较低的状态(我是琉球人,不是日本人)


琉球国旗

国歌:《石投子之歌》

琉球王室纹章



琉球王国地图

琉球王国地图:1712年)

注:当代日本历史学界多称这个国家为「琉球王国」(日语:琉球王国りゅうきゅうおうこくRyūkyū ōkoku)。但琉球的正式国号是「琉球国」,而非「琉球王国」。


 




从琉球王国到冲绳县:一个被日本侵略奴役的民族的血泪史(1)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