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书院学堂的建设推进,实现易子而教

2021-03-18 16:48 作者:南風GT  | 我要投稿

书院学堂的建设推进,实现易子而教。当你的小朋友长到十岁十五岁附近,会发现常有行为逆反。这是一个正常的心理状况,因为生命是准备要脱离庇护的状态,儿童要走到个人负全责的社会上,会对原有的情感和思想进行一番省思与对抗。外向的儿童容易激化成狂盪。内向的容易积蓄成压抑,便会造成种种问题。这个时候你打也不是,骂也不是,教不得,碰不了。骂他他回嘴,处罚他他赖皮,自己狠不下心下不了手,抓紧了怕闭塞,放松了怕离开,又没有犯大错,但是有些东西解不开。


事实上,孟子教过,父子间不责善。古有俗云,宠猪举灶,宠子不孝。不希望因为情感连结而忽略理性,也不应该完全现实只讲理则。要情理得宜,相对圆融,有理性的教导又不离亲切爱心,有分寸拿捏又不至于一竿子打翻。职业性的教师,很显然无法应付这种心思,一没血缘,二没津贴,三者教学数量和时间应用上,也不允许。


古人聪明的做法就是易子而教。例如诸葛亮诫子书是写给姪儿的,二程在十三四岁时,程爸爸便把他们交给周敦颐,曾国藩家书中多有所本,是写给曾国荃等等家族子弟的。以我自己做例子十三岁到十八岁之间,每逢学校的长假,或是有打工的安排,就是到叔伯家去待上一个月三个月的,自己原本的家也都会有堂兄弟来住。因为上一代长辈兄弟之间,本来就有默契在,所以容易进行。


我的一个堂弟也就是叔父的儿子,过继给伯父扶养的。考量血脉与教养,完全是没问题的。这就会造成一个现象,子女和伯父伯母是撒不了娇,赖不了皮的。同样也是长辈,但是以理相待的比例大。又不至于像社会法律一样的一翻两瞪眼。可以在安全的范围里,让子女体验一下常态的社会来往,并脱离以情淹漫的狭隘,促进思考以省修自身。


社会上讲法律和理性,习俗上有外事不内,内事不出的警惕。工作不带回家,家丑也不外扬。因应家庭需求与社会上的气氛变化,那同辈学伴间,必须相互了解与信任,互为对方子弟的儒父、教长。以奉圣贤教训,身体力行实践,并且继续发展。在青少年的阶段,亲情与道义的协调圆满,更是人格成熟的必然。


书院学堂的建设推进,实现易子而教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