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昔日经典到依托答辩,论济公的退化演变之路

简单说一下个人了解的济公人物的古代形象发展史,以及个人对济公形象应该如何塑造的看法
南宋居简禅师的《湖隐方圆叟舍利铭》是目前最早的关于济公的历史记载,其中说:
叟(叟名道济,曰湖隐,曰方圆叟,皆时人称之),天台临海李都尉文和远孙(“李文和”应为李和文,即李遵勖,李遵勖因娶宋真宗赵恒妹万寿公主而封“驸马都尉”),受辞于灵隐佛海禅师(受戒得法于佛海禅师,即慧远禅师),狂而疎,介而洁,着语不刋削,要未尽合准绳,往往超诣,有晋宋名缁逸韵(谓济公有魏晋名士风度,不拘礼法)。信脚半天下,落魄四十年。天台、雁宕、康庐、潜皖,题墨尤隽永(济公才华盖世,常题诗赠人),暑寒无完衣,予之,寻付酒家保(济公夏冬无一件好衣服,有人布施,就送给了酒店伙计),寝食无定,勇为老病僧办药石(济公自己寝食无定处,却勇于为老病寺僧赠医施药),游族姓家,无故强之,不往(济公游于官宦豪门,度化其心,但绝不接受官员强迫传召)。
明代明河法师《补续高僧传》记载所载历史上被视为颠僧的禅师不止道济禅师一人,还有一位明颠禅师,但以道济禅师最著名。《补续高僧传》说:济颠、明颠“二师,示迹同时而各郡,然皆以素风颠。人因称济颠、明颠。济颠之颠为尤甚。饮酒食肉,与市井浮沉(济公常游戏市井,出入朝官府邸。以智慧神通教化各色人等,人缘极好,故每次济公为寺院写化缘榜文总能令官民一致慷慨解囊),喜打筋斗(翻跟头),不著褌形谍露。人姗笑,自视夷然……逐之居净慈寺,为书记僧,为人诵经,下火得酒食不待召而赴(济公常常不待召唤即前往为亡人诵偈超度,然后火化,其偈颂皆不假思索,篇篇绝妙好辞。具载《醉菩提》)吟诗曰:‘何须林景胜潇湘,只愿西湖化为酒;和身卧倒西湖边,一浪来时吞一口’。息人之诤救人之死,皆为之于戏谑谈笑间(济公一生以玩笑手段平息纷争,救人性命,救贫济急事迹也在《醉菩提》中)。神出鬼没人莫能测,年七十三示化”。
明代《钱塘渔隐济颠禅师语录》是现存最早的描述济公生平的文学作品,主要内容根据《舍利铭》进行创作。
清代的济公题材文学作品则走了两个分支,一支是《醉菩提全传》这样的参照《语录》写的,像禅书。也比较接近原本的宋代济公故事。
另一支是《评演济公传》(《济公全传》),内容纯粹大杂烩,开头写的是人情书,后面是公案侠义书,然后再穿插志怪书和神魔小说的元素,因为济公啥事都管,所以后来续书越出越离谱。啥都能往里装。
我记得还有一部清末续书讲得是济公斗俩西洋妖精(成书时间可能是鸦片肆虐的时期),剧情大概是说天庭一堆法宝都被两个来自“映其利国(英吉利国)”的西洋妖怪给偷了,两个西洋妖怪在沿海作怪隔空吸血,导致两广百姓血气流失、面黄肌瘦、流涕(这好像是吸食鸦片的症状),最后俩妖怪被如来佛和太上老君带领济公、李天王等人抓住,打回原型,结果是俩罂粟花。
佛祖还说这俩妖怪怨毒仍在,三个朝代(宋元明)过后,它们可能还会继续毒害百姓。
脑洞是真的大。
游本昌老师这版电视剧,则是融合了清末济公题材文艺作品的两个分支。既吸收了《醉菩提》中的一些禅宗思想,又大量取材《济公全传》和南方的平话与民间故事,且加入了审视和批判封建社会的新内容,改编成了目前这个雅俗共赏的济公系列。这也是为什么游本昌老师的济公一直是经典且长年不衰,而其他任何一版都没有这么大活力的原因。
济公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化英雄。为什么动画电影《降龙降世》扑了?就是因为他硬套那套“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公式,而忽略了济公这个历史/神话双重性质人物的深层次内容。济公的故事是从宋元到明清不断创作完成的,正是市民阶层崛起的时期,所以济公里的故事反应的大多数都是市井人情,世态炎凉,他构建的是中国传统的人情社会的形态,《济公全传》也是游民文学的代表。而济公身上则代表了宗教与世俗的融合,首先他是禅宗祖师,反对成天在庙里靠香火钱养着,提倡入世广结善缘,切切实实救济世人,行走坐卧皆是修行。他的形象是僧人、魏晋名士、游侠、医者的高度融合,不少中国人心目中的英雄都有这个特点,高度代表性,高度概括性,像狄仁杰、包拯,基本就是儒家意义上清官人格的高度概括。
另一个就是现实性,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或多或少都有点“爽文”色彩,毕竟都有了法术了,惩治个恶人还不容易?这也是承载着老百姓们的一个美好愿望,寄希望于神仙、清官、侠客,除暴安良。但就仅仅是单纯的“意yin”,单纯的“爽”吗?并不是,民间故事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也会加入文人的创作润色,具有一定程度的现实意义,济公就是典型的一例,他的很多故事都是扎根于对现实的反映,而不仅仅只是单纯的爽那么简单。
老版济公的第三部《济公游记》就是这样,《胡商》单元,《醉官图》单元,基本就是对中国几千年官场政治、人情社会的高度概括。
而后来的版本呢,舍弃了这一大堆可以深层次挖掘的内容,这么多优秀的素材,都扔了不用,单纯套各种市面上烂大街的故事模板,还只学了个壳子,深层次内容也没学来,自然也就垮了。
再有就是对传统民间故事的现代化表达。这方面最典型的优秀改编作品就是广西彩调老电影《刘三姐》,刘三姐也是古代的民间传说人物,以山歌打抱不平,被尊为歌神,反映的是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但这种单纯只靠“神仙”的主题显然不适合现代思想建设了,所以经过改编,电影末尾出现了一个经典桥段,群众们去救刘三姐,莫怀仁带人划船追赶,结果处处都是老百姓的山歌声,处处都是“刘三姐”,根本分不清真正的刘三姐向着哪个方向划走了,一个刘三姐无法对抗黑暗,集合所有人的力量呢?那人人都是“刘三姐”。这才是扎根于现代中国现实意义下的对中国英雄形象的表达。《济公游记》里明显也有这个涵义。
到了《济公游记》里济公用法术就不多了,大部分时间都是用点小法术引导,不太过分干预事态发展,而是启发人自己解决问题。
济公的饰演者游老也说过一句话,只要济世为公,人人都是济公。
济公之所以是济公,是因为他解决了应该是济“公”还是济“私”的问题(游老的原话),济公济的是“公”,而济“私”一直都是济公打击的对象。
《济公游记》片尾曲也有几句歌词:
东拜佛,西拜佛,哪里有佛陀?
你找佛,他找佛,【不如自己修成佛】。
世上有佛又有魔,是佛是魔皆自作。
没有什么(),也不靠(),全靠——
我们自己。
人人都可以是济公。
《刘三姐》和老版《济公》,就是传统中国英雄现代化改编的优秀例子,奈何现在很多创作者却视而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