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惫的考官,面对一百个一模一样的研究生。

◼️ 2020年至2022年,受流行病影响,经济下行,市场优质就业资源逐渐紧缩,900万人涌入劳动职业供给空间,比学历、比实习、比相关性和专业契合度。同时,待业、裁员的情况愈发频繁,人才饱和度不断提升。如此一来,现实的压力促使更多的毕业生或准毕业生选择考研,寄希望通过提升学历与在校时长、知识底蕴的方式,获得更多就业选择。而其中,作为文科大类中报考门槛与学习难度看似较低,同时相比于其他专业又更具有社会实践性和岗位需求性的新传成为热门学科——2021年至2022年,仅一年时间,文科专业国家线便提升了12分,从355分快速攀升至367分,二级调剂市场中400+高分也难以获得A区优质院校资源。
◼️ 于是几乎是一夕之间,没有人不谈新传考研的「内卷」。卖方市场之下,院校出题风格随机改变,出题难度持续上升,被认为简单、基础的院校也开始挖出边边角角的知识点,试图在两张试卷中找到更加优秀的考生。更有甚者,复试直接提高英语成绩要求,不仅以国家线或院校线总分为标准,还要外语水平相对较好、出挑的学生。
◼️ 当然,这种内卷不止存在于学校、出题老师,更是考生之间的彼此竞赛。「狼多肉少」的大环境里,除了把握基础知识,需要的是观点的独特、表达的专业、逻辑的缜密、视角的丰富。要灵韵,不要誊写下来的答案,要乍现的曙光,不要千篇一律的答题模板。这是在整体趋势下的必须选择。但遗憾的是,在如此「卷而又卷」的环境下,同质化依然存在,模板依然被反复套用: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受众,政治、技术和文化,在5w和pest之外,找不到其他关于传播、关于社会的观点,甚至也从未明白,为何要用5w和pest,它们背后的推演逻辑是如何从传播模式、社会传播行为、系统化的结构运作中一步步进行解释的。
◼️ 也许换句话说,最令人惋惜的不是模板,而是效率化、应试化的背后,一个又一个被认为成功的套路——因为思考花费时间,因为真正培养创造能力和思辨能力太耗费精力,不如用成型的套路,应对所有可解决或不可解决的问题。
◼️ 初试如此,复试也是一样。
◼️ 一百个一模一样的研究生,一堆又一堆同质化的答案,正堆积在我的眼前。

◼️
03/04/Sat.
确实百里,
挑不出一。
@TuTouSuo™️
实话说,内卷确实是新传学科专业的现状。从2020年开始,我和花花早已就此问题谈了无数次,乃至于21年是号称要当「卷王之王」,22年就已经被「卷门的世界」焦虑到必须考虑如何跳出内卷的浪潮,23年继续加码理想、现实与自由的追逐,试图用些不同于以往的方式创造出新的可能性出来。
正所谓不破不立。这几年既然要打破常规,要塑造不同的精神理想与文人价值,就必须先将此前的弊病一一铲除,最好是找到些标志性的问题,由此开始借着解构他者的名义和方式,构建起新世界里的必要规则。
于是这第一声枪响,就落在了一直以来的答题训练上,其次,则是每年复试中的自我介绍与自荐信。
如果说之前我对于模板的想象还停留在答题思路永恒的理论+案例、5w+反馈上,那么自从看完了将近一百份自我介绍之后,在校成绩+校园实践+实习经历就一举成为我对模板深恶痛绝的最佳打击对象。
我甚至可以想象出坐在教室中央的教授在听完上百个连标点符号都分毫不差的自我介绍之后,是如何昏昏欲睡,精神恍惚的。以至于只要出现个语序不同的表达,就能表现出格外的惊喜和赞赏:
很好,你就是我们的百里挑一。
当过去一年的我们试图用上百篇推送解释作为人文社科的新传拥有如何灵动的思维,笔下的世界与现实的社会间能够相互碰撞出多少火花,燃烧在新传人内心的热爱是怎样允许其在黑夜中烧出一点光亮的时候,其实我们便在反复言说一件事:
永远、永远、永远不要掉进表达的模板。
就像是预先设定好的八股文,每个段落的开头、论述与结尾都成了毫无二致的句式,最后只剩下选词填空的空白格允许写作者、讲述者在其中说上一番不痛不痒的过往陈述:
“各位老师好,非常荣幸能够参加本次面试。我叫xx,以下我将从学习经历、校内实践与实习经验等方面介绍我自己。”
相似的段落在几个月前也曾出现过:“以下将从生产者、生产内容与用户思维等角度解释该问题。”
数千年前,数学在古希腊出现,阿基米德、欧几里得、毕达哥拉斯试图在数字与数字间搭建起可以反复证实的框架逻辑解释人类生活的哲学。而在学院大门上写着不懂数学不可入内的柏拉图也倾尽一生创造出能够帮助人类进入数字逻辑世界的方法。但显然,最终结果是他永远无法将人类复杂的思维与独特的个体思想用数字公式加以表达。
写作模板、自我介绍模板存在的意义很简单,和答题模板一样,都是为了能够在最短时间里获得最标准、最容易上手的答案。但问题是,如此高效的方式,也只能让所有人跌进同质化的陷阱,最终使得每个人都是及格,但没有人格外优秀。
或许这正是当前考试分数密度大,高分段、低分段都死死咬着分数的原因——没有差异性,没有对比度。
人文学科所拥有的最大价值,也正是其复杂多变的、无法量化与被框架解释的灵韵意义。思考和写作的最大乐趣,也正是说出些拥有独到之处的见解,表达自己内心的声音的过程。
但这些都被一个个一模一样的模板,高效率的、规整化表达所磨灭了。本来鲜活的精神都像是被工业流水线压进了铝罐里,制作成了超市货架上容易过期的凤梨罐头。
疲倦的主考官、一拨又一拨离去的考生,唯一能够让他疲惫眼神里露出一丝满意的,或许只能是那些抛弃模板,试图以更加自由的、跳脱出应试和效率之外,能够给出更多不一样答案的对象。

*
◼️ 让我们来讲一个小故事
◼️ 看小班面对老师怎么说
目前为止,我看过最多的自我介绍模板就是「在校学习」「校内实践」「校外实习」。同时,也都配对着「以下,我将从xx等三个方面介绍我自己」的框架式开场白。
对于第一次写这类文章的作者来说,模板是非常有用的,就像是小时候用「如果……就……」来遣词造句的初学者一样,除了老师挖空的部分需要亲自填写,其他都可以交给既有的白纸黑字。
这也是过往十几年的应试教育告诉众人的逻辑:作文有高分模板、答题有最不会出错的框架、考试可以用标准化的解题思路。
不过问题是,没有人是小学生了,没有读者或听众愿意仔细在千篇一律里找到些不同的内容出来,我们也更不应是被定时思维捆绑的个体——这既不是有独立思维的研究者要做的事,也不利于从标准的考试里成为佼佼者。
实际上,自我介绍可以很简单,就是在短时间内充分地展示自己——不管是学习能力、实践经验还是未来期待,最终都应该统一为让自己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能够试图给他人留下深刻印象。
对于新传考研的复试来说,一方面,你应该展示能力与水平,任何经历都应该用来呈现自我过往的价值和将来的可能性,这是让考官认可你的选项,是很务实的、形而下的部分;另一方面,你也同样需要说明自己报考新传的原因,这其中,就有对职业工作的规划、对自我提升的需要、对学术理想的追求、对学科的感性期待等等。
自我介绍需要包括这些内容在内,至于怎么表达,就有不同的说法了。最基本的,就是开头说的一板一眼的模板——每个部分都用打直球的方法展示出来。这就像是平铺直叙,可能很直观,但却很枯燥。
而提高一些,我们可以尝试用写小说、拍电影的方式来讲一场「故事」,这其中,可以有特写场景,可以有情节起伏轻重缓急,可以有矛盾张力,可以有出人意料的欧·亨利式开场或结局,可以有欲扬先抑,也可以正叙、倒叙、乃至于插叙。
比如这样:
“各位老师好,我叫小班。其实这篇自我介绍稿在过去的一年已经在被我演练了无数次,我一直设想如何能够走向这所学校,有机会站在各位老师面前去讲述属于我和新传相遇的契机以及一些所谓理想主义的故事。很高兴的是,我最终走到了现在,也如愿能够看到三月的樱花盛开。
作为一名英语专业的本科生,或许和很多专业跨考的同学一样,没有太多关于新传领域的研究经验,也没有拿得出手的期刊论文发表。但在过去的四年时间里,无论是学校新媒体中心编辑部部长带给我的采访与写作经历,还是策展数十场厦门市各个高校的小众电影放映、筹备本科学校百年校庆的微电影拍摄,都使我越来越靠近这个我从小就非常憧憬的专业学科。
其实最开始的时候,我想要当一名记者,或者是加入新闻行业的理由很简单,就是非常喜欢看球赛,我喜欢拜仁慕尼黑在绿茵场追逐胜利的渴望,喜欢纳达尔在红土场跃起的瞬间,所以看到那么多体育记者能够免费观看球赛,我就羡慕不已。
不过,当我在去年六月,真正成为晚报的一名记者后,球赛倒是没看过,却发现了更多来自于新闻群体内部与社会发展的矛盾问题。比如女性普遍存在的宫颈癌认识不足、老年人在智能媒体时代下的数字技术落伍现象,以及新闻人普遍的理想信念与素质培养缺失。
这些是没有系统学习新传之前的我根本不会去在意的,可以说,之前的我也不会用到「社会矛盾」这样的形容。
所以我突然意识到,学习新传并不是简单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僵硬复刻,它拥有让我去思考、去洞察、去理解世界和现实情境的可能。我看到社会中对HPV病毒的刻板理解,也看到正在被技术推向边缘的群体,也明白为何新闻业被唱衰为黄金时代已过。它们之前可能是白纸黑字的理论,是逻辑缜密的论文,但实际上,它们都是鲜活的个体的存在。
所以现在,比起看一场酣畅淋漓的球赛,我更想奔赴生活里的鸡毛蒜皮,去用新传的视角,获得更多的思考的深度与阅历的广度。
假使我能成为一名研究生,我愿成为帕斯卡所说的一根会思考的芦苇,在无数现实变化中感受风的弧度、光的温度。
谢谢老师。”
在这个例子里,先是出其不意地直接承认这篇自我介绍准备了很长时间,又巧妙地将自己过去一年对学校、对这次复试的期待和憧憬融入进去。同时,也点出了自我介绍的主题:契机与理想主义——后面所有的内容都是按照这个逻辑去展开的。
作为一名跨考生,小班不卑不亢直接承认自己没有太多的经验,但也不失一些相关的实践经历——其实都是非常微小的事情,只不过讲起来比较唬人罢了,比如小班的电影策展每场不超过10人,比如官方账号的阅读量只有寥寥几百;但这些都不妨碍小班突出重点,略去不足——这就是自寻闪光点。
如果你的履历比小班好看,那大可以放一些更唬人的数据上去。不过要注意,不要长篇大论,变成了数据的罗列。
紧接着,小班就说出了自己报考新传的契机——欲扬先抑——我是跨考没什么经验,至于我为什么跨考,就是因为——我本来就想看一场球赛。
自我介绍里别总是特别煽情或者是格外具有崇高的理想,把接地气的东西放点进来会更有感觉。不是每个人都是感动于战火纷飞中的记者而入坑的,你甚至可以大方承认,就是未来的职业规划如此,或者本来是抱着尝试一下的心态。
接着,就可以衔接新传带给你的意料之外了。
层层递进,慢慢悠悠,老师就从一大堆的相关经历里,进入了你马上要给他们画的饼上去了。
这些所谓很有理想主义的内容,就代表了你的思想体系,代表了你拥有研究这个社会的欲望,代表着你试图去融入新传、理解新传,创造一些你自己的思想。
当然,如果你觉得这样的表达你不适应,可以换一种方式,比如讲一段更理性的未来的科研设想,或者你正在进行的一个项目,把思考的能力从实践中表达出来。
但作为没有什么经验的小班,她能做的,就是用语言表达和真挚的感受,用一篇有主题、有内容、有文笔的自我介绍去告诉老师:
我会思考,且我会写作、会研究。
小班努力了。
◼️ 实在把握不了
◼️ 也拒绝流水账
回归到最开始的问题,新传考研复试的自我介绍里,老师究竟想要看到什么?无论是科研经历,还是过往学习、实践经历,说实话,就是想看看你这个人优不优秀,所以,你大可以直接「自问自答」,把老师想要的,通过这些内容展示出来。
这里看起来或许有点模板化的倾向,但就是为了服务无法充分掌握以上写作方式的姐妹。有一个大致的框架,但是在框架里避免流水账,着重突出亮点、写得有新意一些,也是可以加分的内容。
比如这样:
“各位老师好,我叫小班,来自海滨城市厦门,4年前我考入xx大学,本科期间所学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目前是一位中共预备党员。在本科期间曾获三好学生,三等奖学金,优秀团支部书记等荣誉称号。通过了国家六级与商务英语中级,获得过福建省笔译文大赛优胜奖。在校成绩位于本专业的前10%。
大一时我加入了院团委宣传部,负责学校中微信公众号内容的采编排版和学院宣传工作,也负责学校官方微博等社交媒体上的院内活动的报道稿写作。在xx大学的百年校庆上,我也曾担任宣传视频的总统筹,兼任分镜脚本与写作编剧。同时,在2021年举办过文学院中数场招聘就业比赛,在厦门高校中进行赛事宣传与队伍指导。
虽然,作为跨考生的我,对于新传学科的相关经验可能不多,但也是在这些有限的专业经历中,我发现了很多关于传播、关于社会的意义。比如意义在镜头、在文字、在声音语言符号中的不同呈现;比如我报道过乡村的干部、采访过街边卖花的奶奶,也与胡同里拉着二胡的音乐老师一起品尝过五毛一个的白面馒头。我阅读茨威格、理解奥威尔,试图去体会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阅读图特立斯的非虚构作品,都使我深刻明白,文学与新闻和传播的距离是如此密切。
于是,我选择了新传学科。也正是这个一年前的决定,将过去我所积累的文化底蕴与文学素养与新闻写作相互融合,将传播与小说、人物、符号的变化彼此交错嵌合。可以说,是汉语言文学的多年学习,才让我在新传的钻研与琢磨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感悟。
引用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一句话,「时间的磨盘转动得很慢,但它却能将一切研磨得很细」。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新传就是能够帮助我理解自己、理解社会的途径。
也能证明,我的选择将不会无悔于心!”
这个小班看似是「模板」,但实际上是从一个整体的框架中出发,补充了更多自己对于这个框架内容的思考,整体来说也算是不错的自我介绍!
小班也努力了。
以上两个例子,都包含了实践经历与报考初衷。因此,还是那句话「应试实用+理想期待」,以及真诚——这是永远的必杀技。
希望我们都能够跳脱模板的困境,写出自己真实的、真诚的,对于新传的热爱与初心!
🦋
* ᴳᴼᴼᴰ ᴺᴵᴳᴴᵀ *
♡
「2024/TuTouSuo/全程班」
将真空理想连接现实
以理想入世对抗荒谬世界

♡+♡=♡²
「2023/复试班」
在春日,在新的一年
触碰理想,实现期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