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月阶段总结
阶段总结
这是我第一次用不苛责自己的方式去审视自己。虽然现在可能更应该把时间用来看文献上,但我觉得有必要总结一下开学到现在自己认为简直烂透了的一段日子。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我确实在尝试让自己找到“满足感”。记得曾在微博写下某一段我很有满足感的时光,那是一段“极致痛苦又极致快乐”的日子,因为那个时候我明白我即将要去异国他乡读书,所以我拼命地学一门精致的语言,认真听讲每一门课程并保质保量地完成课后作业,再到逼着自己去参加一些自己并不擅长的比赛。那个时候总觉得痛苦是能够有一天能够得到回报,仿佛只要人一到异国,所有问题都能够解决了。这种以任务为导向的生活是充满着“满足感”的,当我考出了极高的绩点,拿到了语言证书,比赛获了奖,我感觉自己的人生简历似乎可以填上去些许内容了,我获得了一种“被充实”的快感。我以为这种方式会适合我人生中的所有阶段,所以寒假的时候我总觉得研究生阶段得考出点什么,因此一口气报名了三科高中语文教资,最后“精准”地将备考时长缩短至1个月,来到学校的那天才揭开书的封皮。我不断告诉自己,只要看到了网页上的三个绿色的合格字样,我就是有效率的,在这个阶段是成功的。我甚至都能幻想出在2023年给自己做年终总结的时候自己手握几本证书,轻描淡写地说出“没用的证书增加了~”这样虚伪的自己。但备考的过程对我来说简直是如坐针毡,我和这些知识几乎没有什么交互感,我面对的仅仅是一滩冷冰冰的文字,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我没有一次达到心流的状态,就连从早坐到晚那种忘却时间的满足感也未曾有过。在备考的这段时间,我能够实在地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并清楚的知道自己这一坐坐了多久,因为手机从熄灭到打开的频率高的可怕。我问我舍友,你觉得教资和考研,哪个更无聊,她说都挺无聊的,不分伯仲;我坚定地自问自答了是教资。我真的把自己异化成一个搅碎知识的机器,我自己将自己的人性给抹去了,我每天逼着自己机械地记住一个个知识点,但没有人为的去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更没有将它们内化的打算,我觉得考完了这些知识就可以忘却了。如果这么看的话,我考研的3个月里,我确实是找到了知识间的联系,并主动将它们融进了我脑中的原有图式中,内化成了自己思维体系的一部分。之所以面对两个考试自己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状态,我想很大一方面是来自于这两个考试对我得重要性不同,一个无非是过了能获得短暂的虚荣感,而另一个过了能够获得两年的缓冲期。所以由此观之,当任务的重要性不同的时候,备考的心态也会有很大变化。我是一个喜欢逼迫自己做事的人,所以即使觉得这一个月及其煎熬,却也还是把该完成的完成了,所以这也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我在尝试找满足感。但,我忽略了沉浸感。
反思备考的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压抑自己的小欲望,总觉得考完了就能够进行一些所谓的“大娱乐”活动。但实际情况是,这种不正当的压抑让我在备考的过程中去追求一些低级娱乐,我每天逛b站无意义视频的时间比我本科一个星期花的时间都要多。我越焦虑,打开B站的频率越高。短暂地麻痹了自己的心智之后,再回到枯燥的知识上,使得我更加厌恶这些知识。往往一天过后,没学出什么的同时还会为自己过度沉迷电子鸦片而反悔,但第二天照旧以这样的模式消磨着时间。因为没有沉浸感,我发现自己比本科阶段要更关注身边人的生活,我会特别关注身边一起备考人的复习进度与学习状态,我会因为他人的专注而焦虑,这种焦虑本可以成为一种动力,但在我这里产生了一种不太好的投射效应,我自己学不进去,就开始嫉妒别人学的认真,现在想想是一种很不可取的状态,但当时的我意识到了也没有尝试改变,而是任由其发展。当我被低级快乐与有因的焦虑控制的时候,我失去了对自己的控制,也失去了对时间的掌控。
其次,我在发现自己没有沉浸感的时候,并没有及时止损,而是逼着自己继续前进,只为了区区的充实感。我不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但为了成长,我给自己制定了阅读计划。读哪些书也是不确定的,于是在极大的随意性下,我选择了一本似乎看完就会很有面子但频频想放弃的《百年孤独》。在前300页左右的阅读中,我确实看进去了,但到了后600页之时,我发现我根本无法看进去,丝毫没有阅读的快感,甚至都不想打开阅读软件。但为了微不足道的沉没成本,我仍然逼着自己看下去,再次忽视自己的感受。文学是一个很主观的东西,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任凭别人怎么极力推荐,自己就是不喜欢。并不是每一本世界名著都能够和自己成为好朋友,现在想想自己是不是为了面子而去读它呢?不能够打动自己心灵的书是不是该放弃了呢?
再次,在这段时间,自己在学术方面毫无进步。就如前所说,我总觉得只有当教资考完了,我解脱了,自由了,才可以有充足的精力去搞难啃的学术。但当我教资结束的时候,我却再次沉迷于低级快乐之中。这么一看,教资对我来说是一种逃避的借口,其实有没有教资,我都不想去碰学术。然后我就会以自己对本专业无感给自己找借口云云,我真的憎恨这样的自己。一个人只有真正了解一件事情,才有资格去评价自己喜不喜欢,反观自己,从入校到现在,几乎没有认真地阅读一本专著。记得科研写作课上,周老师说:“你不阅读,完全没有任何发言权。你不可能创新,你不可能发现前人研究的漏洞,填补空白更是天方夜谭。”是啊,不阅读前人的精神成果,我怎有发言与指点的资格啊!这一点我不会为自己找任何的借口为自己开脱,这段时间确实是学习状态相当之松懈。自己必须好好反省,这种自我批评就不要给自己留情面了哈哈。
最后,是人际交往方面,这个阶段我做的不错。结识了新朋友,对友情有了更深的理解,抑或是对人性有了更深的理解。越经历越发现刘姐的友情分层法是多么好用,在某些友情中,是有天花板的,是要保持距离的,再进一步就会开始自我内耗。不知为何,研究生的自己远不如本科时的自己独处的多,甚至有些害怕独处,可是明明经过本科时期的锤炼,我应该更加轻车熟路才是,没想到现在反而更患得患失了。当我开始依赖他人的时候,我的自我行动力就会直线下降。一段稳定而坚固的友情可遇不可求,有些人注定是过客,不必投射太多期待就是了。永远记住这点:永远不要期待一个自私且自知的人在自己这里能够有所改变。接下来,有机会的话我还想尝试一个人的“清凉山顿悟”!事情都有两面性,我更加明了哪些友情要认真去维护。但无论对方如何,我希望自己永远不要丧失善良与真诚,这是属于我的美好特质,不能够因为某些人就失去了。
今天开始尝试了岁月时间管理法,让我眼前一亮,我又有了记录的动力,我发现今天过得还不赖嘛~
感谢身边的老朋友与新朋友们——与你们相遇真是太好了。同时我也要告诉自己一句,你也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