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新书推荐|谢小庆:审辩思维:与未来同行的工具

2023-08-21 14:06 作者:心理经纬度  | 我要投稿

审辩思维:与未来同行的工具


谢小庆

北京语言大学教育测量研究所原所长

中国教育学会统计测量分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心理学会测验专业委员会理事


2019 年 1 月 21 日,在中央党校“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同志提出: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今天回头看,他的警告是及时的。


现如今,学校中的学生们将遭遇许多以往经验无法预测的事件,将遭遇许多被以往经验认为是“不可能”的事件。帮助孩子、学生为他们将要面对的世界作好准备,是家长和老师们的责任。编写这套“小学审辩阅读教学系列丛书”,就是为了给家长和老师们提供支持。


生病后是否去看中医?高考必考科目中是否应包含外语?能不能吃转基因食品?是否应开征房产税?在股票盈利 2 毛钱时,是落袋为安还是持股待涨……实际上,基于不同的逻辑起点,对许多重要问题可以作出截然相反的回答。面对这些难题,仅靠传统的“观察—归纳—演绎”的问题解决思路是不够的,仅具备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是不够的。为了在实际生活中作出选择、进行决策,还需要具备审辩式思维(Critical thinking)。面对这类没有唯一正确标准答案的难题,需要的不是依靠事实和逻辑“发现”解决办法,而是需要借助审辩式思维所进行的论证“选择”解决办法。


以往,许多具有“正确答案”的问题需要有知识的人通过“观察—归纳—演绎”的方式,借助相关知识和逻辑推理找到解决方法。例如,测量一棵高达十几米的树的准确高度,计算火车从 A 地出发抵达 B 地的时间,根据上月的产品销售情况制订下月的生产计划等。不用很久,这类依赖知识积累和逻辑推理就可以解决的问题,都会由计算机和人工智能(AI)来完成。就像逐步在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和围棋等技能领域战胜人类一样,AI 将很快在这类仅仅需要知识积累和逻辑推理就可以胜任的工作领域超越人类、取代人类。在解决这类问题方面,AI 不仅速度更快、不会疲劳和懈怠,而且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准确性。


移动互联和 AI 带来的这种变化,向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移动互联时代,个体拥有的知识再丰富,也远不及“百度”和“谷歌”。今天,国际教育界已经达成共识:创新始于对成说的质疑,审辩式思维是创新型人才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审辩式思维是最值得期许的、最核心的教育成果。教育,重要的已经不再是培养有知识、有逻辑的人,而是培养具备审辩式思维的人;学习,重要的不再是学知识、学逻辑,而是学思维、学论证。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 他的话,值得今天关心教育问题的人们思考。今天,许多人已经认识到发展学生审辩式思维的重要性,但是,如果不解决“如何培养”的问题 , 发展审辩式思维就是一句空话。李文玲教授等编写这套丛书的主旨,就是希望回答“如何建桥”和“如何造船”的问题,就是希望回答“如何培养和评估审辩式思维”的问题。


这套丛书对“如何培养”和“如何评价”审辩式思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具有操作性的建议,可以为教师、家长提供行之有效的帮助。


这套丛书系统介绍了审辩阅读教学的概念、理论与方法,包括审辩阅读的理论框架、审辩阅读与写作策略、审辩阅读与写作的测评、审辩阅读的合作学习等。书中还讨论了一系列有关审辩阅读的问题,如阅读与思维教育的关系;审辩思维和创新的关系;审辩阅读教学在小学和中学的区别;审辩阅读与整本书教学;审辩阅读与项目式学习;合作推理讨论在中小学课堂的实施步骤,合作推理讨论与传统教学的有机融合;为什么要“包容异见”,为什么要包容和理解不同的个人偏好和价值取向;怎样激发阅读动力;怎样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怎样创设既有真实情境又有深刻思考的课堂氛围;怎样进行对话式教学;怎样展开启发性问题引导;怎样实现可视化内容呈现等。


这套丛书包含了关于审辩阅读的系列研究,这些研究借助系统分析法、教育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小学语文审辩式阅读教学的基本理论形式和具体实践方式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了审辩式阅读教学的操作策略、设计思路、实施过程和评价路径,分析了审辩式阅读教学实践的具体影响因素。


这套丛书包含了两本教学指导,分别是《小学审辩阅读教学指导实务(中年级)》和《小学审辩阅读教学指导实务(高年级)》。这两本书围绕阅读教学的信息提取、分析推理、整合诠释、反思评价和创意应用五个环节,呈现了 37 篇审辩阅读教学案例,为读者提供了教学建议。


我和本丛书的主要编写者李文玲教授,都是北京师范大学张厚粲先生的博士生。1991 年她获得博士学位后,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心理系,从事关于儿童阅读的博士后研究,继而以高级科学家的身份任职于伊利诺伊大学儿童阅读研究中心,从事儿童阅读研究。当时安德森教授是儿童阅读研究中心的主任,他曾担任美国最大的教育组织“美国教育研究协会”(AERA)的主席。李文玲教授与安德森教授,还有北京师范大学的舒华教授(也是张厚粲先生的博士研究生,曾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主任)曾一起开展针对中美儿童的跨国阅读的比较研究,该研究持续了九年时间,他们发表并出版了大量的研究论文及书籍。从 1996 年开始,李文玲教授与安德森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舒华教授一道,在国内推动了幼儿 “分享阅读”项目,惠及全国几千所幼儿园。从推动“分享阅读”项目开始,她几乎每年都会回国讲学,帮助中国教师提高阅读教学水平。作为她的同门同学和朋友,我亲眼目睹了她不遗余力地为推动中国儿童阅读发展所付出的努力。现阶段,她的研究方向包括儿童阅读的跨文化研究、双语研究、儿童语言能力测评、阅读分级、审辩和创造性思维等。我个人认为,李文玲教授和舒华教授属于中国儿童阅读研究领域造诣最高的学者。


本丛书的另一位主要作者、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博士生导师赵微教授也是我的朋友,我们相识于培训偏远地区乡村教师的义务公益活动之中。我参观过赵微教授主持建立的专门服务于小学学习落后学生的学生发展支持系统——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学习支持中心,印象深刻。她不仅具有儿童心理发展方面的深厚理论素养,而且一直投身于儿童学习落后的认知、学业与心理行为支持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成果与经验。如今,她是陕西师范大学特殊儿童认知与行为研究中心的负责人,2020 年她被聘为教育部基础教育特殊教育工作指导专委会委员。


2019 年 12 月 2 日至 4 日,我曾经在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参加 “聚焦课堂教学,熔铸课程品牌”专题研讨活动。其间,认识了本丛书的主要参与者——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校长罗坤和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副校长、陕西省语文特级教师李军。罗坤校长和李军校长长年工作在基础教育一线,直接参与了大量审辩阅读的实际探索,获得了许多来自教学实践的感悟和体会。在两位校长的带领下,实验小学的许多老师开始挑战自我,尝试改变自己已经习惯的教学方式,大胆走出自己封闭的舒适区,认真研究学情、研究教情,关注学生的思维形成、能力提升和价值抉择。


像所有的老师一样,本丛书的作者们希望学生们未来能够有稳定、体面的工作。与一些老师不同的是,本丛书的作者们想到了,在快速发展的21 世纪,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行业今天或许尚未出现,今天的一些热门职业那时可能已经消失。他们认识到,不必强迫学生死记硬背一些可能很快会变得陈旧的特定知识,死记硬背一些很容易获得也很容易忘记的特定知识。这种强迫性的教育,浪费孩子们宝贵的生命事小,败坏孩子们的学习胃口事大。他们在思考:怎样保证孩子在未来的职业竞争中不会败于一部智能手机或一台机器人?他们想到,以往,在职场中稳操胜券的是“有知识的人”;未来,在职场中独领风骚的将是“会思考的人”,将是“有智慧的人”。


近年来,由于关注学生审辩式思维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评估(Growth assessment),我走访了包括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在内的不少学校,听了不少课,也接触了不少中小学老师。从城市到乡村,从小学到中学,从繁华的北京、上海、武汉、杭州到偏远的县城小镇、深山草原,我看到许许多多中小学教师正在努力为我国儿童创造更健康的发展环境,正在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和质疑精神。他们在顽强地坚守初心,他们在勇敢地突破自己的“舒适区”,他们共同在深夜和凌晨守护那盏寂寞的孤灯。李文玲、赵微、罗坤和李军等几位老师,不仅是教育问题的认真思考者和研究者,更是实践者和力行者。他们合力完成的这套丛书,将为那些正在努力挽救“小范进”的中小学老师们提供帮助。我相信,中国的希望,中国的未来,就寄托在这些教师的坚守和突破之中。他们的努力,终将汇聚成巨大的力量,冲破束缚教育健康发展的局限,开创中国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新书上市




新书推荐|谢小庆:审辩思维:与未来同行的工具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