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通途】《仁王》黑人武士弥助相关装备剧情故事

《仁王》系列的考证将从人物、装备、守护灵三个方面来进行,不过鉴于游戏中存在“人物名鉴”的原因,因此Up主决定对人物方面只进行细节上的考证,主体还是以图鉴内容为主,在装备考证上多下功夫。
另外,因为Up主还没玩《仁王1》的关系,所以暂时都是以《仁王2》的人物和装备来作为考证的主体,兼顾《仁王1》中的一些剧情;如果有同学想看《仁王1》中的人物和装备的话,可以评论区留言或者私信Up主,来为Up主这边提供一些所需的游戏截图。

弥助,是日本战国时期织田信长麾下的武士,因其黑人的身份在时代背景下极其特殊而得以被记载并流传至今。
弥助生前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事迹,故而在江户时期和近代日本社会中并没有出现什么与之有关的物语故事,因此讨论度也一直很低。但在现如今的社会中,为了迎合西方种族问题政治正确的缘故,弥助再一次凭借其黑人的身份,得以成为众多日本战国题材的游戏、动画、影视中炙手可热的角色,甚至能够压过一众武士、大名成为主角——是的,我说的就是网飞的动画《武士弥助》。
然而,无论文学创作中的弥助的故事多么丰富多彩,史实中的弥助终究只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小人物,政治正确下的艺术创作无法改变他当年的命运,同样也无法改变他的同胞们现在的命运。

根据《日本教会史》记载,弥助出生于当时的葡萄牙殖民统治下的葡属东非洲地区(今莫桑比克共和国),跟随意大利传教士亚历山大·瓦里亚诺来到日本——关于弥助是否是传教士的黑奴这一点,史学界还有一定争论,目前存在一种“弥助是传教士带来的护卫”的说法。
天正9年(1581年)年初,亚历山大·瓦里亚诺拜见了正在京都准备“京都御馬揃え”的织田信长。正是在此次会晤中,织田信长相中了随侍着传教士的弥助,并在同传教士交涉后将弥助收归自己麾下,弥助也是在此时被织田信长赐名为“弥助”,在此之前其作为黑奴(或护卫)时期的名字尚未有资料可以考证。
战国时期的日本很少能够见到黑人,因此包括织田信长在内的大部分日本民众对黑人这一存在十分好奇,包括路易斯 · 弗洛伊斯在内的许多日本传教士都在信件或年报等文字史料中记载了当时的京都人民见到黑人时的轰动景象;初次见到黑人的织田信长甚至怀疑弥助的黑色皮肤是用墨涂抹而成的,他要求弥助去清洗身体后再来觐见——当然结果自然是洗不掉的了。
因为“肤色”这一独特原因,弥助受到了织田信长的青睐,被授予了宅邸和刀剑,正式成为了织田家的武士,并于次年,即天正10年(1582年)参与了平灭武田家的甲州征伐。在织田军班师途径德川家领地时,德川家臣松平家忠见到了随侍着信长的弥助,并将这一过程记入了《家忠日记》中——据《日记》所述,弥助的身高足有六尺二分,且身强力壮,这也是“弥助护卫说”的一个重要证据。
虽然好像还没开始,但弥助的故事确实到此就结束了——就在班师安土城后不久,为了讨伐西国毛利家而上京的织田信长就遭到了家臣明智光秀的反叛,信长本人死于京都本能寺中,其子织田信忠死于二条御所。在本能寺之变爆发时,弥助正同信长一起留居在本能寺中,明智军发起攻击后,弥助被派往信忠军中向织田信忠说明情况,而后跟随信忠在二条御所奋战良久,直至战败投降。
或许是因为对黑人不感兴趣,亦或许是因为弥助是信长近侍的缘故,总之明智光秀并没有将投降的弥助留在自己身边,而是将其随意的安置在了京都附近的某个南蛮寺里——远离了时代的风云人物后,弥助也失去了被记载的价值,此后便再也没有了关于他的消息。

在《仁王》的故事中,按照时间顺序,弥助的首次登场应为《仁王2》暗影篇的“御前对决”关卡,其被信长要求同主角进行较量;而后主角又在旭光篇的“燃焰未捷”关卡中遇到正在奋战的弥助,二人共同前往本能寺寻找织田信长;在本能寺前分手后,主角击退了妖怪“火车”,而弥助则在烈焰中找到并带走了信长的遗体,旭光篇支线任务“随从”是二人最后一次见面,在与主角分道扬镳后,弥助也结束了自己在《仁王2》中的故事。
紧接着《仁王1》的剧情,爱德华 · 凯瑞以复活织田信长为由得到了弥助的帮助和信长的遗骸,在近江篇的“佐和山的武士”关卡中,弥助为了不让威廉打断复活仪式而与之交手,却反被威廉击败。
战败后,弥助向威廉发出了“为什么而战”的质问,在得到威廉“为了没有战争的世界”的回答后,弥助回想起了信长的大志,也因此认可了威廉的动机,在将自己的守护灵“亚特拉斯熊”交付予威廉后,倒在地上,完结了自己的故事。

弥助在《仁王》中的套装名为“黑色的异国武士”,由护具“漆黑大铠”、太刀“星切太刀”、大斧“牛头天王之斧”共7件组成,虽然全部都是虚构的装备,但却存在一定的考证价值。

从漆黑大铠套装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这是一套以南蛮胴为基础改造的具足——虽然游戏造型并不像;为了凸显弥助织田家臣的身份,套装的胸甲和膝甲上装饰着织田家家纹;文字介绍中所说的弥助“比一般人大十倍的力气”的说法则出自《信长公记》,原文为“十人力の剛力”。

(感谢评论区老哥@河东羽的史料,现已对该部分内容进行订正!)
星切太刀,织田信长藏刀之一,《信长公记》中称此刀被曾经被曾我五郎时致所持有过。天正3年(1575年),信长将家督之位让予长子织田信忠时,将星切太刀一并交予了信忠,信忠于本能寺之变中丧生后,此刀下落不明,大概率已在交战中损毁。
《仁王》中关于此刀的介绍与《信长公记》中差别不大,唯一的区别在于增加了虚构的弥助送刀的情节用以解释为什么此刀在弥助的手中——这虚构内容其实并不合理,既然信长早已将此刀交给了儿子信忠,那么本能寺之变时无论如何此刀也不应该出现在信长这一边,更遑论托弥助交付刀具了。
说完了信长信忠父子,接下来我们来说说简介中提到的“曾我五郎时致”的相关内容。
曾我时致,平安 - 镰仓时期的武士,与兄长曾我祐成二人因曾我兄弟报仇的故事而得以闻名。曾我兄弟报仇事件是发生于镰仓幕府早期的一起仇杀案件,在《吾妻镜》、《曾我物语》中有所记载。
平安时代末期,伊豆国豪族工藤家内部发生了一起遗产争夺事件,由于工藤家主工藤祐隆未能合理按照嫡庶分配遗产,引起了嫡流后裔伊东祐亲的不满,故而在其出身庶流的侄子工藤祐经上京时,夺走了属于庶流的土地。
失去了领土的工藤祐经对此极为愤恨,他派出自己的郎党试图暗杀伊东祐亲,却不料刺客在使用弓箭行刺时射偏了目标,射杀了伊东祐亲的儿子,自己的表兄弟河津祐泰。
河津祐泰生前同妻子满江御前育有两个儿子,长子名为一万丸、次子名为筥王丸,在其死后,妻子带着孩子改嫁到了曾我祐信的家中,两个孩子也因此改称曾我;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万丸与筥王丸逐渐长大成人,元服后,一万丸改名曾我十郎祐成、筥王丸改名为曾我五郎时致——这二人,便是日后开展复仇的曾我兄弟。
弟弟曾我时致幼年时曾被寄养在箱根权现社(即箱根山神明的神社),因而与这里的别当(即统括神社的负责人)颇为熟识。在兄弟二人为了报仇而来到箱根权现社祈祷过后,别当为协助二人的复仇行动,将两把被供奉于此的刀具赠予了兄弟二人,并叮嘱二人不要将赠刀之事泄露出去。
《曾我物语》中称,弟弟曾我时致获赠的刀具实际上是清和源氏的传承名刀——膝丸,是之前源义经为讨伐木曾义仲而经过箱根权限社时供奉于此的。
建久4年(1193年),时任幕府将军源赖朝在富士山下举办了盛会“富士の巻狩り”,作为赖朝宠臣的工藤祐经自然也参与到了其中,而这刚好给了曾我兄弟一个报仇的好时机。在盛会最后一天的夜里,曾我兄弟手持武器冲进了工藤祐经的住所,将醉酒卧床的工藤祐经斩杀。
当然,《曾我物语》不过是物语故事,其中的细节内容更多的是戏说而非史实,曾我兄弟的行动也绝不仅仅是针对工藤祐经的“复仇”,而是针对时任的幕府将军源赖朝的一次冲击——可惜因为《吾妻镜》中含糊其辞的记载,至今人们也无法明确知晓整个事情的全貌。
虽然我们无法确定曾我五郎持用的究竟是哪一把刀具,但可以肯定的是,“星切太刀”与“膝丸”绝对不会是同一把刀。
——其实持用的是哪一把刀并不重要,名刀与否,对于现状的影响微乎其微:别当赠或不增,曾我五郎也取不了源赖朝的命;弥助送没送过,织田信忠也破不了本能寺的局。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牛头天王之斧,以神明命名的一把武器。在日本神话传说中,牛头天王为释迦摩尼的传法之地袛园精舍的守护神,药师王佛化身之一,是典型的“神佛习合”的产物。
作为日本的本土宗教,神道教最初不过是一种自发性的“精灵崇拜”,这种原始的宗教崇拜形式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稳定性,因此当具有完整教义、典籍和宗教理论的佛教传入日本后,自然而然的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冲击,再加上由大陆渡来的僧人通常还掌握着来自陆上帝国的先进科技,更进一步提高了佛教在当时日本社会中的地位。
在此影响之下,“神佛习合”这一信仰体系诞生了。通过将神道教的神明信仰与佛教信仰相结合的方式,在保留神道教基础信仰的前提下,融入大量佛教内容——最典型表现便是各种神社与寺庙并立的建筑形式,即在神社附近建立寺庙、在寺庙附近建立神社,甚至大多数时候寺庙附近的神社本身就是由寺庙中的僧人负责管理。
在神祇方面,“神佛习合”将部分神道教神祇佛教化,使之成为“佛”或“菩萨”——其典型的代表便是各种日本本土的佛教神祇,如“八幡大菩萨”、“阎魔大王”、“牛头天王”等。
有关牛头天王的传说在此不做过多赘述,而游戏中之所以让弥助持用此斧,Up主猜测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弥助身形高大,与传说中的牛头天王极为相似的缘故;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弥助拥有“像牛一样黑的身体”的缘故——此记载同样出自《信长公记》,原文为“牛のように黒き身体” 。

关于弥助的守护灵,因为Up生物学知识相对匮乏,因此选择相信百科中的内容,如有问题各位可以在评论区中指出来。
弥助的守护灵名为“亚特拉斯熊”,Up认为这就是现实世界中曾经存在过的“阿特拉斯棕熊”,这种熊是非洲唯一的熊科动物,生长于非洲西北部的阿特拉斯山脉和其邻近地区——之所以说是“曾经存在过”,是因为阿特拉斯棕熊在1870年后已经完全灭绝。

至此,有关《仁王》系列中的角色弥助的相关考证就到此结束了。作为磅礴历史中的一个小人物,弥助可谓成也黑人、败也黑人:因为种族原因,弥助得以被信长看中成为武士,留下相关记载;同样也是因为种族原因,也注定了弥助必然只是那个时代的一个边缘人,永远也无法参与到政治活动的中心。
在西方政治正确愈发严重的今天,黑人几乎成了欧美影视剧中必备的存在,但有时候Up就在想,政治正确真的是尊重吗?那些在政治正确绑架下而被选入剧组的黑人演员,究竟是被当成一个人,还是一个政治正确的种族道具?就如同当年在京都中被人群围观的弥助一样,此时的弥助真的被当成了人吗?还是说,在京都民众的眼中,弥助只是一种新奇的动物?
但我想无论如何,人们在看织田信长的时候,肯定有着跟看弥助时不一样的心态;而如果弥助有选择的话,我想他也愿意人们在看他的时候,拥有跟看信长时一样的心理。

好了,那么到此本篇就彻底结束了。喜欢的同学可以给Up主来一个一键三连支持一下哟~
后续可能还是会以“闻道之座”的刀冢考证系列为主,“隐秘通途”这边Up主需要找一些值得考证的有意思的内容来写,因此肯定不可能按时更新的。
在提一次,如果有同学想看《仁王1》中某些人物的考证的话,请在评论区或者私信告诉Up,并提供一些相关的游戏截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