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影评 | 空战题材的实景拍摄

2018-10-12 07:55 作者:马马塔  | 我要投稿

战争题材一直很热,溯其源头应该是由于一战后的美国获得了极大的利益,而电影产业引入了华尔街的资金使得制片上有了更高的预算,作为成本较高的战争题材电影,竟成为制片首选。从最开始的《四骑士启示录》到这部影片《翼》,再到最近的《敦刻尔克》,近一百年的时间,战争片已经是好莱坞电影中十分成熟的类型之一了。关于《敦刻尔克》,除开蒙太奇上的卖点,导演诺兰在采访中总会提到“真实”“实拍”这样的字眼,当然,如今的好莱坞电影,哪有100%实景拍摄的呢,只是部分沿用这一方法让画面更加扎实罢了。而这样的影像风格在现代其实是不复从前的,尤其是特效。以前的人头很铁,技术不成熟的情况下为了得到一些效果会采取比较朴实的方法。如一些碰撞镜头和爆炸场面,往往会真的去撞或者使用炸药爆破。如在表现人数上,有位欧洲导演,甚至调用了几十万的军人来做群演,这种事如今想都不敢想。当然,效果好不好另说,可真实么?太真实了。

这样朴实的风格在《翼》中随处可见,令人震撼的,是在空战部分。作为一部近一百年光景的电影,空战的拍摄技巧在如今看来竟一点也不过时。与《敦刻尔克》中的空战镜头相对比,站在实拍与真实的角度上看,可能《翼》还能略胜一筹。《敦刻尔克》中,镜头跟随着前方的飞机的偏移而运动的画面让我记忆尤深,宽荧幕与广角镜头营造的极宽的海面在镜头跟随飞机运动时倾斜,给观众带来微妙的失衡感。这是画幅尺寸带给这个镜头的特质,而在宽银幕尚未出现的上世纪20年代,还在普遍使用着1.33:1宽高比的画幅尺寸,也就是4:3的比例。这样的宽高比更加接近正方型,这使得物体在纵向运动上有更好的表现力,《翼》的导演威廉在影片中对这有很好的运用。在空战中,飞机战斗时繁复的急转,攀升和下落的轨迹都被直观的呈现,多部飞机交缠在一起时你追我逐的画面被很华丽的表现。尤其是坠机场景,有很多飞机垂直降落的画面,让我一度在想这是不是模型拍摄。答案是否定的,这也是为何这部电影能在学院奖奥斯卡刚成立之际,就取得了第一届最佳影片的殊荣并被后人当作范本的原因之一。

《翼》中常有飞行员在高空飞行时直面镜头的画面,这样的镜头是贴近演员且直击角色内心的。不论在哪部影片中,镜头距离演员越近,也就越贴近观众,让观众更加能同感角色。给予演员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是达到效果的另一个重要条件,而高空中的飞机则满足于此。在《翼》中的两位主角阴差阳错成为对手时,一方面杰克为了给大卫报仇对德国飞机穷追猛打,此时杰克的表情十分的狰狞,而另一方面,开着德国飞机的大卫则认出了杰克的飞机,在大声呼喊希望能够被杰克认出的同时,焦急的躲避着杰克的穷追猛打。一追一逃,二者在飞机上的镜头在快速交叉剪辑与急促的配乐下,主角们的情绪被放大。巧的是,诺兰的《敦刻尔克》也对此有所运用,同样是在飞机中,追击敌军的飞行员不断校正自己的航向以瞄准敌军,却一次又一次的落空,飞机机枪的声音成了唯一的背景音效,这样重复而单调的场景和音效甚至会引起观众生理上的不适,而这,却正是同感飞行员的情绪状态。

将爱情元素引入战争题材在当时是一件喜闻乐见的事,金 维多的《战地之花》因此取得了很大的商业成就,而《翼》却有点跟风的意味了,因为《翼》中的爱情元素对于剧情的发展实在是鸡肋无比,如果将女人拿出这部电影后,影片的完整度并不会减少多少,而这些元素也只出现在乐影片的开头与结尾,所以相当于与中间部分的剧情隔离开了。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样的元素也使得战争这样残酷的题材更加有人情味了。


影评 | 空战题材的实景拍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