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基础-工程地质
14 工程地质 14.1 勘察 选址勘察阶段,应对拟选场址的稳定性和适应性作出工程地质评价。在这一阶段要搜集区域地质、地形地貌、地震、矿产和附近地区的工程地质资料及当地经验。在搜集和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踏勘,了解场地的地层、构造、岩石和土的性质,不良地质现象和地下水等情况对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的,已有地质资料不够要求的而又拟选的场地,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及必要的勘察工作。 初步勘察阶段,应对场地内建筑地段的稳定性作出评价,并为确定建筑总平面布置,主要建筑物地基基础方案,及对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工程方案提供工程地资料。在这一勘察阶段,要初步查明地层、构造、岩石和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地下水埋藏条件及土的冻深查明场地不良地质现象的成因、分布范围、对场地稳定性影响程度及发展趋势。对设计烈度7度及7度以上的建筑物应判断场地和地基地震效应初步勘察时,尚应查明地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调查地地下水的类型、补给和排泄条件,实测地下水位,初步判定其变化幅度对地下水对基础的浸蚀性作出评价。 详细勘察阶段是与施工设计相配合的勘察阶段,所以,详细勘察也叫做技术勘察在详细勘察阶段,应对建筑地基作出工程地质评价并对地基设计,地基处理与加固,不良地质现象防治工程提供工程地质资料。详细勘察的手段以勘探、原位测试和室内土工试验为主,必要时可以补充一些物探和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工作。详细勘察中勘探点的布置、勘探孔的深度以及勘探孔的总数,见《勘察规范》。勘察方法可分为钻探、触探、坑探等。详细勘察的手段以勘探、原位测试和室内土工试验为主,必要时可补充一些物探和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工作。 地质勘察报告是地质勘查工作的最终成果。一个单项工程的勘察报告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工程名称;2)场地位置:地形地物、地下水概述;3)地层土质概述、地层土的类别、厚度和均匀性、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等,并附有勘探点与建筑物平面布置图及地层剖面图;4)结语及建议:根据建筑条件和勘察结果,对地基基础设计和施工提出建议。 14.2 岩土分类和特性 岩土是根据物理状态分类的。工程中对地基考虑的主要是承载力、压缩性能等工程指标。虽然考虑的出发点不同,但是岩土的工程特性和岩土类别是有关的。 岩石是颗拉间牢固联结、呈整体或具有节理裂隙的岩体。岩石按坚固性分为硬质岩石和软质岩石;按风化程度分为微风化、中风化、强风化。微风化的硬质岩石为最优良的地基,强风化的软质岩石工程性质差。 碎石土是粒径d>2mm的颗拉含量超过全重50%的土称碎石土。根据土的粒径级配、颗粒含量及颗垃形状再细分为漂石、块石、卵石、碎石、圆砾、角砾六种。在工程性质上根据颗拉的排列、可挖性与可钻性,分为密实、中密和稍密三等。常见的碎石土强度大、压缩性小、渗透性大,为良好的地基。 砂土是粒径d>2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且d>0.075mm的颗粒超过全重50%的土。根据粒组含量再细分类;粒径由大到小分为砾砂、粗砂、中砂、细砂、粉砂五种。常见的砾砂、粗砂、中砂为良好地基;粉细砂要具休分析,如为饱和疏松状态,则为不良地基。沙土的密实度分为密实、中密、稍密、松散四类,有具体的指标。 粉土是粒径d>0.075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且塑性指数小于或等于10的土。粉土的性质介于粘性土与砂土之间。很据d<0.005mm的颗粒含量是否超过全重10%,再细分为粘质粉土与砂质粉土。粉土的密实度可为密实、中密和稍密三等,有具体的指标。粉土的湿度分为稍湿、为很湿、饱和三类,也有具体的指标。密实粉土性质好,饱和稍密的粉土地震时易产生液化,为不良地基。 粘性土是塑性指数大于10的土,称为粘性土。按塑性指数的大小再细分为2类。塑性指数大于17的为粘土;塑性指数在10和17之间的为粉质粘土,也称亚粘土。粘性土随其含水量的大小,处于不同的状态。密实硬塑状态粘性土为良好地基,疏松流塑状态的粘性土为软弱地基。 人工填土是由人类活动堆填形成的各类土,与上述五大类由大自然生成的土相区别。人工填土情况复杂。其中素填土是指由碎石、砂土、粉土、粘性土等组成的不含杂物的,经分层压实的土;工程中的回填土就是压实土。杂填土是指含有建筑垃圾、工业废料、生活垃圾等杂物的填土,不能作为地基。 除了以上类别外,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土,如淤泥、红粘土和次生红粘土等。 14.3 地下水 地下水对工程有着密切关系。如果对地下水处理不当,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发生工程事故。地下水对工程的主要影响有几个方面。 当地下水在地基持力层中上升,则将使粘性土软化,膨胀土地基吸水膨胀。当地下水位在地基持力层中大幅度下降,则使建筑物产生附加沉降。此外,某些不良环境下的地下水质对混凝土可能有浸蚀性, 在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中,必须提供地下水水质的情况。如地下水水质对混凝土有侵蚀性,则工程设计时需采取相应措施。如可用抗硫酸盐水泥、矿碴水泥等。 地下水位分实测水位和历年最高水位两种。勘探钻孔时测得的地下水位即实测地下水位。建筑场地的地下水位不是固定的,夏季高,冬季低,施工季节与勘察季节不同时,应加以注意。 地下水位除了上述当年各季节不同外,各年之问因有丰水年、枯水年之别,水位也不同。在同一地区进行多年长期观测地下水位,将测得的数据以时间为横坐标,水位深度为纵坐标,绘制地下水位时程由线。由曲线可见每年夏季有一个峰值,在各年峰值中找出最高值,即为历年最高水位。 14.4 讨论和其它 压实填土的填料,可以选用级配良好的砂土或碎石土或性能稳定的工业废料;以砥石,卵石或块石作填料时,分层夯实时其最大粒径不宜大于400mm;分层压实时其最大粒径不宜大于200mm;以粉质粘土,粉土作填料时,其含水量宜为最优含水量,可采用击实试验确定;不得使用淤泥、耕土、冻土、膨胀性土以及有机质含量大于5%的土。压实填土的施工:在铺填料前应清除或处理场地内填土层底面以下的耕土和软弱土层;分层填料的厚度、分层压实的遍数,应根据所选用的压实设备,并通过试验确定;在雨季、冬季进行压实填土施工时,应采取防雨、防冻措施;压实填土的施工缝各层应错开搭接,在施工缝的搭接处,应适当增加压实遍数;压实填土施工结束后,宜及时进行基础施工。 地质条件是基础设计的依据,因地质条件掌握不准确造成的工程事故时有发生。由于钻孔数目的限制,地质勘查不可能百分之百地了解地下的情况,钻孔之间地下的情况只能假定为均匀变化,这就带来了一定隐患。加强验槽工作是必要的,但验槽时依据的目测、钎探等方法要求有一定经验,也不一定准确。钻探时岩土取样和试验有时较粗糙,更有时仅凭目测和经验。以上这些都可能影响地质条件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