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王孙(西风一夜剪芭蕉)
忆王孙(西风一夜剪芭蕉)
纳兰容若
西风一夜剪芭蕉。满眼芳菲总寂寥?强把心情付浊醪。读《离骚》。洗尽秋江日夜潮。
【注释】
浊醪:即油酒。醪,带糟的酒。
离骚: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楚辞》中的名篇。
【赏析】
时维三秋,天气转凉。昨夜又是一夜难入眠,只听得西风萧萧,足足吹了一夜。园中芭蕉林,本是绿肥青葱苍翠可爱,岂忍得了这一夜的摧残,尽是遍地皆狼藉。望见眼前的凄凉,词人胸中凄凉无限,人岂能经受如此寂寥?叹罢,便取来一壶浊酒,对窗独自低饮,强将这无限的寂寥倒进杯里,化作无奈,一饮而下,灌入愁肠。
岂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心中苦闷何由才得排遣?随手捡起一本《离骚》,漫目读去,字字尽愁语,篇篇有千结。报国有心,立功无门,心怀天下,书生意气,三藩之乱的刀兵战火未安,我心中的愁闷,如那日夜奔腾翻滚不息的三湘江水一般。
这首词主要是写一种“愁”,不谈这“愁”到底是为何而愁,先看看纳兰性德的写法。这首词只短短三十一字,其中直接、间接言及“愁”的,全篇皆是。直接写“愁”的如“满眼芳菲总寂寥”“强把心情付浊醪”“洗尽秋江日夜潮”。虽然第一句“西风一夜剪芭蕉”未直接说出情绪,但根据传统,也可理解为词人正要表达一种愁闷。短短三十余字,可谓字字皆愁。
可见,纳兰性德的词在用情方面可谓有些纵情的倾向,特别是那些表现细腻的女性化情感的词。这首词就能体现这样的风格,写愁就全篇写愁,如江水滔滔不绝。西风引起人伤时,第一愁:西风毁坏芭蕉;第二愁:奋力遣愁,借酒浇愁愁更愁;第三愁:停杯读《离骚》,所读尽愁;第四愁:悲于人生山山水水。这样的写法,在读者方面感受起来,确实是感觉一重又一重地压来,颇为压抑。
据考证,这首词是三藩之乱期间,纳兰性德有感而作。三藩之乱其间,纳兰性德正作为康熙的御前侍卫,因职责所在,虽有立功之心而无立功之门。正因为如此,这首词既有一种同屈原般的忧国忧民的惆怅,又可见纳兰自己一贯的细腻情感。
在对于主题的理解上,可能难免有不同看法,这些看法多半源于对词人自身的理解。不过正如梁羽生所说,也许因为纳兰容若太善于言愁了,因此一般人对他有个误解,以为他是个消极颓废的词人。其实他的“愁”,正如前一篇所谈过的,乃是是在封建压力下,精神苦闷的表现;而且除了“工愁善恨”之外,他也还有激昂悲愤的一面,用百剑堂主的词头说,就是还有“悲慷气,酷近燕幽”。
摘自《纳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