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抬头,月就亮了
中秋之夜,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总有一轮圆月挂在天际。你一指天,我一抬头,月就亮了。

俗人有俗人福。有文化的人,时不时,总爱追问,这人生,有意义吗?有何意义?俗人无此无谓之思。因为,俗人的光阴,无往而不在当下;俗人的生活,无往而在民俗当中。当下,暮色渐起之时,你一抬头,月就亮了。
当然要吃一口月饼的,那么,我们来认真讨论一下这吃到嘴的月饼有何营养价值?如何有利于身体健康?这样是不是有煞风景呀?我们大家都知道,中秋的月饼,是越吃越圆的。
一想,略微有些奇怪,中国古代“安土重迁”,绝大多数家庭中的绝大多数成员在“方寸之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何在秋分前后的月亮之上寄托了别样的民族感情?想来,天凉好个秋,好秋全赖月,这时节的月色太美太温柔。在生存压力更加巨大的古代,人们更得在美的事物上透透气吧!好在,中国文人要离家去赶考,考上得在外地就业,他们离乡的愁绪,代代付诸笔端,传诸文字,立于人心,于是,戍边的将士感受到了,重利轻别离的商人感受到了,于是,重团圆的所有中国人感受到了,于是有了金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于是有了民俗:但愿人长久,年年吃月饼。
民俗在民间,民间也是一条流动的历史之河,在奔流不息的这条河之上,接地气的民俗总是鲜明生动。“百年未有之变局”,别的不说,单说村里的,中国绝大多数农村中的绝大多数人都离开了祖辈耕作传承的田园吧!何况,还有更多的学人去赶考了,更多的商人在路上,还有,更多的游客在跑世界。——这时,他们拥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游子。
在现代生活中漂泊,不管你的故乡在何方,“共看明月应垂泪”,只要遇上了,投缘了,我们就有了同一轮异乡的明月,我们就有了分享月饼的情谊。如果,某一年,我漂泊到了舟山海岛,我一定会想起祖籍是舟山的才女作家三毛,我的唇边一定会流淌《橄榄树》的韵律。中秋之夜,就算不巧是雨夜,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也是有一轮圆月挂在天际,等着你。你我皆是同路之人,你一指天,我一抬头,月就亮了。(韩光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