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岁极限寿命提出者海夫利克,为何一直臭骂“抗衰老医学”?
不会吧不会吧,不会还有时光派读者没听说过海夫利克吧?
图注:伦纳德·海夫利克(Leonard Hayflick)54岁的时候
如果光听名字你还想不起来,那么当我提起海夫利克极限的时候,你是不是已经开始“哦哦哦,原来就是他!”了?
海夫利克极限:正常人类胚胎细胞在衰老之前可以分裂的次数有限,约为 50 次,这决定了人类的寿命有极限且大概是120岁。这一发现后来随着端粒的发现得到了解释。
能以科学家的名字来命名,已经说明了海夫利克的厉害。更厉害的是,这位现已93岁高龄的抗衰祖师爷,日复一日孜孜不倦地炮轰整个抗衰学术界,大有一副不死不休的架势:
(欢迎检索时光派历史文章)
不管你对海夫利克极限的发现是爱是恨,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位斗争了一辈子的科学家,到底为什么气性这么大。
海夫利克到底有什么了不起?
先来简单介绍一下海夫利克吧。他是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微生物学教授、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解剖学教授、美国老年学会的前任主席、美国国家老龄化研究所(NIA)理事会创始成员。虽然“海夫利克极限”给出了人类寿命的极限,却没有决定海夫利克研究的极限。除了对衰老过程的研究,他还:
第一个培育出支原体(这是最小的自由生物体);
创造了WI-38细胞株,这是现在世界上大部分病毒疫苗生产的底物;
开发了第一台用于细胞培养研究的倒置显微镜;
担任国际期刊《实验老年学》主编长达13年;
发表的文章超过了280篇,被引用了27387次;
……
海夫利克出生于1928年5月20日,他的童年时期,美国正处于大萧条期间,日子其实并不好过。
海夫利克9岁生日时,他的叔叔送给了他一套儿童化学实验套装,这一下就激起了海夫利克心中的科学之魂。
普通的小孩子可能就按照说明书做做实验拍拍手表示好有趣,可是海夫利克可不满足于这个。在他母亲的应允下,海夫利克在地下室建起了一个简陋的实验室,开始研究炸药!
"There was a concreted area,”he recalls,“behind our house with holes for clothes-drying racks. One rainy day we threw small cubes of sodium into the holes. A minute later there was an explosion, and an orange flame shot out!”
“在我们的房子后面有晾衣架的地方,有一片混凝土的区域。一个雨天,我和朋友将小块钠扔到洞里。一分钟后,发生了爆炸,射出了橙色的火焰!”
——海夫利克在接受George F Winter采访时说
高中毕业之后,海夫利克被宾夕法尼亚大学录取。为了凑钱交学费,他在1946年请假参军。有意思的是,海夫利克提前了5天参军(距离他18岁生日还有5天),正因为这个决定,使他免于被征召到朝鲜战场,要不然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服完18个月的兵役后,他遇到了大学的导师,被邀请做微生物学的研究,虽然有犹豫,但是带着对未知的好奇,他还是主修了微生物学,从此开启了一条生物学者的道路,也开始了斗争的一生……
海夫利克的争议和战争
与诺奖得主的学术争端
让我们直接把故事快进到海夫利克人生收获的第一个争议,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海夫利克极限”。
海夫利克发现,正常人类胎儿体细胞株在体外培养时只能分裂有限次(50±10次)。这一发现打破了统治了60年的教条,而海夫利克因此承受了“痛苦的十年甚至十五年”。
图注:海夫利克1964年发表在《实验细胞研究》杂志上的论文“人类二倍体细胞株体外寿命有限”打破了60年的教条
而让海夫利克戴上痛苦面具的人物也很厉害,他就是因为开创性的血管缝合技术在1912年获得了诺贝尔奖的外科医生亚力克西斯·卡雷尔。他曾表示体外培养的所有细胞都是不朽的,之所以没有看到,是因为细胞养得不行。
虽然现在我们已经了解端粒在每一次细胞分裂后会缩短,因此正常体细胞分裂次数有限,但是对那时的人来说,一边是诺贝尔奖得主,一边是一个初出茅庐的科研工作者,许多人并不相信海夫利克的发现,我相信这其中一定还有对永生之梦不可破灭的坚持。
不过由于海夫利克的实验结果被一次又一次地证实,最终人们还是接受了海夫利克极限。
就在最近,仍然有人对海夫利克极限存有异议,因为许多国家的预期寿命多年来一直在攀升,仿佛这样一直增长下去人类就能长生不老了。对此,海夫利克表示“想象当前的预期寿命增长速度将无限期地持续下去,就像推断跑一英里所花费的时间越来越短并得出结论,它迟早会在一秒钟内完成一样荒谬。”
用正经话来解释就是,过去30多年预期寿命的连续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们控制了传染病(看看新冠的影响就很好理解了),而且“当预期寿命接近92岁左右的自然平均寿命时,增长率将会降低”。
有趣的是,海夫利克不但本人已经93岁(他自称没有受到慢性病的困扰),他的母亲也活到了106岁(这是有长寿基因?我羡慕了)。所以,虽然生命有终点,但是生存质量可以提高嘛,人类的健康寿命也是越来越长了呢。
与美国政府的利益争端
学术争端对于海夫利克的经历来说只是毛毛雨,而与政府的战争几乎贯穿了海夫利克的一生。
在海夫利克极限发生的同一时间段,也就是20世纪60年代初,海夫利克开发了一种细胞系WI-38。这是第一个被培养出来的正常的人类二倍体细胞株,现在被广泛用于人类衰老研究和制作病毒疫苗的载体。
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开发成果,却因为WI-38细胞是有生命的材料,因此不能获得专利,细胞株被免费分发给了疫苗公司,创造WI-38的机构和海夫利克都无法获得任何商业回报。于是从来不是吃素的海夫利克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来分销WI-38,并在所有权确定之前保留包装和运输费用。
这一下可就惹恼了支持免费分发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他们指责海夫利克窃取政府财产。海夫利克又一次没有逆来顺受,他直接把NIH给告了……直到6年后,双方才对该诉讼达成庭外和解,条款允许海夫利克继续分发WI-38。1980年,美国的专利和商标法修正案(Bayh-Dole法案)特别允许大学的研究人员为联邦资助的发明申请专利。
可以说,如果没有坚持斗争的海夫利克,现在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是什么样还未可知。(关于科学和商业的关系,读者们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
与抗衰老医学的行业争端
海夫利克与政府的争端到这里就结束了吗?并——没——有!
这就说到海夫利克为什么十年如一日地对“抗衰老医学”骂骂咧咧了。
如果你们真的看过他写的文章,听过他的采访的话就会发现,他对“抗衰老医学”的反对集中在以下两点:
①政府总是选择资助与年龄相关疾病的研究,而不是对衰老过程本身研究的课题。
海夫利克认为解决与年龄相关的疾病并不会促进我们对基本衰老过程的理解。因为衰老和与年龄相关疾病有四个重要的区别:
(1)只要有足够的时间,每个人都会发生衰老
(2)衰老几乎跨越了所有物种
(3)衰老只有在生育成熟之后才会出现
(4)即使在可能已经数千年或数百万年没有衰老的物种中仍然出现了衰老
②许多企业看准了“抗衰老”这块蛋糕,用不成熟的科技和研究成果来牟利,而这使得真正的“抗衰老研究”污名化,政府更不好对各种研究课题进行分辨。甚至有些研究人员都开始刻意拼凑数据来顺应这个人人长寿的大预期。
对于第二点,关注了时光派的读者自然不用操心;而从第一点也可以看到,其实海夫利克并没有反对真正的“抗衰老医学”,相反,他表示现在的抗衰老走入了一个困境。也就是,对于抗衰老几个关键术语(长寿决定、衰老、与年龄相关的疾病)的区分不明。
现在的研究都在针对与年龄相关的疾病,这确实可以提高预期寿命,然后只有当我们真的可以从分子层面来减缓、停止或者逆转衰老(也就是衰老本身)时,“抗衰老医学”才真正进入了正规。
于是海夫利克对于现在大部分的资源根本就没有用于这个目的而痛心疾首实在是很好理解。
最后,蛋蛋只想说:海夫利克实在是一个十分严谨和顽固的可爱老头。
图注:2020年海夫利克接受完BBC记者采访后,由于记者没有和他对稿就直接发表了,他居然亲自修改、上传了稿子,并表示拒绝再接受该记者的采访
—— TIMEPIE ——
这里是只做最硬核续命学研究的时光派,专注“长寿科技”科普。日以继夜翻阅文献撰稿只为给你带来最新、最全前沿抗衰资讯,欢迎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和疑惑;日更动力源自你的关注与分享,抗衰路上与你并肩同行!
参考文献
[1]https://thebiomedicalscientist.net/science/controversial-life A CONTROVERSIAL LIFE
[2]Hayflick L . The Limited In Vitro Lifetime of Human Diploid Cell Strains[M]. 1961.
[3]Watts G . Leonard Hayflick and the limits of ageing[J]. Lancet, 2011, 377(9783):2075-2075.
[4]https://history.nih.gov/display/history/Hayflick%2C+Leonard+1994 Dr. Leonard Hayflick Oral History 1994
[5]Hayflick L . How and why we age[J]. Experimental Gerontology, 1998, 33(7–8):639-653.
[6]Olshansky S J , Hayflick L , Perls T T . The hype and the reality--part I[J].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A Biological Sciences and Medical Sciences, 2004, 59(6):B513-4.
[7]Leonard H . Aging: The Reality "Anti-Aging" Is an Oxymoron[J].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2004(6):B573-B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