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海南岸的兴衰:阿拉维德王朝(一)

上回说到塔希尔王朝君主阿卜杜拉•本•塔希尔擒获卡伦文德君主马兹雅,巴文德王朝君主卡林一世趁机吞并了他的领土,但他还是得臣服于塔希尔王朝的统治。并于842年改信了伊斯兰教,取名阿布尔•穆鲁克(Abu’l-Mulūk)。阿卜杜拉派叔父哈桑•本•侯赛因作为自己的代理人前往坐镇,一切无事,直到842年哈桑去世。此后塔希尔王朝都会派遣王室成员担任总督进行治理。在此期间塔巴里斯坦迅速伊斯兰化,大部分人都信奉了官方教派逊尼派。然而什叶派也在此地传播,主要为宰德派。
宰德派,又称五伊玛目派、阿里派,是什叶派的一个大分支,源自阿里曾孙宰德•本•阿里•本•哈桑•本•阿里,该派认为:伊玛目只是“正确的导师”,而不是神性的部分光辉奇迹般地注入其体内的某个阿里后裔;伊玛目的殉教主要表现于政治方面,即力图用武力和神助来取得阿里派的权力;一般不相信“伊玛目隐遁”之说;同时认为在法蒂玛的优秀子孙中推举伊玛目是最理想的,但其他人只要具备才德兼备,忠于信仰,亦可为之;数个伊玛目并存是正常的,但必有一个是真正的伊玛目,即最优秀的那个;并反对苦修单调的苏菲主义。总的来说是一个相对偏实用主义、思想较为开明的教派。宰德派在阿莫勒、鲁扬、卡拉尔与东部的阿斯塔拉巴德(Astarabad)、戈尔甘均有进行秘密传教,主要人物为卡西姆•本•易卜拉欣•拉西(al-Qasim ibn Ibrahim al-Rassi,死于860年)、贾法尔•本•穆罕默德•奈鲁希(Ja‘far ibn Muhammad al-Nairusi)等。传教范围西至德拉姆人部落。
德拉姆人(Daylamites)在伊朗历史上可谓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世居里海西南岸的吉兰、德拉姆之地(Daylam,Gilan,今伊朗吉兰省)。此地位于厄尔布尔士山(Alborz)与里海之间,地形高峻,长期隔绝于文明世界,使德拉姆人变得好勇斗狠、不服王化;崇尚部落信仰,拒绝信奉异教;因此被穆斯林视为野蛮人。吉兰周边的雷伊城、加兹温城(Qazvin)、塔巴里斯坦的统治者们时常进山征伐德拉姆人,并俘获他们作为奴隶售卖或献给阿拔斯哈里发。德拉姆人体格强壮,武艺娴熟,是作为战士的不二人选。后来宰德派成员雅赫亚•本•阿卜杜拉在约792年躲避阿拔斯政府的压迫而遁入德拉姆地区进行传教,颇有成效,许多部落逐渐信奉了伊斯兰教。
851年,当时的总督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被哈里发穆塔瓦基勒(al-Mutawakkil)调任巴格达总督,临行前任命其弟苏莱曼(Sulaiman ibn 'Abd-Allah)与臣子贾比尔•本•哈伦进行治理。但这两位的统治极度不得人心。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巧取豪夺,以权谋私。贾比尔将强行将百姓的牧场抢走,将这些土地归于其主穆罕默德的名下;苏莱曼及其臣子穆罕默德•本•奥斯•巴克希(Muhammad ibn Aws Balkhi)更是横征暴敛、无恶不作。据说每年巴克希都向百姓们收三次税:一次是以自己名义征收;第二次以自己儿子的名义征收;第三次以其主苏莱曼的名义征收。其贪婪的性格令人民苦不堪言,对其恨之入骨。他们将希望放在了宰德派穆斯林的身上。
864年,两位自称是“鲁斯塔姆之子”的起义者在里海南岸的鲁扬(Ruyan)、恰卢斯(Chalus)、卡拉尔(Kalar)等地揭竿为旗,发动了反抗塔希尔王朝的起义,并迅速占领了三地。起义者成功后原本想请鲁扬本地的宰德派穆斯林、圣裔穆罕默德•本•易卜拉欣主持大局。但他自知才疏学浅,难当大任,因此便向起义者推荐了自己的姐夫兼远房堂叔哈桑•本•宰德(al-Hasan ibn zayd)。他也是一位圣裔,此时正在雷伊城(Ray)。
哈桑接到邀请后欣然前往,双方于卡拉尔会合,经过一番商议,起义者们奉哈桑为主,并尊称他为“道伊•卡比尔(al-Da’i al-Kabir,意为伟大的传教士)”。宰德王朝(Zaydid dynasty,亦称阿拉维德王朝,Alavids)就此建立。道伊•卡比尔在接手后向塔巴里斯坦与西部的德拉姆人部落派出使者,试图游说他们归顺。面对道伊抛来的橄榄枝,德拉姆的贾斯坦(Justan)家族立马做出了榜样。
贾斯坦家族是德拉姆人中的大家族,号称“德拉姆之王”。他们居于沙赫鲁德河畔的鲁德巴尔,此地在后来尼扎里派(阿萨辛派)的总基地阿拉穆特堡附近。祖先贾斯坦一世曾庇护宰德派信徒雅赫亚•本•阿卜杜拉。805年其子马尔祖班觐见哈伦•拉希德,并在此时信奉伊斯兰教,但实际上信奉的是宰德派而非逊尼派。在收到道伊的邀请后,族长瓦赫苏丹•本•马尔祖班(Vahsudan ibn Marzuban)立即率其部众前往卡拉尔,加入其麾下。贾斯坦家族的加入无疑令道伊如虎添翼,随后道伊便向东进发。
道伊建立政权并向东而来的消息令苏莱曼与巴克希大惊失色,他们急忙派遣军队抵御,但显然不是道伊麾下的德拉姆人的对手,一触即溃。道伊顺利进驻阿莫勒,苏莱曼与巴克希放弃抵抗,逃往东边的戈勒斯坦。与此同时,在加兹温与赞兼(Zanjan)也爆发了反抗塔希尔王朝的起义,首领为考卡比(al-Kaukabi),但在867年被阿拔斯将领穆萨•本•布加(Musa ibn Bugha)镇压。
在道伊占据塔巴里斯坦西部时,盘踞在东部的卡林一世有些慌了。他试图擒获道伊,于是派遣使者要求与道伊见面以示效忠。但道伊识破其计谋,对其不予理睬。卡林见其不中计,急忙联络在戈勒斯坦的苏莱曼与呼罗珊的一些部落首领,组成联军进攻道伊。结果道伊军在瓦赫苏丹的指挥下大败联军。苏莱曼逃往塔希尔王朝首都尼沙不尔(Nishapur),向他的侄子、穆罕默德•本•塔希尔(Muhammad ibn Tahir)搬救兵,虽然此时塔希尔王朝也是捉襟见肘,但穆罕默德还是派遣了一支军队迎击道伊军,结果再败。这使得本就衰弱的塔希尔王朝放弃了对道伊的征讨。而卡林一世被迫向其效忠,遣二子为人质,最终于867年死去。
然而此时道伊与瓦赫苏丹及其儿子库尔希德关系开始恶化,在库尔希德于865年继承贾斯坦族长之位不久,道伊便将他赶下台,扶立他的弟弟贾斯坦三世(JustanⅢ)为族长。贾斯坦三世忠于道伊,此后为道伊的得力助手,效力甚多。
道伊•卡比尔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征服塔巴里斯坦,数次击退了逊尼派的大军,建起了一片什叶派的乐土。各地的什叶派穆斯林纷纷前往定居,一时间塔巴里斯坦名声远扬。
好景不长,穆萨•本•布加在平定加兹温的叛乱后便前往塔巴里斯坦平叛。虽然在途中因阿拔斯内部政变而返回新都萨马拉(Samarra,位于巴格达西北),但他任命自己的亲信穆弗里•图基(Muflih al-Turki)为将继续征讨。德拉姆人虽然骁勇,但还是敌不过训练有素的突厥军队。道伊见势不妙,逃到吉兰的贾斯坦家族领地避难。事情突然峰回路转,穆弗里在收到萨马拉事态紧急、需要军队回援的消息后,与道伊讲和,允许其继续统治,随后撤军。道伊在回归后便率军攻占了戈勒斯坦及戈尔甘。
此时雅库布•本•莱斯•萨法尔(Ya’qub ibn al-Layth al-Saffar)的出现令道伊再次陷入危机。雅库布出身低微,早年曾是一位铜匠。后与两个兄弟一同参加对抗哈瓦利吉派(al-Khawarij)的圣战者武装(Muttawwia),在此过程中逐步发展壮大,以锡斯坦(Sistan)为基,向四周扩张,所向披靡,颇有人主之象。在他871年前往攻打喀布尔(Kabul)时,一位名叫阿卜杜拉•锡齐(Abdallah al-Sijzi ,《伊朗通史》言此人为阿卜杜拉•本•穆罕默德•本•萨利赫Salih)的人和他的兄弟在锡斯坦发动叛乱。雅库布听闻后方起火,急忙回军,于次年(872)击败了锡齐。锡齐兄弟逃奔尼沙不尔寻求穆罕默德•本•塔希尔庇护。雅库布行假道灭虢之计,声称讨伐什叶派的塔巴里斯坦而率军前往尼沙不尔。尽管锡齐兄弟百般劝说穆罕默德对其加强防备,但穆罕默德被手下叛变的臣子迷惑,不听谏言。锡齐兄弟只好再度出逃至塔巴里斯坦,受到道伊•卡比尔的接纳。
雅库布在收到尼沙不尔城内兵力空虚的情报后,决定趁势拿下尼沙不尔,在里应外合之下,雅库布于873年攻破尼沙不尔,俘获王室成员70余人,塔希尔王朝灭亡。雅库布利用塔希尔王朝的财富武装军队,据说其财富为其2000个突厥近卫军提供了全副武装。听闻锡齐兄弟逃入塔巴里斯坦后,雅库布便继续进军。很遗憾,德拉姆人正面对抗同样训练有素的萨法尔军队亦是节节败退。道伊见势不妙,再次跑到贾斯坦家族避难。尽管德拉姆人还能依靠地形进行游击战稍稍阻碍其脚步,雅库布还是在874年占领了戈尔甘、萨里(Sari)、阿莫勒等城。同时在城内征收沉重的赋税,激起人民的反抗。加之里海沿岸森林密布、气候炎热,对军队战斗力影响很大,雅库布权衡利弊,决定退军至达姆甘(Damghan),并释放了此前被俘获的老百姓,之后向巴格达进军以推翻阿拔斯王朝。而道伊得以再逃一难,于876年听闻雅库布惨败后回归,并趁势攻占了达姆甘。
巴文德君主卡林一世之子罗斯塔姆一世(RustamⅠ,一说为其孙)表面顺从道伊,但在道伊归来后便暗中与尼沙不尔军阀胡吉斯坦尼(al-Khujistani)联络,于879年组成联军企图击败道伊,但道伊在其弟穆罕默德•本•宰德(Muhammad ibn Zayd)的协助下迅速击败罗斯塔姆,迫其再度称臣纳贡。胡吉斯坦尼见其已有准备,在戈尔甘劫掠一番后悻悻而回。882年,道伊病重,命其弟穆罕默德•本•宰德继位,,最终于884年病逝。
按评:道伊•卡比尔实乃时势造就之英雄, 开创新朝为借他人之力,其人也非雄才大略、能征善战之主,甚至连军队都得依仗德拉姆人。但其洪福齐天,其强敌入侵均因他事而中途罢之;面对强敌亦未轻言放弃。历史学者弗兰茨•布尔(Frants Buhl)评价道:“他拥有罕见的精力与顽强的抵抗能力,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虔诚信徒。”但他也有不足之处。其得国与统治太过依赖德拉姆人,他们军纪散漫,十分扰民,令百姓颇有怨言;并且为德拉姆人逐鹿塔巴里斯坦埋下了伏笔;两次弃塔巴里斯坦而逃,也逐渐使当地民众对其怀有隐隐的敌意,支持也变得反复无常起来。
参考资料:
维基百科
《中亚史》第二卷,蓝琪著
剑桥伊朗史英文版,《In Frye, R.N.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Volume 4: From the Arab Invasion to the Saljuqs.》
《伊朗通史》,阿宝斯•艾克巴尔•奥希梯扬尼著,叶亦良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