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紫光展锐启动IPO,冲刺科创板,部分员工已签署股权激励协议

2020-05-02 19:04 作者:萦梦灬落雨  | 我要投稿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紫光展锐启动IPO,内部股权激励已展开,部分员工已签署股权激励协议。根据紫光展锐上市计划,预计今年6月30日前完成科创板IPO申报。关于该消息,紫光展锐对金融界表示不予置评,但确认的是,“国家大基金(二期)将领投紫光展锐Pre-IPO轮融资,紫光展锐本次增资50亿资金已基本落实。”

一边是科创版冲刺计划可能有了进一步的推动,一边是确切的拿下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以下简称“大基金二期”)的首个投资,这意味着,紫光展锐距离科创版又近了一步,而经过大基金二期的本轮增资,其约500亿人民币的企业估值还将继续垫高。

 

冲刺科创板

 

紫光展锐其实早有上市规划。

 

早在2017年初,就有媒体曾披露,紫光集团正推动旗下紫光展锐2018年IPO的计划,期望乘着中国大力发展半导体产的浪潮,从市场筹集更多资金用以推进下一代移动芯片研发。不过2018年4月又有消息称,经重新规划,紫光展锐的上市时间推迟到2019年底附近,且不排除进一步延期的可能性。一个月后,在外界的不断猜测中,紫光展锐主动对外公开了上市计划,宣布已启动科创板上市准备工作,并计划在2019年完成Pre-IPO轮融资和整体改制工作,预计将在2020年正式申报科创板上市材料。

 

作为一家芯片研发设计企业,紫光展锐由紫光集团所收购标的展讯通信与锐迪科整合而来——2013年底,紫光集团以18亿美元收购了国内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三的通信基带芯片设计企业展讯通信公司;2014年7月,又以9.07亿美元完成了对国内排名第二的通信芯片设计企业锐迪科微电子公司的并购。

 

当时,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认为,中国在半导体产业已经落后发达国家太远,完全靠自身的积累去追赶,几乎已经不可能,收购则可以发挥市场和资本的作用,极大地弥合、缩短这种差距。不过,同时他也认识到,在发达国家对半导体产业的特别关照下,收购实际上也并不能真正让自己长足发展并掌握最核心的技术。于是,在通过收购打下发展根基之后,2016年,展讯通信与锐迪科强强联合,紫光展锐应运而生。

 

虽然成立时间不过短短四年,但基于展讯通信与锐迪科在手机芯片与物联网芯片领域的强大基础,紫光展锐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据媒体报道,目前紫光展锐在全球手机芯片市场份额位列第三,在电视芯片全球市场占据领先位置,在蓝牙音箱/耳机芯片、RFFE射频前端芯片等领域位居国内厂商出货量前列。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突破并不是一夕之事。直到现在,紫光展锐的芯片仍以中低端为主。虽然期间紫光展锐陆续有推出春藤、虎贲系列试图冲击高端市场,但资深业界人士表示:“紫光展锐现在有一些尚未量产的芯片,单项指标在专业上的跑分非常高,但并不代表能够商业化,这当中还是有距离。”

 

大基金二期加码

 

站在国际化的角度来看,与高通、联发科相比,紫光展锐的确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从中国芯片产业出发,紫光展锐也确实是国内最有望追赶上国际一线水准的芯片研发企业。此次国家大基金二期在疫情影响、投资放缓的背景下,仍与上海国资共同支持紫光展锐,就足以看出其所肩负的重大责任与战略地位。

 

紫光展锐究竟有何优势能够得到国家大基金的鼎力支持?紫光展锐对金融界表示:”紫光展锐是全球全面掌握2G/3G/4G/5G移动通信技术以及IoT等全场景通信技术的少数企业之一。”

 

诚然,虽说现在5G技术打的火热,但实际上,目前仅用到5G技术的应用场景还很少,多数场景都需要向下兼容2G/3G/4G的通讯技术。因此,要做一颗5G芯片,又要必须同时支持 2G/3G/4G多种模式,没有完整的通信技术积累,很难做到。

 

而这正是紫光展锐的优势所在。截至目前,全球能够提供5G基带芯片的企业仅有五家,而中国大陆只有华为海思与紫光展锐有此能力。但众所周知华为一直坚持核心芯片不外卖的策略,这意味着,紫光展锐是国内唯一一家可以提供 5G 芯片的企业。

 

除此之外,紫光展锐还是国内少数有能力做大型SoC芯片的企业。不同于周边芯片、独立芯片,SoC芯片具备集成各种技术的能力,可以承载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就半导体生态而言,SoC对于整个行业拉动的价值与意义,远高于一个周边独立的芯片器件。

 

而紫光展锐的芯片产品覆盖了手机处理器 AP、基带芯片、视频等,同时有完整的产品组合和整套SoC的独立开发能力,在SoC的研发实力上,国内也只有华为海思可与之匹敌。

 

2G到5G通信技术以及IoT等全场景通信技术的积累,加之SoC芯片的研发能力,使得紫光展锐成为国内最为稀缺的芯片研发厂商。尤其在国家大力强调新基建的战略背景下,AI、5G、IoT的地位愈发重要,更凸显出5G通讯技术和SoC技术的稀缺。大基金二期首个项目便落户紫光展锐,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窥探出大基金二期的重点投资方向,对比一期专注于IC制造和封装测试领域的投入,预计二期将加强对战略性产业和企业的投资。

 

从芯到云

 

从整个紫光集团的战略来看,芯片,只是其“野心”的一个部分。

 

2018年,紫光集团正式提出“从芯到云”的战略定位,在他们的考量中,芯片产业可以提升紫光集团云计算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云计算产业又可以为芯片产业提供应用市场,这是一个互为补充的双赢策略。恰好时值“数字中国”与“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出,国产芯片和云计算行业的现状与发展成为社会热点,同时也引发了业界关于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和云计算产业未来发展路径的诸多思考。

 

而当时,紫光股份董事长兼新华三CEO于英涛就提出,“数字中国”的“数字”有两层含义,一是数字化——当前已经是数字化时代,各种工作行为、生活行为,全部可以用数字来体现;二是数据——这是数字的核心,有了数据,将改变整个社会的运行运营生活模式,当今社会,数据已经变成了一种生产要素,成为工业原料的一部分。

 

两年后,于英涛所言一一应验。今年4月初,数据果然被作为单独的新型要素首次写入了中央文件,而紫光集团从芯到云的产业架构,包括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芯片存储,都是以数字化为基础,对数据进行存储、传输与应用。其中芯片业务自然以紫光展锐为核心,而云网战略则是以新华三为核心,二者业务协同,使得紫光集团的5G布局更加具备了产业链的宽度。

 

随着数字中国的不断推进,新基建与数据要素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高,云计算也将成为推动数字经济的核心力量,而这一切,背后永远离不开“芯片”这一根基。正如于英涛早年曾说,“数字化技术最重要的是芯片,这是国之重器。没有芯片,没有连接,没有云计算,数字中国就是无源之本。”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近两年的发展,紫光展锐已经在芯片领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国家大基金的全力支持也将保障其后备资源的充足。未来,紫光展锐将继续向着发达国家的芯片产业看齐,打造最强的“中国芯”,这个过程或许艰难而漫长,但结果一定值得。

紫光展锐启动IPO,冲刺科创板,部分员工已签署股权激励协议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