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日语朗读素材:玄奘取经

2023-08-02 11:21 作者:狗腿的二狗  | 我要投稿

玄奘取经(中文)

玄奘(公元602年—664年)是中国唐代高僧,他以三藏法师之名为人们所熟知。玄奘出家之前俗名陈袆,生于河南省洛阳附近的偃师县,祖祖辈辈都是官吏。玄奘是四兄弟中最小的孩子,从孩童时代起就受到父亲和已经出家为僧的二哥的影响,憧憬着佛教的神秘世界。他十三岁出家,在洛阳的净土寺热心学习佛法。后来,他和哥哥一起到了隋朝的都城长安。但是,由于隋末的战乱,他们和许多人一道逃亡到了蜀中。玄奘十六岁的时候,唐朝建立了。二十一岁的时候,他在成都空慧寺受戒。然后,他出长江三峡,走遍湖北、河南、河北省,游历了南北各处名刹。因此,他得以向许多高僧学习。

玄奘二十五岁时,回到了都城长安,与高僧们一道讨论佛教经典。当时的中国,佛教虽然盛行,但是佛经的翻译却很拙劣,谬误不少。解释也因人而异,迥然不同,特别是佛教的律宗经典注释,矛盾之处比比皆是。为此,玄奘一心想要进一步好好深造,决定亲自去印度。他立下宏图大志:取来真经,亲自翻译。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玄奘悄悄离开长安,违反国家禁止出国的法令,从玉门关出发,开始西域各国的旅程。当时,玄奘二十七岁。他经过丝绸之路,穿越沙漠和大雪山,经过了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饱尝辛酸之后,终于在公元631年到达印度。在印度,他进入最有名的那烂陀寺,五年之间学习了瑜伽修行法、唯识学,获得了最高级别的“三藏法师"的称号,成为精通经藏、律藏、论藏的高僧。当时,在那烂陀寺学习的僧侣多达4000人,其中得到“三藏法师”称号的僧侣仅有九人。后来,玄奘拜访了印度各地的寺院,学习大乘佛教的学问。他的足迹遍布中亚138个国家。

玄奘携带657卷经典和许多佛像、舍利(释迦穆尼的遗骨),再次沿着丝绸之路回到了长安。贞观19年(公元645年)1月24日,玄奘进入长安,都城的僧侣、佛教信徒、市民等数万人列队,在长安西面的城门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唐太宗在洛阳的宫殿里召见了玄奘。太宗皇帝正式委托他翻译佛经,请他务必将西域的情况写下来。后来,玄奘写下了《大唐西域记》。可是,玄奘拒绝了太宗向他提出的还俗要求,回答道: “我自孩童时代就皈依佛门。若今日还俗,就如同在河中前行的舟船被搬上了陆地。”

公元648年,慈恩寺落成。这一天,太宗皇帝、皇太子、后妃等人率领

1500辆马车、僧侣、护卫队、市民等十多万人,将玄奘护送到了慈恩寺。公元649年,太宗皇帝驾崩,高宗即位。公元652年,玄奘亲自设计的藏经塔——大雁塔落成了。高达六十米的大雁塔耸立在慈恩寺寺院中,玄奘就在慈恩寺里翻译佛经。可是,玄奘为了避开络绎不绝的来访者和都城的喧嚣,经高宗皇帝批准,迁居到长安以北大约二百公里的宜居县离宫“玉华宫"。玄奘去世前的十九年间,翻译完了《大般若经》等74部1335卷佛教经典。为了忠实地翻译佛经,玄奘真是大费苦心。他特意创造了新的词汇,如今天在中日两国都广为使用的“刹那”、“觉悟”等词汇就是玄奘所创。至今,在翻译领域里,还没有人的业绩能超越玄奘。

高宗皇帝麟德二年(公元664年),因为多年积劳成疾,玄奘预感到自己的生命已经到了尽头。2月5日深夜,他模仿释迦穆尼像的坐姿,口诵佛经而圆寂。玄奘的遗体被运回了长安,埋葬在南郊外的少陵原。后来,由唐肃宗提议,在那里建起了兴教寺。今天,在这座寺院里有一座高二十三米的砖砌五重塔,那就是玄奘之墓。

日语朗读素材:玄奘取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