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您有一份诺鲁孜节祝福,请查收!

2023-03-21 13:25 作者:我从新疆来官方号  | 我要投稿



3月21日,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昼夜平分,自此之后北半球各地白昼开始长于黑夜。


严寒与温暖,冷寂与生机,枯枝和新芽,都在这一天开始交替。春分过后,四季更迭,气候回暖,草木蔓发,春天的轮廓愈发清晰。


在这个万物复苏的美好季节,我们也迎来了一个特别的节日——诺鲁孜节。


▲图片来源:小红书@3-亦则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于2009年将诺鲁孜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诺鲁孜是传承下来的庆祝活动,是文化遗产和悠久传统的象征。

新疆少数民族过诺鲁孜节的传统由来已久。据《西域闻见录·卷七》记载:“回子老少男女,鲜衣修饰,帽上各簪纸花一枝,于城外极高之处,妇女登眺,男子驰马较射,鼓乐歌舞,饮酒酣眺,尽日而散,谓之努鲁斯。”


身穿鲜艳的服饰,唱歌跳舞,甚至举行赛马、射箭等娱乐活动,这一天,新疆各族人民会以不同的形式来庆祝这个节日的到来。




春天,在传统习俗中传承


节日的仪式感从20号的黎明开始,家长们首先起床,在房屋正中燃烧起一堆松柏树枝,随后用冒烟的树枝在每个人头上转一圈,预祝他们在新的一年平安快乐。


除此之外,人们洗浴净身,都会换下冬装,男女老少都要身穿民族盛装,尽情地跳舞、唱歌,来表达对新春的欢悦之情。


不论是身着艾特莱斯、编着一头麻花辫的维吾尔族姑娘,还是头戴花帽、脚著皮靴的小伙子,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与欢乐的笑容。




春天,在传统习俗中传承


从以半定居式生活的哈萨克族来看,由于没有完全脱离游牧的原生态环境,所以诺鲁孜节仍保持着较为传统的游牧文化特色。


牧民们会提前几天开始打扫卫生、擦拭家具、拆洗被褥、清洗室内的花毡垫子、更换春夏季衣服、修整棚圈。在冬牧场的哈萨克族还需要把家当行李都打包好,过完诺鲁孜节,就可以转向下一个牧场了。


妇女们会提前拿出冬宰时剩下的牛羊肉、马肠等,还做一些包尔萨克、奶疙瘩等传统小零食,再购置一些糖和干果。


节日的第一天,是待客和欢聚的日子。按照传统习惯,诺鲁孜节的食物均来源于过冬剩余的食物,是为了让人们不要忘记勤劳、节俭的传统美德。

这一天,亲朋好友从各处赶来,轮流去各家欢聚,大家相互拜访,见面时握手问好、互相拥抱,给对方送上祝福的话语。


▲图片来源:小红书@大喵子

主家通常会提前把馕、奶疙瘩、干果等摆在炕上,再倒一碗热腾腾的奶茶给客人充饥。随后,再由男主人把煮好的肉端到正中央,将羊头肉给男性长者先行享用,再给年龄最小的孩子吃羊耳朵,希望孩子能够乖巧听话。


诺鲁孜节除了在家享受美食,与亲朋好友团聚外,还会举办一些庆祝活动,活动期间会有极具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特色的阿肯弹唱,大家一起跳麦西来甫,唱民族歌曲,还会举办以诺鲁孜节为主题的赛诗会。


春天,安放在诺鲁孜节的餐桌上

民以食为天,对饮食异常看重的中国人,在诺鲁孜节这一天也选择以独特的美食庆祝节日的到来。


▲图片来源:小红书@黑姑娘&吾大哥

刚刚吐出新绿的苜蓿被视为是上苍赐给人类的第一道绿色食物,是五谷的序曲。


鲜嫩清香的苜蓿嫩芽被制作成饺子,这才意味着春天的到来。剁碎的苜蓿配上羊肉,加入清油和调味料后充分搅拌,苜蓿馅就算制作完成了。

用提前准备好的面皮包成饺子,剩下的就是下锅煮熟,就这样,一个个透过外皮泛着绿光的苜蓿饺子就做好了。


蘸点醋和油泼辣子,咬一口,苜蓿的清淡和特有的香甜在嘴里蔓延开来,是一道不可多得的“春日限定菜品”。


当然,那一碗诺鲁孜饭才是诺鲁孜节的重中之重。由于不同民族习俗上的差距,所以诺鲁孜饭的品种也各不相同。




诺鲁孜饭是混合了肉、谷物、干果和蔬菜等。


麦子、玉米、红豆、绿豆等颗粒作物和储存了一整个冬天的萝卜、恰玛古等蔬菜一同加入煮开的羊肉汤中,再掺上些苜蓿的嫩芽和肉丁,加入粗略打碎的杏干、葡萄干、核桃等坚果,熬成稠粥便成了诺鲁孜饭。


五颜六色的诺鲁孜饭香味浓郁、口感丰富,寄托着人们的祝福和期待。




诺鲁孜节熬制的粥称作“毕岱阔杰”,稠一点的能当饭吃,稀的又能当饮料喝。

在节日前一天,哈萨克族朋友会把大麦脱皮、捣碎备好,这样的大麦在节日当天更容易煮熟,口感也更好。

节日当天,妇女们开始煮“毕岱阔杰”。“毕岱阔杰”的食材一定是七种,因为“7”对于哈萨克族来说既代表着神圣,同时又是一个吉祥的数字。


食材中的大米、大麦、面粉、酸奶、食盐、肉和水分别象征着幸福、成功、智慧、健康、财富、成长和上天的庇护。

作为哈萨克族诺鲁孜节饭桌上的C位,“毕岱阔杰”一定要吃饱,来年生活才能富足,这一碗小小的“毕岱阔杰”,承载着平安和健康,象征着成功和富裕。




诺鲁孜节这一天,家庭条件好的柯尔克孜族牧民要宰杀牛羊,但无论条件好坏,吃“克缺饭”是必不可少的。


“克缺”,在柯尔克孜语中意为“没有经过加工的粮食”,因此,柯尔克孜族的“克缺饭”就是用各种原粮做成的饭。


用面粉加牛奶或羊奶、食盐、炒面、小麦、大麦、大米,或者与之相似的七种佐料,搭配羊肉块、胡萝卜块等,文火慢炖,直至成粥,即可食用。


吃了“克缺饭”,便是辞旧迎新,祈求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事事平安。



塔吉克族将诺鲁孜节称为“肖贡巴哈尔节”,“肖贡”即“德高望重的长辈”,在诺鲁孜节这一天,塔吉克族人民在“肖贡”的带领下去各家拜节,在“肖贡”说过贺词后,主人将面粉洒在来者肩上表示祝福,然后请客人们吃东西。


节日前夕做好的“库姆齐馕”(一种又厚又大的馕)被“肖贡”掰成很多小块,吃一口“库姆齐馕”,大家才能开始吃其他美食。


是否宰杀牲畜来招待客人要根据各家的经济条件来决定,但是“库姆齐馕”“艾依喀开西馕”(妇女给自己父母拜节用的小馕)“阿尔孜克”(一种形似鱿鱼卷的油炸面制品)和沾满芝麻的油饼是每家必不可少的食品。


乌孜别克族会在诺鲁孜节这天举办一场以制作、品尝“苏麦莱克”为主题的传统聚会,在农村尤为盛行。


▲图片来源:小红书@麦克抽在西域

全村人围成一个圆圈,中间架数口锅灶,有专人熬制一种以青麦苗为主要原料的甜粥,煮熟后由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出面,分盛给大家,乌孜别克族人将这碗“苏麦莱克”视为最珍贵的食物。


人们一边喝粥,一边打起手鼓、弹起都塔尔、跳起欢快的民族舞蹈,鼓乐声、歌舞声和笑声交织在一起,预祝新的一年人畜两旺。


时间也许会冲淡一些记忆,但诺鲁孜节带来了很多美好回忆:编着满头麻花辫的丫头子们、各式各样的小花帽、跳黑走马弹唱《十二木卡姆》等文艺活动、赛马叼羊等传统体育项目、聚会上人们开怀大笑的声音、一大碗色泽亮丽的诺鲁孜饭……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祝所有在他乡追梦却没能吃上妈妈亲手做的诺鲁孜饭的人们:诺鲁孜节快乐,愿你往后的每一天都如春阳般灿烂!



-END-

本文由“我从新疆来”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了解熟悉而又陌生的新疆!

您有一份诺鲁孜节祝福,请查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