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导函数、导数和原函数的一些记录

2023-03-15 20:33 作者:一个学生66  | 我要投稿

导函数、导数和原函数的一些记录

函数是两个数集间的映射关系:

 


上图的f就是映射关系,或者称之为函数关系式。

现在将数集A用自变量x表示:

 


这时,集合A是实数R组成的数集,用{x∈R}表示,在数集A中的任意的一个x数值,经过f(x)表达式的运算后,都能和数集B中的某一个y值进行一一对应。

比如,当函数表达式f(x)=x+1时:

 


这就是函数关系,f(x)在本文中称之为原函数。

 

函数如果用一个模板表示,就是这样:

 

(  定义域, 值域, 函数表达式f   )

 

在这里f(x)就是:

 

( 数集A , 数集B, 函数表达式f(x)  )

 

导函数也是函数,它是对原函数f(x)进行求导之后得出的,用f(x)表示。

(对函数f(x)如何求导不在本文之列)

 

当加入了导函数后,如图所示:

 


用数集C表示的导函数的值,即对数集A里的其中某一个值,经过导函数f表达式运算后,都能和数集C中的某一个数值进行一一对应。

 

数集C中存放是导数,导数也是数值,导数是由导函数计算得出。

 

导数的含义就是切线斜率,变化率大,导数的绝对值就大,变化率小,导数的绝对值就小。

 常数不变化,所以导数是0。

现在将数集A用自变量x表示:

 


数集A为什么用x∈{函数定义域}表示呢?因为不同的函数定义域是不同的,比如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域不能等于0,定义域可以理解为坐标轴中x点的坐标值

 

 

而数集B,即原函数f(x)的值,是值域,值域可以理解为坐标轴中y点的坐标值。

 

即集合A和集合B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x坐标值经过不同的f(x)函数表达式运算后,得到的y坐标值,由于集合A中x坐标值有很多,所以也得到了很多的y坐标值,然后经过很多(x,y)这种点坐标表达,连接这些点,就变成了线,从而变成了函数的图象。

 

简单的说,是x坐标和y坐标之间的关系。

 

或者说,原函数f(x)可以用这样的组合表达:

 

( 点的x坐标值 --->  函数表达式f    --->   点的y坐标值 )

 

 

 

数集C和集合A的关系,是导函数的关系,

 

集合A中还是x点坐标值,经过f(x)函数表达式运算后,得出不同数值,这些数值不再是y坐标值

但是因为导数也是数,所以数集C也是数集。不同的导函数f(x)将得出不同的数值。

 

所以,如果知道了一些函数参数,求其他参数,就可以在理论上就有了思路:

 

 

例一:比如,已知x的坐标值为x0,求经过x0的斜率是多少(即导数多少)

 


第1步:经过f(x)表达式运算后,可以得出y坐标值

第2步:由原函数f(x)求导可以得出导函数f(x)

第3步:将x=x0带入f(x)中, 即f(x0),即可求出导数,导数就是斜率。

 

求出这些之后,又可以可出x=x0处的切线方程:

 


图中蓝色①②③,已知x、y和k后,就可以得出y-y0 = k(x-x0)切线方程。

 

 

 

 

例二:又比如,知道了原函数和切线方程,让求切点。

这时候切线方程里面x坐标值并不在原函数f(x)的定义域内:

 


首先函数三要素是:(  定义域, 值域, 函数表达式f   )

 

这里的切点,就是包含在原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中。

 

图中第1步:知道切线方程,就可以知道斜率k了,比如y=2x+1,斜率是2。斜率是导函数的值域。

图中第2步:由原函数f(x)的函数表达式,就可以知道导函数f(x)的函数表达式,这样导函数的函数表达式f 就知道了。

 

那么剩下的定义域,就可以根据f(x) = k,这一个方程就可以解出切点的x坐标值。

 

切点的y坐标值,又可根据原函数f(x) = y求出,继而就可以知道切点坐标了。

 

在这里的思路,是获取函数的三要素之中的两个,从而求出另外一个:

 


 

这里通过已知导函数的值域 和 函数表达式,从而求出定义域,

定义域又是和原函数相同的,再通过原函数的表达式,求出值域。

 

 

 

例三:比如,知道了原函数和切线方程,但切线方程的斜率k不知道,比如y=kx+1,让求切点。

 

这里的切点同样是包含在原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中,比如设为(x0,y0),这是两个未知量,再加上切线方程的k,共三个未知量,所以需要三个方程:

 


从上到下分别是原函数、导函数、切线方程,由于切点都在这三个方程中,所以通过解这个方程组,即可求出切点。

 

思路如图:

 


导函数、导数和原函数的一些记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