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生活数学教案】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上课时间:2018年上半年 年级:三年级 教材:自编教材
一、学情分析
1.学习材料分析:
在20以内的数的认识中,《上海市辅读学校实用数学课程指导纲要》提到,要求学生“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能用数序比较两数的大小”。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是20以内数的认识的一部分。要求中提到的“一一对应”的方法,学生在之前学习比较物品的多少中已经有所接触,大部分学生能够一一对应连线比多少。数字顺序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他们能够从1数到10,从10数到1,从任何一个数字开始数数还是存在困难,需要借助数字顺序图来完成这样的数数。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本班学生处于前运算阶段到具体运算阶段过渡的阶段,学习时受直觉思维的影响依旧较大,正确概念的形成有一点困难。数字的大小本身是个很抽象的概念,不像物体的大小那么具体,需要将数字变成具体数量的物品,通过一一对应比较物品数量的多少,来判断数字大小。单看1~10的数字顺序图,学生也较难判断数字的大小,故在教学时,在数字顺序图上,数字1的左边加上了“小”字,数字10的右边加上“大”字,帮助学生理解,并通过同时移动两张数字卡片来判断大小。另外,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故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以PPT动画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
本节课是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学会比较数字123的大小,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将比大小的范围增加到10以内的数字。
2.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7名学生,两名自闭症(沈、王),一名脑瘫(瑶瑶),一名唐氏综合症(瑞睿)和三名智力落后学生(甜甜、曹、薛)。分层如下:A组(瑶瑶、薛),B组(甜甜、瑞睿),C组(王、沈、曹)。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数前概念以及10以内的加减法。
根据《特殊儿童认知能力评估指导手册》中抽象概念学习部分的评估的结果。本班学生都能够从1数到10,在挖空填数字以及将数字卡片从小到大排序上,除了王之外其余学生都不能100%正确完成;方位中,均没有完全理解“左右”的概念;时间段中,大部分学生不理解“下午”;都知道一些基本的数前概念(大小、多少、高矮、长短等),AB组学生能在在三者中分清最大最小,但不能将三样物品按从小到大排序,C组学生能分清两样物品的大小;AB组学生知道第一、第二、最后一个的含义,C组学生不理解这个概念。
另外,A组有较好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加减法练习中,能够看图正确完成10以内的加减法,并说出图片意思。能利用摆小棒的方法完成加减法,口算能力欠佳。
B组的语言理解能力也较好,表达能力欠佳。甜甜在书写和数数上有困难。在加减法的练习中,她们二人均能看懂图片意思,并说出用加法还是减法。但口算能力欠佳。
C组在语言理解方面有一定的困难,对部分数前概念的理解存在困难。沈和曹在看图做加减法练习时较难理解图片意思,王能够独立完成加减法练习,并且王有着较好的口算能力。
二、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比较数字123的大小
第二课时:比较10以内数字的大小
第三课时: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给数字按从小到大排序
三、教学目标
A组:
1.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10以内数字的大小,并能够借助数字顺序图来判断数字的大小。
2.通过实践操作,能够说出判断数字大小的方法与过程。
3.加深对数字顺序图的理解,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B组:
1.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10以内数字的大小;在老师或同学的帮助下,借助数字顺序图来判断数字的大小。
2.通过实践操作,能够说出判断数字大小的方法。
3.加深对数字顺序图的理解,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C组:
1.在老师或同学的帮助下,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10以内数字的大小。
2.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A:借助数字顺序图,比较数字大小
B:掌握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数字大小
C:正确地将图片或物品一一对应。
难点:
A:借助数字顺序图比大小时,正确地移动两张数字卡片。
B:将物品或图片一一对应后,正确判断数量的多少。
C:正确地将物品或图片一一对应。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水果卡片
六、教学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