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GO·杂谈】源平恩仇录:震惊!某平氏女(?)子竟不是平家人?(上)

(本文已授权Bigfun社区独家发布:https://www.bigfun.cn/post/817242。转载请标明出处)
景清も 花見の座には 七兵衛
即使是恶七兵卫景清,在赏花会上也会变成七兵卫吧。
——松尾芭蕉
近期FGO日服召开的镰仓主题活动中,此前于主线2.5.5作为敌方boss出场的平景清正式作为5星复仇者落地。想必不少玩家在看到这个披了一身牛若皮的“平景清”以后,内心的感受都是这样的:

暂且不提争议不断的满破立绘、月球黔驴技穷的人格污染和意志集合体问题,这个平景清到底是谁?为什么源义经在月世界以复仇者姿态现界后,会专门盗用ta的名字?而到底是怎样的深仇大恨,才会让义经以不共戴天的源氏仇敌身份出现?事实上,这是一个溯源相当久远的故事,源平二家本出一脉、最后却势如水火,并非一朝一夕所致;要想缕清各种条理,需要相当程度的篇幅。本文将就以上几个常见的疑问,尝试梳理源平二家自平安时代以来的恩仇,对治承·寿永之乱及镰仓前期局势进行一定的介绍,并在这一过程中谈一谈源义经、源义仲、平景清、源赖朝等人的爱恨情仇。

·源平两家竟出一源?一团乱麻的家系分化
镰仓初期正治年间(1199-1201),担任从三位兵部卿的平基亲写就一本记录日本官职与家族变迁的著作《官职秘抄》。在这本著作中,平基亲将天下最繁盛、最具影响力的四个家系——源、平、藤原和橘并列,第一次提出了“源平藤橘”的说法。其中,源平两家以武名著称、而藤橘二氏则在朝中独揽大权,后世人削尖脑袋都想和这四家套上点关系。不过,这四个家系最初都是以朝中贵族(公家)的面貌存在,彼此间还都有藕断丝连的联系,甚至有三个家系还沾亲带故。

简单来说,源、平、橘三家都是天皇的后代,属于“皇别氏族”。作为统治日本全国的至高者,天皇的后宫自然是庞大的。天皇和后妃诞下的后代,也就是各种亲王及其子嗣,其开销也算在朝廷的开支之内;一旦天皇的后代数量扩增到一定规模,朝中国库就会难以供养。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缩减财政支出,就会将继承顺位靠后的部分皇族移出皇室、降为臣籍,单独赐予新的姓和氏,即所谓的“臣籍降下”;这些被降为臣籍的皇室后代,就被称为“皇别氏族”。人口增长的现象并不止存在于某位天皇在位期间,后世同样出现了多次;若每次都划分一个新的氏族,则会导致公家冗杂而难以管控。因此,后世基本没有再增设新的皇别氏族,而是将新的臣籍皇族划分到源平二氏之中,从而让这二氏的分支越来越多,形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家系体系。
这里以平氏和源氏为例,谈一谈两家的家系分化(橘氏属于特例,这一支并非被移出皇籍,而是主动要求降为臣籍;且橘氏于镰仓时代后就逐渐衰落,在武家方面没能形成势力,因此不予赘述)。
平氏最早可追溯到第50代桓武天皇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平氏就是名气最大、也是后世最常出现在史料记载中的桓武平氏。桓武天皇将他的第三子葛原亲王、第九子万多亲王、第十子贺阳亲王和第十二子仲野亲王降为臣籍,赐姓“朝臣”,赐氏“平”。由这四位亲王发扬开来的平氏,就分别被称为葛原亲王流、万多亲王流、贺阳亲王流和仲野亲王流;其中,葛原亲王的三个儿子——高栋王、善栋王、高见王,又在其基础上将平氏葛原亲王流进一步分为高栋王流、善栋王流、高望王流(高望王为高见王第三子,一说二者为同一人)。高望王一脉兴于东日本,在东日本发展出不继承原氏、另取苗字的北条氏和所谓的“坂东平氏”(高望王侧室所生平良文的后代,包括畠山氏、梶原氏、镰仓氏、相马氏等)。后来,高望王的四世孙平维衡前往西日本,在伊势国开枝散叶,逐渐经营起强大的势力,即为后来权倾朝野、被称为“平家”的伊势平氏;还有少部分流落各地的平氏子孙,但并未直接继承家族的氏“平”,而是另取苗字,这部分放在后文再谈;

源氏的情况类似,但更复杂一些。源氏血脉相较平氏更加繁盛,前后形成21个分支,被称为“源氏二十一流”,其中甚至还有江户时代才增设的新分支(正亲町源氏)。其中,最早的源氏是第52代嵯峨天皇的皇子皇女降为臣籍后形成的嵯峨源氏,这一支的代表人物为源纲,也就是“赖光四天王”之首的渡边纲(渡边为苗字,因其居于摄津国难波江渡口而来);其后,56代清和天皇时期形成的清和源氏最为显赫——这个清和源氏,就是后文最着重提及的一支。



9世纪中期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界时期,一般被视为公家政权衰落和武家势力抬头的肇始。随着朝中藤原氏政权的日趋腐败,反抗藤原政权的农民斗争越发激烈,并波及到各令制国;许多强大的领主、土豪、中下层贵族开始自发组建以自家一族为核心的军事武装力量,利用宗族和主从关系形成武士团,建立起在某片区域内具有一定势力和影响力的武家集团。其中,桓武平氏自高望王出任上总介后,在关东(东日本)的上总国、下总国、常陆国等地扩充势力,形成了桓武平氏的武士集团;而清和源氏的六孙王源经基之子·源满仲(多田满仲)出任镇守府将军后,先后担任多个令制国的国守,并在摄津国的多田盆地开拓发展,之后满仲的三个儿子——源赖光、源赖亲和源赖信,又将清和源氏的势力进一步发展到摄津国、河内国、大和国等近畿地带。



虽然桓武平氏和清和源氏作为武家集团逐渐成一方势力,但到这时为止,源平二氏的影响力也仅仅局限于其地缘势力范围之内,应当被视为一种具有一定自主性、但大体上仍与藤原氏主导的公家朝廷存在依附关系的新兴地方军事武装;地方武士团真正崛起为具有左右政权能力的势力,是在一系列叛乱与平叛,也就是接下来要提到的承平·天庆之乱、平忠常之乱和奥州十二年合战之后的事。
·武家崛起:俵藤太、“道长四天王”与八幡太郎
武家势力的日益强大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公家朝廷的权威地位,这使得部分朝廷控制力较弱的偏远地区的豪族开始蠢蠢欲动;同时,拳头硬了的事实也让一些武士产生我上我也行的幻想,开始明目张胆与朝廷对立。10世纪30年代,东西日本几乎同时爆发声势浩大的叛乱。关东地区的贼首为平良将之子平将门,他于承平五年(935)在下总国起兵,召集武士驱逐国衙,宣布关东八州(相模、武藏、安房、常陆、上下总、上下野)不再受朝廷管辖,自立为新皇;西国的叛乱则由藤原纯友挑起,藤原北家出身的他在从五位下伊予掾任上负责镇压濑户内海一带的海贼,却在之后成为了海贼的头领,于天庆二年(939)纠集数千船只向九州大宰府进犯。这两场叛乱因时间较为贴近,而被合称为“承平·天庆之乱”。


承平·天庆之乱体现出朝廷对地方控制力的逐渐衰弱,朝中军队对叛乱的镇压不力更是将藤原氏把持下大和朝廷的软弱无力暴露无遗。在朝廷派遣官兵无法平定战乱的情况下,唯一能指望的就只有地方上的武士团。平将门之乱最后被将门同族·平贞盛和下野掾兼押领使·藤原秀乡所平定,而藤原纯友之乱则被小野好古、源经基等人镇压。借助着平定叛乱,源经基、藤原秀乡、平贞盛等地方武士的实力得到朝廷认证,开始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逐渐获得政治上的话语权——尤其是藤原秀乡,出身藤原北家鱼名流的他因为立下讨伐将门大功而名扬天下,留下诸多逸话,被后人唤作“藤太”,即藤原氏的太郎、藤原氏之长;他的后代(藤原北家秀乡流)也不断发展,后来成为足以与源平二氏相提并论的武家栋梁,甚至参与到平安时代末期的源平合战中;

10世纪中后期,朝中政权为藤原氏的藤原道长所把持。藤原道长极具政治手腕,一方面将三个女儿嫁入皇室立为皇后,在朝中树立起藤原氏绝对权威,另一方面与地方武士构建起密切合作来往关系,互惠互利,结成文武兼备的政治同盟。在当时,道长与源满仲、源赖光父子来往密切,以后者武力支持作为交换,举荐赖光历任美浓守、但马守、伊予守、摄津守和大内守护;同时,道长还与赖光之弟·源赖信、平贞盛四子·平维衡、平公雅(平贞盛表兄弟)三子·平致赖,以及藤原南家巨势磨流的藤原保昌关系密切,后四人被称为“道长四天王”,以道长为朝中后盾而不断发展各自家族势力。而就在这一时期,另一场叛乱的爆发让地方武士团势力进一步提升,并让日本国内武士集团势力版图发生了第一次巨变。



这场叛乱就是由桓武平氏的平忠常挑起的平忠常之乱。桓武平氏自889年高望王出任上总介后,一直在关东地区潜心经营,到11世纪初已小有成就;当时反叛的平忠常,正是高望王侧室所生平良文的孙子。平忠常身兼上总介和武藏国押领使之职,以上总、下总两国为根据地,公然扣押来往官差的物资,日益猖獗,于长元元年(1028)斩杀安房国守、掀起反旗,势力很快扩大到武藏国等地。朝廷先是派官军围剿,无果,不得不派遣“道长四天王”中的源赖信前去镇压。源赖信素以勇猛闻名,平忠常慑于其武名,不战而降,被赖信俘虏带回都城问罪,在途中病死于美浓国,乱事宣告终结。

平忠常不自量力的反叛直接一脚踹翻桓武平氏经营百年的基本盘,让桓武平氏在关东地区的势力范围全线丧失。之后,清和源氏填补了桓武平氏的势力真空,将东日本作为自己的大本营;而平定平忠常之乱的源赖信,其声望也水涨船高,以其为祖的河内源氏甚至在名望上超过了兄长赖光开创的清和源氏嫡流·摄津源氏(后世也有人才辈出的赖信流河内源氏才是嫡流的说法)。平忠常之乱二十多年后,河内源氏的威望进一步提升,几乎达到顶峰;促成这一结果的,是发生于日本东北地区的“前九年之役”(前九年の役)与“后三年之役”(後三年の役),即俗称“奥州十二年合战”(奥州十二年合戦)的大战事。
前九年之役爆发于永承六年(1051),起初是日本东北奥羽地区(陆奥、出羽两国)豪族安倍氏与陆奥守藤原登任之间的小规模战事,但不愿再向大和朝廷缴纳贡税的半独立势力安倍氏将战事规模扩大,在玉造郡鬼切部击败了陆奥国司的讨伐军(鬼切部之战/ 鬼切部の戦い)。此事传入朝廷后,朝中将败将藤原登任撤职召回,转而派遣源赖信嫡子源赖义继任陆奥守以平定态势。赖义乃出身河内源氏的将门之后,素以武勇闻名,安倍氏当主安倍赖良忌惮与之正面交锋,对其好生招待,还因为二人名字同音而自改名为“赖时”。原本双方相安无事,但赖义四年任期将满时,突然在阿久利川畔遭到不明袭击;遇袭的赖义手下藤原光贞声称此为安倍氏的报复,导致怒火上头的源赖义拒绝安倍赖时的辩解,双方再次开战。在交战中,双方互有胜负,但赖义一度被打得只能带着家人随从7人逃亡(黄海之战/ 黄海の戦い),不得不采取分化政策,招纳奥羽地区另一豪族——清原氏,最后在清原氏协助下于康平四年(1062)彻底击溃安倍氏,结束前九年之役;

安倍氏被击溃后,源赖义上奏此事,却被怀疑有谋反之心而被改任正四位下伊予守;出兵驰援的清原武则则因战功被授从五位下镇守府将军之职,管理奥州六郡,从而使清原氏一跃成为奥羽霸主。但因安倍氏遗孤(藤原清衡)被纳入清原氏,造成清原氏后来出现继承权纷争,进一步发展为兄弟阋墙(清原氏嫡子清原真衡与养兄弟藤原清衡、异母弟清原家衡)。之后,有“八幡太郎”之称的源赖义长子源义家涉入此事,在清原真衡病逝后二分奥羽,分别由藤原清衡、清原家衡管理;但二人均不服此结果,再次开战。开战后不久,藤原清衡全家被清原家衡所屠戮,走投无路的藤原清衡向源义家求助,二人合力向清原家衡开战,却一度不敌,最后还是得源义家三弟、有“新罗三郎”之称的源义光援助,才于宽至元年(1087)彻底镇压清原氏,宣告后三年之役结束。



在后三年之役中,源义家为首的河内源氏与关东武士同生共死,展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尤其是朝廷将后三年之役定性为家族内斗而不予奖赏、甚至罢免源义家陆奥守官职后,义家几乎散尽家财犒赏追随者,更是让其获得“天下第一武勇之士”的盛誉和大批武士拥趸。越来越多关东领主、土豪、武士向源氏寄进土地、向源氏宣誓效忠,以换取后者的保护。这一现象动摇了朝中公家的统治权威,引起后者恐惧;在朝中公卿打压下,源氏武士集团的实力虽然得到了承认,但始终在朝中处于弱势地位。同时,公家群体中分化出的新实力派系——院政派,为源氏、藤原氏摄关乃至整个统治阶级,都带来了新的难题。
·“日本一乃大天狗”:摄关、院政与保元·平治之乱
尽管清和源氏在河内源氏的源义家时期达到鼎盛,但义家死后,对河内源氏栋梁之位的争夺让河内源氏陷入分裂,义家之子源义忠、义家二弟源义纲、义纲之子源义明、义家三弟源义光等人均牵涉其中(“源义忠暗杀事件”、“源义纲冤罪事件”),最后导致作为源氏栋梁的河内源氏走向衰落;与此同时,当年平忠常之乱导致东国平氏衰落后,平贞盛之子、“道长四天王”之一的平维衡带领族人前往近畿一带的伊势国,在伊势建立起新的根据地,逐渐形成被称作“伊势平氏”的平氏分支,并在河内源氏衰落后与朝中院政派合作,得以跻身政界中心。
在介绍源平二氏后来的矛盾之前,有必要先对大和朝廷的政治模式进行一个简单的概括。在飞鸟时代至平安时代早期,大和朝廷的实权掌握在天皇本人手中。天皇对日本全国的统治建立在律令制和庄园制封建等级制度基础上,因此也被称为“律令政治”;但到9世纪中后期,律令政治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大幅衰弱,皇室之外的贵族势力开始复兴并把持朝政,其中首屈一指的便是发迹于天智天皇时期、在“大化改新”中出力良多的藤原氏。藤原氏分为南家、北家、式家、京家四支流,其中以北家最为强盛,在9世纪中期得到“摄政”称号(藤原良房,866年),以人臣身份公然干涉政务;之后,藤原氏又开创了所谓“关白政体”,构建起以外戚身份在天皇年幼时充任摄政、天皇成年后转任关白的模式,是为“摄关政治”。通过一系列权力强化和土地兼并,藤原氏摄关政治在10世纪下半期牢固确立,政令悉出摄关家,朝廷沦为仅司礼仪的场所;这一局面持续170余年之久,一直到第71代后三条天皇时期(1034-1073,1068-1073在位)才发生变化。

穷奢至极的藤原氏摄关政治越发激起人民的抵抗,同时也让统治阶级内部的对立愈发明显。后三条天皇力图反抗藤原氏的干政,首次不以藤原氏为外戚,联合反藤原氏的势力一同对摄关家下手,于延久元年(1069)颁布整顿摄关家庄园为主要意图的《延久庄园整顿令》,并进行数项打压摄关家特权的改革。后三条的继任者白河天皇在其基础上更进一步,为彻底摆脱藤原氏掣肘而扶植武士集团,并在永保三年(1086)让位给堀河天皇;但是,白河天皇并未就此吃瓜看戏,而是以上皇(太上皇)、法皇(出家的上皇)身份把持朝政,就此开“院政”先河。


院政系统以上皇或法皇为核心,独立于朝廷原有的用官体系,完全脱离繁琐的旧有仪轨,用人全部由上皇制订;上皇发布的政令称“院宣”,具有比天皇敕令更高的效力。白河法皇设立“院厅”作为院政系统最高机关,重用再兴于伊势国的伊势平氏,将擢升的平氏武士集团成员安排到院御所朝向北面的方向以拱卫宫阙,称“北面武士”。这一做法在此后一百余年间成为定制,让伊势平氏成为权力中心的成员,到平忠盛(1096-1153)时已成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同时,借由源义家次子源义亲叛乱、河内源氏栋梁源义家去世,白河法皇蓄意挑起源平两大武士集团对立,抬高平氏、削弱源氏,日本国内武家势力即将迎来新的洗牌。
院政虽然对腐朽的摄关政治带来了打击,但二者本质都是建立在封建等级制度上的保守庄园领主制,很快又步上藤原氏摄关政治的后尘。皇室与藤原摄关家、上皇与天皇、源氏与备受宠幸的伊势平氏、公卿与武士,统治阶级内部的复杂分化对立错综复杂,最终发展为源平二氏及其背后势力的混战,即保元元年(1156)的“保元之乱”和平治元年(1159)的“平治之乱”。前者是皇室与武家争权夺利的综合产物,交战双方是拥立崇德上皇的源为义、源为朝(源为义之子,即镇西八郎),以及拥立后白河天皇、关白藤原忠通的源义朝(源为义之子)、平清盛(平忠盛之子),最后以后白河一派获胜告终;而后白河天皇意欲延续院政,又不甘心看到武家势力扩大,便翻弄权术挑起源义朝(河内源氏)与平清盛(伊势平氏)的矛盾,二人睚眦愈深,最后在平治元年(1159)交恶开战,是为“平治之乱”。战争以源义朝败亡告终,源氏一门遭受沉重打击,平氏掌权的最后阻碍荡然无存。

事实上,平治之乱绝不是后白河天皇最后一次作妖。源平二氏后来几乎所有的攻伐,乃至源氏内部的各种血亲相残、兄弟阋墙,都有后白河院的挑拨。这个后来被源赖朝暗骂为“日本第一的大天狗”(日本一乃大天狗)的天皇,一手策划了自保元之乱以来近30年的所有动乱,源氏衰微便扶持平氏、平氏暴虐便借源氏除之,后文还会多次提到这位翻云覆雨的天皇的名字。
·血海仇深:平氏政权与以仁王起兵
前文提到,桓武平氏自平维衡率一族移居伊势国后,潜心经营、休养生息,到白河天皇时期已成为政坛新贵;相反,河内源氏则在失去第三代栋梁源义家后不断衰退,为获取政治红利,河内源氏第四代栋梁源义忠甚至采取与伊势平氏联姻的手段,迎娶伊势平氏平正盛之女,并担任平正盛嫡子的乌帽子亲(代行元服之礼的长辈),将自己的偏讳“忠”赐给这个男子,取名为平忠盛。平忠盛时期,伊势平氏已蓄势待发;其子平清盛更是搭上后白河天皇这艘快船,一跃成为位高权重的大贵族。
仁安二年(1167),平清盛打破惯例,以一介武夫之躯,未经担任左、右大臣便直接登上从一位太政大臣之位,一时位极人臣;由于清盛的官邸建于京都六波罗,故平氏政权也有“六波罗政权”的别称。自西国再兴的伊势平氏鲸吞豪夺,从公家贵族、寺院神社处夺取土地庄园,将西国500多处庄园和全国半数知行国领地纳入囊中,并将平氏一族成员、郎党及家臣派往各令制国担任国司,建立起由伊势平氏全权支配政务的体系;此外,平清盛还注重航海贸易,通过与南宋的勘合贸易获取暴利,为伊势平氏积攒下巨额财富,为此潜心濑户内地区,将濑户内海作为伊势平氏的大本营。伊势平氏如日中天,成为能与皇室、摄关家掰腕子的强大存在,甚至还有“非平家者皆非人”(平家にあらずんば人にあらず,出自清盛妻弟平时忠;《平家物语》记为“此一門にあらざらむ人は、皆人非人なるべし”)一说,足见平家之嚣张跋扈。

尽管平清盛只出任三个月太政大臣、之后因重病而被迫出家,但平家乃至天下的权柄仍牢牢掌握于其手中。出家后人称“相国入道”(“入道”为男性出家后的通称)的清盛似乎永远不会餍足,他通过联姻与各大贵族构建起姻亲关系,同时将次女平德子嫁给高仓天皇,意欲仿藤原摄关家旧事干涉朝政,这引起了后白河院的不满;与此同时,在经济、政治层面遭受损失的公卿、寺社也蓄谋把清盛拱下台。治承元年(1177),后白河院、摄关家、比叡山延历寺、奈良兴福寺等势力一同发难,密谋推翻伊势平氏的统治,不料因摄津源氏的源行纲(多田行纲)告密而失败,是为“鹿谷阴谋事件”(鹿ケ谷の陰謀)。清盛借此事件进一步铲除反对势力,但并未对后白河院兴师动众;岂料治承三年(1179),后白河院不经商量就没收清盛去世的孩子——平盛子与平重盛的领地庄园。忍无可忍的清盛怒不可遏,直接将大军开到京都,就差当面质问法皇何故谋反;他先借武力将院所近臣39人悉数罢免,随后将天皇御前所有人全部换为平氏出身。感到畏惧的法皇只好忍气吞声、低声下气地请求宽恕,后被清盛下令幽禁于皇宫鸟羽殿(“治承三年政变”)。就此,后白河法皇的院政统治被彻底斩断,政务悉数被平清盛及平家所掌握。次年,清盛更进一步,逼迫高仓天皇退位,将自己女儿平德子所生的孩子扶上帝位,是为安德天皇;清盛则公然效仿摄关家,以外公身份掌握实权,将平氏一族地位提到巅峰。
平氏日渐暴虐跋扈,天下众人意欲除之而后快。治承四年(1180),就在清盛拥立外孙安德天皇后不久,人称“源三位”的摄津源氏当主源赖政拥立后白河法皇三子以仁王(高仓宫),号召全国源氏成员起兵,揭开了反抗平氏的帷幕。赖政乃是名震天下的“朝家守护”源赖光的四世孙,曾留下以名弓“雷上动”射落祸乱宫闱的大妖“鵺”的美谈,亦是平氏当政时在朝中地位最高的源氏成员;可惜平清盛反应迅速,派其四子平知盛出兵讨伐。赖政与以仁王兵力不足,加上赖政年事已高,最后竟落得败逃的下场。赖政为掩护以仁王而负伤,遂退往京都平等院凤凰堂,留下辞世句“此生如埋木,未尝见花开;今生长已矣,绵绵有余哀”(埋木の花咲く事もなかりしに身のなる果はあはれなりける)后切腹自戕,以仁王也随后被乱箭射杀;

之后,清盛五男平重衡也出兵镇压援助源赖政等人的天台宗总本山园城寺,清盛更是下令将国都前往平家势力范围内的福原附近(今神户一带),以削弱背后搞事的后白河法皇与反抗势力的联系,抵抗平氏的声势就此被压了下去;但源赖政发布的号令已如野火燎原般扩散开来,很快,平家就将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破盔者恶七兵卫:不是平氏的平家豪杰
尽管平家正面临巨大危险,但平家毕竟以武勇光耀门楣,一族勇武者自不在少数,并非源氏三两下就能打倒的;在这之前,有必要介绍一下平氏一门的实力。
正如前文所属,武士团是建立在亲缘宗族与主从契约这两种关系纽带之上形成的。一族之主于宗族成员或非宗族出身的追随者中挑选有能者缔结主从关系,赐予后者土地并加以保护,后者则为主君尽武力义务。这些为主君尽忠之人被称为“从者”,又分为宗族子弟与非宗族臣属两类;前者称“家子”,后者称“郎党”或“郎从”。伊势平氏乃武家名门,亦是西国闻名的武士集团,其一门从者众多,除清盛数名骁勇善战、文武双全的儿子、亲属外,还有许多并非平氏宗族出身的勇武之士。

平氏一门武者众,首屈一指的猛将莫过于后来在坛之浦海战中担任平家主帅的清盛四子·新中纳言平知盛,当年平息鹿谷阴谋事件的平氏大将正是此人;清盛五子·三位中将平重衡,仪表堂堂,文武兼备,有“牡丹”之雅称;六子萨摩守平忠度,一身怪力又有文才,乃仪表堂堂风雅贵公子;清盛之侄(清盛弟平教盛之子)·能登守平教经亦是勇武卓绝之辈,射术高超,手持三尺大太刀“君万岁友成”,在坛之浦如鬼神奋战;此外,还有但马守平经正、无官大夫平敦盛兄弟,二人皆为修理大夫平经盛之子,兄长经正擅弹琵琶,持有名琵琶“青山”,幼弟敦盛尤擅吹笛,持有以仁王遗物“小枝”。在这之外,平氏郎党中,最具传奇色彩的,则当数人称“上总恶七兵卫”的平景清。





平景清并非平家豪杰武者中最能打的一个,但他确实是最为特别的存在之一——包括牛若丸以复仇者现身后用景清之名向源氏复仇,也属于一种投机取巧的行为:在游戏中,平景清因对源赖朝的暗杀行为而被冠上“对源氏特攻”的名头,但义经如果真要复仇的话,以出身平氏血脉的数位平家成员为幌子更说得过去;偏偏找平景清,本身就是钻了景清身份特殊的空子。
——这个漏洞就是,平景清虽然被称为“平”,但他确实不是伊势平氏、甚至桓武平氏出身,和平家血脉完全八竿子打不着关系。他本名为藤原景清,为伊势藤原氏出身,是“俵藤太”藤原秀乡的后裔;其所属的伊势藤原氏后来以国名为苗字,称“伊藤”,因此景清也有“伊藤景清”的通称。他会被冠上“平”这个氏,仅仅是因为其在源平合战中作为平氏郎党活跃,因此后人为凸显源平合战的冲突性,将藤原景清划到平氏一门核心成员圈中;

这正是型月将平景清与源义经套在一起的原因之一:身为源氏敌对势力、又具有一定知名度、与义经对过线、还没有正统平氏血脉,只要再加上一些“意志集合体”之类设定,牛若丸自然能心安理得套个假ID上号燃烧中二之魂。要是找个正牌平氏宗族——不说别人,就说在坛之浦杀疯了的平教经——这哥们追义经追了整整八条船,最后眼见干不死义经,干脆卸甲弃刀、披头散发,跳海前还要拉两个垫背,按理说恨不得生啖活剐源氏一门;可你要是让牛若上他的号试试?只怕能登守会把英灵座饭桌都掀喽。找平知盛?你信不信他会当场带着一群螃蟹一船锚砸过来?找平敦盛?人家和义经没接触过,再加上死时才17岁,你一牛若丸成长发育以后还去抢人家小孩名头,夺笋呐……


刨去上面提到的身份认知问题,就算该角色没有实装,玩家也可以非常轻松地看出此人并非平景清意识所主导——很简单,因为无论是在2.5.5主线剧情、还是平景清的羁绊资料中,都完全没提到真正的平景清的事迹。平景清是一个传说色彩大于现实色彩的人物,在《平家物语》中以“上总恶七兵卫”之名相称——这个“恶”,既指站在源氏立场对其所属阵营的定性,同时更多指其作战如猛鬼般凶恶;在《平家物语》的记载中,景清有一个极为知名的典故——“破盔”(錣引き),是恶七兵卫最为津津乐道的壮举,而FGO中这个“平景清”以《平家物语》为基本背景来源,却丝毫没提到这一故事,本身就证明这个英灵有蹊跷、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本尊。
“破盔”典故出自《平家物语》卷十一“弓落水”(弓流)之章。当时,源九郎判官义经率军与平家海战,双方船只接舷交战。源氏军中五名武士冲来,景清先一箭射杀冲在最前的武藏国住人三穗屋十郎(原文中并未明确表示此人家系和实名,不同译本名称存在差异,部分日语文献记为“美尾屋十郎”)的坐骑,之后将佩刀夹在腋下,冲上去意欲生擒三穗屋十郎;景清徒手抓了三次,皆扑空,第四次伸手抓住三穗屋十郎的头盔护颈板(錣 /しころ),却因用力过猛直接将护颈板生生扯下。三穗屋十郎死里逃生,赶忙逃回本军船上,景清也不追赶,仅仅报出自己“上总恶七兵卫”的名号就回到阵中,使平家军队士气大振——再看看上平景清号的牛若丸那细胳膊细腿和筋力D的面板,可拉倒吧……


“逸豫可以亡身”,尽管平家有如此阵容,但久居高位已让不少一族成员不甚熟谙武艺,整体来说无法与励精图治的源氏强兵相抗衡;而源氏本身血脉兴亡,也占据了人数上的优势。因此,即使伊势平氏有翻云覆雨之力,一经交战也难免现出狼狈之态;而随着一族之长、政治强人平清盛的急逝,平氏一族很快就将陷入更加不利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