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档案:德军对SU-152自行火炮的描述

简介: 1943年,随着SU-152自行火炮首次亮相,这种敌方新型武器引起了德军的注意。1943年8月27日,德军对一辆在战场上被击毁的SU-152进行初步研究后给出了本文展示的这份报告(下有本人中文翻译)。在德军的评估中,这种武器虽然有较强的火力,但装甲薄弱、射界狭窄,因此在苏军中的战术定位应该既不是纯粹的自行榴弹炮,也不是突击炮,而是一种用于攻坚的直射型自行武器。(我暂时在标题里称其为自行火炮)
(资料来源:www.panzer-elmito.org)


原文大意:(本人翻译,若有疏漏、错误还请批评指正)
5月初在米乌斯河前线的战斗中,古比雪夫以北有2辆KV底盘搭载152mm加榴炮的武器首次出现。
在对这两辆被击毁在距卡利诺夫卡约1km处的火炮的其中一辆进行勘察后,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它采用与KV坦克一模一样的底盘
2、它安装在炮架上的火炮拥有极窄的方向射界和高低射界
3、其平均装甲厚度为55mm,只有安装在炮管处的炮盾装甲稍厚(95mm)
4、生产制造:
炮管由位于莫洛托夫的第172火炮厂生产
KV底盘由位于车里雅宾斯克的基洛夫坦克厂生产
装甲和组装由位于车里雅宾斯克的斯大林坦克厂完成
截至1943年5月1日大约生产了40辆
5、用途:狭窄的方向和高低射界排除了其用作纯粹的榴弹炮的可能性,而相对薄弱的装甲也表明它不会被当作突击炮用。很明显它是一种搭载在自行炮架上的、通过直射打击重防护目标(掩体)的火炮,其较高的炮弹初速(655m/s)和较重的炮弹重量(43.5kg)能为此提供强大的穿透力,另外还有战俘的口供能证明这一点。
6、作战:在本案例中这门火炮是在T-34提供的侧翼掩护下发起进攻并且据说对德国的“虎式”坦克取得了战果。在T-34被击毁后,其行走装置被命中导致无法移动,随后又被多发炮弹(75mm)命中导致失去战斗能力,其中一发击穿炮盾,全员阵亡。
照片中所展示出的严重损毁是德国工兵事后爆破的结果。
在第一辆火炮的阵地东北方向还有一辆完好无损的火炮,它因为陷进沼泽地里而被俄国车组弃车。在此期间德军抢修部队成功抢救了这辆车,它正在被送往库默尔斯多夫接受进一步研究的途中。
全文完,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