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王德峰中西思想-学习笔记(17)康德的三大批判

2023-09-13 21:12 作者:王小c的c  | 我要投稿

10.2.1 导论:康德的三大批判

  • 接下来看看德国哲学家康德如何来回应休谟这两个难题的挑战。

  • 第一大批判就是他那本书,叫《纯粹理性批判》;第二批判,就是他的第二部代表作品《实践理性批判》;第三部批判,是讨论这个世界上美和美的经验是如何可能的,叫《判断力批判》。第一批判和第二批判,分别回应休谟问题一、休谟问题二。

  • 什么叫纯粹理性(pure reason):在纯粹理性当中不包含任何感觉材料,没有任何感觉成分,这样的理性所达到的内容就是纯粹的。比如说人格。

  • 人格:我们每一个人从可被感知、可被知觉这件事上我们都是身体(body),我们除了是身体之外,我们还有任何感觉材料,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被把握到人格的存在。

    • 比如我说一句话:“这块手表是我王德峰的私有财产。”各位理解我这句话的前提是什么?这块手表在我的左手的手腕上戴着,所以是我的私有财产?不是。即使这个手表放桌子上,带别人手上,依然是我的财产。

    • 这句话中的“王德峰”所指的不是他的手腕,不是他的身体,这个另有所指,这个所指的王德峰大家看不见摸不到,但人人都承认他存在的“人格”。按照康德哲学,私有财产的关系就是人格占有外物的关系,而这个“人格”是理性抽象出来的。

    • 如今人格的存在,其实是无可怀疑了,已经“制定在法律条文中了”。比如有一条叫遗嘱制度“在我死后这块手表赠送给某某人”,即使我死了,那么后人还会我的人格的存在表示继续的承认并加以尊重,他们没有认为我的人格和我的身体一起烧掉了。

10.2.2 康德的回应一:纯粹理性批判

  • 接着“太阳晒热了石头”这个问题的讨论,来回答休谟的问题一,即自然科学的理性基础以及这种因果关系的必然性。

  • 首先“太阳晒热了石头”,这是一条经验(experience),首先来思考一个问题:这条经验是如何可能的?

    • “太阳照射”与“石头变热”这都是知觉状态,是感官的能力,这些知觉状态如何变成最后“晒热了”这种因果关系呢?休谟说是通过「心理联想」,我们过去恒常地发现,“太阳照射”之后是“石头变热”,于是产生了这种因果关系。

    • 而康德说不,这是思维固有的形式,不是心理学的范围,而是逻辑学的研究范围(研究的是思维自身的形式,思维自身的规律),经验的产生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是知觉状态的获得,另一个条件就是理性自己的形式

    • 理性把自己的形式放到了两个知觉状态上去,把这两个知觉状态加以粘合、连接,两个知觉状态通过理性自身的形式——比如说其中有一个形式叫“因果范畴”——理性用这个形式把先后两种知觉状态连成一条经验。——一切经验都是被构造出来的。

    • 康德现在没有回答“自然科学的知识是否以理性做基础”,康德倒是先问,让自然科学建立于其上的那一系列经验,本身恰好已经是理性所做出来的。理性用自己的形式做成了那么多经验,在这个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自然科学的知识当然以理性做基础了。

    • 当休谟追问这些经验是否必然的,必然性的根据在哪里,康德回答了,因为理性固有这个形式,理性做出来的经验就有必然性

  • 再用“水结成了冰”来表示另外一种理性形式——“实体范畴”(substance)

    • 这条经验中有个关键的一点事,把先前的水和后来的冰看成是同一个东西,虽然大家向来会这么想,但也完全可以有另外的想法:先前的水和后来的冰不是一种东西,先前被称为水的东西,压根从“有”变成了“无”,后来被称为冰的东西,是“无中生有”的来了

    • 但是我们会自然而然的把,先后两种知觉状态用了一个范畴连接起来。人的理性思维的形式本来就包含这样一条,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从有变成彻底的无,也没有什么东西无中生有地出现。我们不能这样理解变化,变化是那不变的东西的形态的改变,那个不变的东西叫“实体”,它乃是个范畴,也就是理性自己固有的形式,这个是不便的具有必然性。

  • 除上述自然经验外,社会经验的形成也是如此,包含着一些理性自身的形式在里面,比如国家的理念、法律的理念。

  • 总结:康德将这些简单的日常经验,分析出来自非感觉的成分(比如实体范畴,因果范畴),从中找出了属于理性自身的东西,如此回应了休谟难题一:正是纯粹理性,使经验成为可能

该笔记已整合入个人知识体系,详见 [4 康德的三大批判](http://wangc.site/cbrain/share?nodeid=9db80832b4c3ed14)

王德峰中西思想-学习笔记(17)康德的三大批判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