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农村留守儿童“手机瘾”

2022-03-30 22:15 作者:山地火  | 我要投稿

农村留守儿童“手机瘾”

热点事件——日前,新华社一篇题为《“锁在手机屏幕里”的童年——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手机瘾”现象调查”》的文章引发广泛关注。留守儿童是一个总能引起人们关注、牵动无数人神经的词。而农村留守儿童“手机瘾”问题,再次被推上了热搜,看待此问题决不能归结为“孩子喜欢玩游戏”。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社会系统问题,需要搞清楚其内涵和外延,才能使孩子们从“锁在手机里的童年”中解脱出来。眼下,留守儿童沉迷于手机,已成为当前部分乡村面临的共性问题,迫切需要家长、学校和全社会的关注。


 宏观政策——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健全法律法规和制度机制,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加大关爱保护力度,逐步减少儿童留守现象,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安全、健康、受教育等权益得到有效保障。要建立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一是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二是落实县、乡镇人民政府和村(居)民委员会职责,县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三是加大教育部门和学校关爱保护力度。四是发挥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关工委等群团组织关爱服务优势,积极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关爱服务。五是推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支持社会组织、爱心企业举办农村留守儿童托管服务机构。


媒体评论——“少年强,则国强”,“手机瘾”危害不容忽视。最直接的伤害当数视力下降等一些健康问题。其次,在无约束的状态下,手机内容难免涉及暴力、色情内容,还会潜移默化影响低龄儿童,有潜在的社会风险。在互联网背景下,对自制力不强的未成年人来说,长期浸淫其中还会让他们信息视野越来越窄。

要知道,“手机瘾”问题,只是留守儿童问题的一个缩影,解决此问题绝不能“快刀斩乱麻”,理应落到细微处、实处,从留守儿童的角度看待问题成因,让“爱抚”之手伸向乡村留守的每个角落。首先,留住父母是关键,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在保证新农村提供合适的就业、医疗等条件基础上,优化人口管理制度,再进一步敦促家长履行教子职责。另外,从教育角度着手,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强乡村学校文体教育。最后,互联网企业要履行好职责,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让更多儿童能够免于网瘾的伤害。

说一千,道一万,留守儿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庞大群体,某种程度上讲,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关乎社会稳定、人民福祉。

问题分析

(1)影响儿童身心发展。

一方面,儿童期为人的身心发展的黄金期,手机依赖势必对其认知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如出现头疼、焦虑、认知障碍、睡眠质量变差、幻听等问题。儿童的身体若长期处于手机辐射环境下,难免受到影响,可能不利于其健康发育。另一方面,手机依赖会导致儿童情绪适应能力减弱,孤独感增强,人际关系淡漠,亲子依恋关系弱化,从而对儿童未来发展产生影响。

(2)影响儿童社会化发展。

处于儿童期的未成年人,学习模仿能力较强,对新奇事物容易产生探究心理,在浏览手机信息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低俗信息,儿童心理控制能力较弱,对这种信息并无正确认知,以致手机成瘾,浪费了大量本应用于学习的时间。而且,儿童沉迷于手机难以实现社会化,从而出现厌学、逃学、辍学等不良行为,为学校教育带来一定困难。

(3)影响和谐家庭的构建。

亲子依恋程度和儿童个体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呈负相关,消极亲子依恋关系对青少年手机成瘾风险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如果留守儿童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手机依赖程度不断加深,那么其与父母关系疏远,同伴交往减少,人际关系淡漠,社会支持减弱,势必影响和谐家庭的构建。


原因分析

(1)儿童自制力不足。

①留守儿童处于儿童阶段,自制力不足,难以抵御游戏带来的快感,一旦开始打手机游戏,就很难停止。

②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不成熟,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理、胜负心理,而这些心理是促使他们玩手机游戏的重要因素。

③留守儿童在玩手机游戏的过程中,会得到相关需要的满足。比如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缺乏陪伴,而这些陪伴需要刚好可以在游戏中得以实现,并且通过“刷级”和“打怪”,留守儿童的个人成就感也可以得到满足。

(2)父母陪伴不足。

①父母外出务工,不能给留守儿童足够的家庭陪伴和照顾,孩子们缺乏来自父母的关爱便把对父母的依恋等感情转移到手机游戏中去。

②父母不在孩子身边,监管主要通过手机打电话,监管的效果难以得到保证,这就给留守儿童玩游戏提供了机会。

③隔代照顾、亲戚照顾往往只关注留守儿童的饮食起居,忽视情感和思想上的交流,这导致留守儿童不愿与照顾其的亲戚沟通,只得把注意力放在手机游戏上,从中获得情感交流。

(3)学校社会关注不足。

①学校关注不足。应试教育背景下,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格外关注,这就导致许多老师只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成绩不好的学生则处于低管控之下。

②社会关注不足。社会上很多人给留守儿童贴上“问题儿童”“性格孤僻儿童”等标签,让留守儿童很难正常融入社会。在这一过程中留守儿童很难进行正常的社会化,心理会产生“摆脱这种现实”的想法,进而越来越关注网络游戏中的虚拟社会,并从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解决对策

(1)强化管理,加强自制。

①普及网络知识,让留守儿童家长了解使用网络的基本知识及过度手机依赖可能对儿童造成的负面影响,建议其给儿童购买使用非智能手机,加强儿童使用手机行为管理。

②采取适当方法对青少年手机依赖成瘾进行干预,对手机成瘾的儿童,在家长监护下咨询专业人员进行适当心理干预,提高儿童的自制力。

(2)加强陪伴,体现温情。

①积极与留守儿童父母联系沟通,提醒其在外务工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孩子的爱的支持、爱的表达,不管是在日常交流中还是在实际行动中都要表达对孩子的爱与呵护,满足其精神需求。

②父母提高对手机游戏的认识,学习相关知识,与孩子协商玩手机游戏的事情,用自己对手机游戏的看法和态度去引导孩子正确、适度地玩手机游戏,鼓励其多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积极有趣的活动,帮助孩子培养新的兴趣爱好。

(3)校社联合,体现关爱。

①学校组织丰富多彩、吸引儿童兴趣的课余活动,如开展运动会,组织各种各样的竞赛(如跳舞、唱歌、绘画、演讲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交往活动,在此过程中降低手机游戏对留守儿童的吸引力。

②动员社会力量,联结社会中的优势资源,利用互联网、广播、影视作品、公众号、各种群聊等,普及儿童安全文明合理有度玩手机游戏的知识,并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儿童合理玩手机游戏,以及有效地社会化提供相应的条件和基础。



农村留守儿童“手机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