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不对孩子说“不”
作为父母、长辈,我们习惯性地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标准,来告诉孩子“不要这样”“不要那样”。当父母说“不要做”的时候,有些孩子会听从,慢慢改掉了习惯;有些孩子会暂时停止原来在做的事,但没过一会儿又开始做;还有一些孩子立即发起小脾气。
换句话说,告诉孩子“不要做”有时候管用,有时候不管用,但因为说 “不要”很容易,所以不管有没有用,大人们还是不断地在对孩子说“不要做”。
告诉孩子“不要做”的不利之处
1.建立了一个负面的环境
当大人说太多“不要”的时候,给人的感觉是孩子哪里都是毛病,完全没有优点。而孩子会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或者不允许的,孩子也会焦虑。

2.建立了一个负面的亲子关系
大人总在以长辈的身份教育孩子,而不是试着去当孩子的朋友。

3.“不要做”的定义不明确,让孩子困惑
因为告诉孩子“不要做”完全是根据每个人个人的标准而定的,而不是一个有计划并且有固定标准的指令,所以当孩子做某些事的时候,有些大人觉得不适合会叫孩子停止,而有些大人觉得无所谓,会由着孩子去做。
甚至于,“不要”可能是根据个人的心情而定的:今天心情好,可以由着孩子做一些略为出格的事,今天心情不好,看什么都不顺眼,都会叫孩子“不要做”。对于孩子来讲就变成了,“有的时候可以做,有的时候不可以做”,没有既定的标准或原则去遵行。

4.孩子无法学会被接受的行为方式
告诉孩子不要做,只是让孩子停止他正在做的事,却没有告诉孩子应该怎么样做。即使孩子能听话停下动作,下一次却仍然只能按他会的但不被大人接受的方式去做。
5.关键时刻“不要”指令失去力量
当大人太多地用“不要”这个字眼的时候,有的时候孩子停下来了,有的时候孩子没有停下来,大人也没有跟进,渐渐地,“不要”这个字眼对孩子来讲失去了应有的力量。在关键时刻,当我们真的需要孩子立即停下来的时候,我们说“不要”,孩子却停不下来了。
例如:当孩子要碰开水杯子的时候,我们会喊“不要碰”,但孩子可能根本不听,碰了杯子才知道烫。

如果我们能从行为刚刚开始发生的时候就给予正确的指引,那么这些行为就会慢慢地被取代掉。改变我们日常发指令的习惯,很多小的行为可以直接改善。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健康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