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悲伤,也是时代的悲伤……
相信大家都在中学是学习过梁实秋先生的作品——《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文章朴实精炼,成功突出了梁启超先生学识之丰富、才华之横溢、感情之激烈,更有先生的丝丝悲伤……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
先生在悲伤什么呢?
古人云文史不分家,以我们当下的话来分析,也可说一个时代的作品受一个时代的深深影响。
在梁启超56年不长的一生中,恰巧经历了中国的数次巨大变革,梁生于1873年(满清同治12年)此时洋务运动正步步开展,中国的工业化苗头也在缓缓生长;两次鸦片战争与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也告一段落(多赘述一番:晚清时期除太平天国以外,还有众多农民起义运动,只可惜时代局限未能推翻清王朝);慈禧在祺祥政变后大权在握,同治皇帝平庸,无力也无意打破慈禧的统治;中国在此时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有史言所谓“同光中兴”(然而所谓中兴,又哪里让困苦的人民解放,羸弱的国家摆脱压迫呢?)
出身士绅家族的梁启超,自幼学习文史知识,并在祖父梁维清(这个名字颇有意味)的朗诵中深受爱国情感影响。后梁像千年历代士人一样科举入仕,步步发展,又一步步接触了维新思想。认识老师康有为后,又成为他的得力干将与高足子弟,康有为著名的《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也是在在梁启超的协助下完成的,随着梁启超知识见识的不断增长,他的维新思想也日益坚定。然而康梁之热情未能扭转民族之大疾,几年后,危机与机遇袭来。
光绪21年春,康梁二人赴京会试,此时正是清朝在甲午战争中落败,在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之时,丧权辱国,群情激奋!四月初八二人发动公车上书,要求变法与抗敌,此事成为了日后维新运动的序幕;日后二人讲学创报,积极宣扬新思想,又被当时心怀大志光绪帝看中,维新众人积极改革,好似希望一瞬间改变国家的衰弱一样。此时梁启超与光绪,不仅是君王与爱臣之亲密,更是复兴国家之同行,这与以往的臣子愚忠有异(但康梁等维新人士仍然颇受一些封建思想所束缚)。
可惜好景不长 ,轰轰烈烈的变法维新,103天便失败,梁启超逃亡日本,光绪帝惨遭囚禁(光绪牢笼生活悲惨,连食物也有寒凉乃至发霉的时候)此后,二人便至死未再相见……
海外的梁启超虽宣扬变法改革不变,思想却未能进步,梁不可避免而来的愚忠落后的一面展现了,他宣传立宪,维护君王甚至鼓吹开明专制,笔者以为,无论梁境况如何,此举动都应批判驳斥。光绪逝世没几年,在武昌起义的炮火里,腐朽是清王朝迎来了终结,梁启超不久回国参政。
这一时期的梁启超曾支持袁世凯,发文为袁辩护,但梁面对袁氏称帝野心时却未身入浊池,毅然反对这一开历史倒车的行为。袁氏倒台后,梁启超卷入北洋军阀纷争,宦海熙熙攘攘,军阀内斗不停,只不见国家富强起来,不见外敌走开出去……
护法战争后段祺瑞政府辞职,梁启超随之结束zz生涯 ,专心文艺,热心教育,想以此为苦难的国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我想,当年老的梁启超先生离舍进入学堂,路旁或许有昂扬向上的学子,劳累艰苦的车夫,还有种种在压迫下生活困难的人民们……他也许又想起了儿时祖父的教会,光绪的希冀相与,和倒在血泊下的戊戌六君子了吧,民族危机的时代,落后挨打的时代,梁启超以自己努力奋斗许久终是未能改变局面,友人离去,列强依然,又怎么不会悲伤呢?
但是我们庆幸!我们自豪,今天的我们再不会像往日悲伤了,且看今日之中国,富强繁荣!红旗飞舞之下,自信昂扬!
曾经的屈辱时代过去,今日的辉煌时代来到,让我们接过红旗,让祖国越发富强、繁荣、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