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劲运用之法
大凡运劲之法,在乎气。而气之虚实,全凭小腹下运之,盖周身运量气为之先。若气不在小腹,而在上胸,此上实下虚,而下步必不能坚固紧密,其何取胜于人耶?夫气者力也,拳家之根本,借手气之足,则力亦足,不可乱出;苟或乱出,则如大力之人,多有一遇对敌,力转不能以自伸,所谓气阻力闭,而无循环相生之妙也。然则劲当何用力之必从腰转出,方能得法。如右脚出时,其脚要熟点而出,身法一低,两肩一垂,两手掩胸,左夹提起,右夹放松,腰望前一低,而周身之气,望下腹一沉,则上虚下实,而下步自能坚固紧密矣。至于前后左右,俱是如此。此出步提紧之运用也。
提劲运用的方法是:大体上运劲的方法,在于气。而气的虚实,全靠小腹下方(即下丹田)来催运。全身的运动都是气先动。如果气不存在小腹这个部位,而在上面的胸部,这就是上面实下面虚,那么下面的步法必然不能稳定和紧凑,那又如何能战胜别人呢?气产生力,它是练拳的人的根本,手上只要气足,力就足,但不可以乱出,如果乱出,那就例如力气大的人,经常有一旦跟别人对敌,力量反而不能发挥出来,这就是所谓的气息阻碍了,力量就无法施展,缺少了气与力互相转换、互相催生、相辅相成的妙处。那么劲具体应当怎么用呢?力必须从腰转而发出,才是正确的。比如右脚向前迈出时,脚要熟点而出(这里不通,应当是有错别字),身子一低,两肩向下一垂,两只手掩护胸部,左夹提起来,右夹放松(夹是什么?不清楚。也许是指肘?或许是错别字),腰向前一低,把周身的气,向小腹部一沉,就做到了上虚下实,而腿上的步法自然就能稳定而紧凑了。至于向前向后向左向右,都是这么做。这就是出步提劲的运用方法。
以上是简单的翻译。这里我想解释一下,要做到上虚下实,并非象人们想象中那样是步法撑住,坚固得推都推不动,那样是死步,转换不活,被人一打就倒。上虚下实,你只要注意松胯,有意识地身体重心下降,就是古人所说的气往下沉了,这样就能稳定而又灵活。至于文章中说力气大的人到临场发挥反而用不上劲,主要是不会放松,不掌握发力的方法。正确的方法是全身放松,待打到对方身上的一刹那才突然发力,然后又迅速放松,就是所谓的爆炸劲或者弹抖劲。如果一开始就绷紧肌肉,那力量全消耗在自己身上了,反而发不出力来。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气息不畅。
参考
逝去的武林中讲到,“丹田不是气沉丹田,要较丹田,肛门一提气才能沉下来,否则气沉丹田是句空话,上提下沉这就较上了。学不会较丹田练拳不出功夫,等于白练”。
形意拳歌诀有“消息全凭后脚蹬”,形意拳先要提肛,肛门一提,腰上就来劲,腿上跟着来劲,后脚蹬的是腰上的消息,不是用脚跟蹾地。薛颠还说提肛是练身法的关键,不是努着劲提,那样太憋屈,而是肛门有了松紧,臀部肌肉就活了,两腿方能速巧灵妙。
拳的根本是“舌顶上鄂,提肛,气降丹田”,没有这个,练拳等于瞎跑趟,较上丹田有立竿见影之效,动手能增两百斤力气,不较丹田,比武要寻思怎么动劲,而较上丹田,不知不觉就动上了劲。
练拳有练悚了的,一练拳就害怕,这是不较丹田的缘故,练得自己中气不足,凭空消耗。较丹田还能治病,我五十几岁得重病,两个月低烧,浑身疼,就较丹田来止痛,跟抽鸦片一样上瘾,哪里痛就自然地调节上哪。
但手电筒不能总开着,丹田也不能总较着,该关就关。练拳是灵活的事,自己照顾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