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望的根源——消失的她观后感(无剧透)
今天陪老婆看完《消失的她》后,老婆拉着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最终结局揭开的时候,她(指片名中的“她”)该是多么绝望,你能共情这种绝望吗?
我说,但凡不是这个结局,整部片子的逻辑就没办法闭环。作为一部悬疑电影,如果不给她作这样的单纯人设,整个故事就无法成立;而正是她的这种单纯人设,也导致她的结局只能是这样。同样也正是这种人设,更是让观众能够切身体会到她揭下氧气面罩时的绝望。我想这也是这部片子能得这么高分的其中一个原因吧,着实让观众意难平。
尽管这部影片伏笔给得很充分,也在影片中用很多细节填补了很多逻辑漏洞,但作为戏剧冲突根源的她的逻辑漏洞实际上是不可能弥补的。尽管剧中给了她父母双亡的背景,使得故事的进行成为可能,但实际上一个有这样家庭背景的孩子,其一,是很难单纯到的剧中这样的;其二,其思想和眼界是很难被一个来自底层的男人追到手的。
这个问题不是本剧的故事主线而是背景设定,就剧情内容而言是必要的,但引发我思考的正是这点。
我之所以用“很难”这个词,是因为人嘛,总归是愿意相信爱情的,且她肯定是相信的。由此也产生了本剧中最大最深最核心的冲突根源——跨越巨大阶级的婚姻。尽管我们国家已经不怎么使用“阶级”这个词了,但我相信观众是不会反对我用这个词的,因为他们的家庭背景差距已经不能用“阶层”来形容了。
但观众不会觉得她傻白甜,只会骂他渣男、没人性,因为她所相信的东西,正是朴素的人民群众所相信和追求的东西。是爱情,是那些年夕阳下的青春,更是我们通过个人奋斗追求进步,追求阶级跨越的理想和信念。
所以当她怀揣着所相信的东西和他进入星空时,当她亲眼看着他离开的背影时,她从腰间拿出来准备告诉他,却无法告诉他时,那种迷茫与怀疑,失落与无助,痛苦和绝望突然爆发出来,很难不让观众感到窒息。
我老婆说她不喜欢这个结局,我说那你可以自己给故事改一个结局嘛。
但真的有别的结局吗?
他的阶级跨越是通过与她的婚姻达成的,剧中有一条暗线是观众很容易忽视的——如果没有他暴露出来的那段经历,他可能连追求她的基础条件都没有,更不可能把自己包装成可以配得上她的样子。
这种鱼跃龙门的爽文剧情是不可能让我们共情的,尽管我们在追求,但现实是我们都是平凡的大多数。而他成功了,带着极强的目的性,有计划、有预谋地一步步走向结局,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加之他那段经历带来的推力,以及实现阶级跨越的源动力,我相信当星空落幕时,即使他看到了她的信仰,也是不可能回头的。请不要强行降智说也许他会回头相信她会再给他一次机会,人一旦走到了这一步,是没有回头路可走的,因为性质已经完全不一样了。(珍爱生命,远离XX)
所以真正令我们共情的,是她的理想与追求——也是朴素的人民群众的理想与追求——我们所向往的美好。但很遗憾,她的信仰建立在对他的信任,而他的出发点和手段出于对她的欺骗。正是他的经历让他有动力,正是他的经历让他有条件,正是他的经历让他迈向深渊。
这是什么?因以盛,必以衰。
可悲,可气,可叹,可惜。
悲的是故事揭示了这样一个结局,仿佛在警醒我们童话里都是骗人的,令人绝望;
气的是故事竟然是这样一个结局,仿佛在警醒我们不要相信(跨越阶级的)爱情,令人绝望;
叹的是故事走向了这样一个结局,仿佛在警醒我们信仰的终点不一定还有希望,令人绝望;
惜的是故事只能有这样一个结局,仿佛在警醒我们在这个物质的社会甚至已经不再有信仰,令人绝望。
这便是本剧中绝望的根源——一段跨越巨大阶级的婚姻。引申而出的,是我们对上升渠道、达成阶级跨越、实现理想与信仰的追求。但是一个越是成熟稳定的社会,这种进步就越难实现。所以很多爽文(其实本剧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部爽文剧情)都会用这种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飞跃式的差异来创造冲突,推进剧情。毕竟又有谁人不想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当上CEO、走上人生巅峰。
细细品来,我也只是其中之一,我们都是其中之一,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