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凭他那德性,也想管我?做人欠缺这2个字,是毫无价值的

2023-01-11 02:09 作者:天羅地網  | 我要投稿


图片

一个人有没有道德是一回事,能不能持久又是另外一回事,而且后者才是关键。

「曾仕强每日箴言」


|全文共3000字,深度阅读需8分钟,受益终生|


千古完人曾国藩曾说,吾人只有敬德、修业两事靠得住。

为什么只有德业靠得住?


他说:“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余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定,丝毫不能作主。”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曾国藩一生最大的优点就是非常讲求以道德化人,这也是他修炼自己的最重要、最核心的一个方面。


那么,曾国藩缘何那么重视道德?又是如何知行合一践行并改变自己的命运,成就一生功业的?


这里面处处体现中国人的传承对一个人安身立命的重大影响。


今天我们分享3条。



1祖辈的教诲传承



曾国藩一生文治武功,首先源自祖父的教诲。


曾国藩的祖父对他说过一句话,其实有时候一两句话就够了。


这句话就是:“官是做不尽的,才是好用的。做人要和气,不可有一分傲气”。


看到这里,大家就会发现,他祖父是很了解他的,所以话才会都讲在前面。


那他父亲难道没对他说过什么话吗?他父亲对他的影响是什么?


也是一句话:“你死在湖南,我不会为你哭;你死在湖南之外,我一定为你哭。”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曾国藩如果死在湖南,他就只是为家乡尽了一点力;可是如果死在外省,那他就是替国家做了很大的事情。


他必须要把这些都想清楚,然后自己选择走哪一条路。


为什么我们这里只写祖父的教诲?因为祖是祖,父是父,这是两个人,“祖就是阿祖,父就是爸爸”。你说“祖父”是两个人也对,是一个人也对。


曾国藩的祖父告诉他:“你有才能,但是你不能骄傲。”


父亲跟他说:“你不能局限在小范围内,只替家乡做事,那是不长进,你要跨出去,为国家做事。”


这两个人肯綮的教诲,对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后来,曾国藩听从父亲的教诲,不死在湖南,而要死在湖南之外,不仅仅是为家乡,而是要为国家谋福利,奋斗终生。


他担当起国家自强运动的重任,因为国家需要而不计较个人恩怨,大力网罗举荐和培养所需人才,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这些经他举荐或栽培的人才大多继承其遗志,成为真正的国之栋梁,与他一起开创了晚清历史上辉煌的中兴大业。



2圣贤经典的启示



曾国藩读《易经》读得很好,四书也读得很精,这些都为他做人做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易经》八八六十四卦,只有谦卦是“六爻皆吉,无不利”,只有好处没坏处。


“谦和、谦虚、谦让,就可以赢得别人的尊重。”这句话到现在依然行得通。


谦虚的人是不吃亏的,但是不要想用谦虚来占别人的便宜,那就不对了,那是假谦虚。


你要真正把谦虚变成你人格的一部分,这就又需要恒卦,持之以恒,加以保持。


曾国藩曾说,读易,明白孔子推崇恒卦。


孔子一生提倡道德,反复提到过恒卦,“恒,德之固也”“恒,杂而不厌”“恒以一德”。


一个人有没有道德是一回事,能不能持久又是另外一回事,而且后者才是关键。


长期坚持“恒”,才能使道德稳固。


你说你不害人,但是你能够维持几天呢?你不知道,因为说不定你明天就害人了。所以能够持久,才是真正有那种修养。


49岁的时候,曾国藩写的日记里有这么一段:“《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一言以蔽之,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读之不觉愧汗。”


从这里也可以找到证据,他一步一步深入了解恒卦以后,就下定决心要走恒卦的路子了。


我们同样也可以把 64 卦翻出来,自己选一卦,然后慢慢进入那个卦,就会得到那个卦最终会达到的效果。


“读之不觉愧汗”,他读了《易经》的一句话以后,自己觉得很惭愧,惭愧到好像要流汗了,也就是很难过的样子。


这句话就是“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正是恒卦九三爻的要求。


“吾辈既知此学,便须努力向前,将一切闲思维、闲应酬、闲语言扫除净尽,专心一意钻进里面,安身立命,务要换一个人出来,方是进步功夫。”


曾国藩就是看到这句话以后,感觉很痛心。


自己以前一天到晚说一些无聊的话,做一些没用的事情,然后还编出一套理由来,说当官一定要这样,后来才知道不这样,也一样可以做得很好,最终就改变过来了。


一个人一定要想办法了解自己的缺点在哪里,然后勇敢地把自己换出一个人来,这才是进步的功夫。


曾国藩能做到这一点也很让人佩服。


所以他由蹇卦变恒卦,果然换出一个人来,这就证明命运是可以由自己改造的。



3亲身体验并践行


为什么要加上自己的体验和践行呢?


因为历代圣贤只是讲原则性的话,实际使用的时候你必须要因时而变,看情况,看对什么人、什么事。


你要懂得应变,如果不会应变,那就叫死守法则,最后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比如曾国藩在家守母丧的时候,出了一件大事,他不幸落入太平军手中。可问题是他怎么还能活命。


有一天曾国藩在饭店里面写对联,结果被太平军发现。


太平军看到有人这么会写字,就来跟他商量,说我们太平军识字的人不多,像你书法这么好的人更少,所以拜托你替我们写个告示。


曾国藩能替太平军写告示吗?肯定不能。


随后太平军把他带到一个村庄,对他说:“这里没有人,我们替你保密,写完三份,我们就放你走。”


他一看,那个告示叫《奉天讨胡檄》,就更不敢写了。


他只要一写,马上就会有人密告到朝廷,那他就得吃不了兜着走。可是如果不写,他当时就得死。


那怎么办呢?他就开始装病。所以,再老实的人,该装的时候还是要装的。


大家看他装病的功力有多深,太平军请医生来看之后,发现真的有点发烧。可是就在这个时候,他被人认出来了,有人指着他说“他是曾国藩”。


然后太平军的高干就出来了,说:“我们很尊重读书人,你替我们写,将来得天下以后,请你当高官,你放心,我们不会亏待你的。”听他们这么一说,曾国藩就更不能写了。


可是结果怎么样?大家知道,该死的人是跑不掉的,不该死的人一定跑得掉。


结果他就在侠士康福的帮助下安然逃脱。至于是怎么逃的,讲也没有用,因为历史不可能重演。


但是,曾国藩那次能够逃出来,使他深深地体会到下面这句话:“诚是贯通天地人三才的媒介。”


一个人要顶天立地,只有靠一个“诚”字, 否则顶天不了,最多立地而已,想真正做到顶天立地,谈何容易。


“诚”这个字,大家也需要好好去悟一悟,要想做到“诚”,也并不是很容易的。


曾国藩说,“真正的君子不但忠诚,而且还会以忠诚倡导天下”。


这句话是现代很多人根本不会考虑的,尤其是后半句。


大家可以扪心自问,你算君子吗?你顶多算“独善其身”而已。君子是要“兼善天下”的。


曾国藩自己的这些深切体验,值得我们每个人仔细想一想。


我们每个人都要记住,你在那个位置,就要发挥那个作用,你不仅仅要把你的事情做好,还要把你忠诚的态度发扬出来,这才叫功德


其他的只是业绩而已,根本谈不上功德。


我们常说“做官要学曾国藩”,有人说我不做官学他干什么,其实不是这样的。


你虽然没有在官场上有一官半职,但是什么叫作“官”?做官就是“为人民服务”。


看到这你就应该恍然大悟 :现在不管士农工商,其实都是在为人民服务。


所以无论你做什么,你都是“官”。


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要注意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要比以前更有素质、更能胜任才行。


千万不要走到被人质疑:凭他那德性,也想管我?那就是毫无价值的。


《易经》说“厚德载物”,一个人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本文内容:曾教授著述汇编


凭他那德性,也想管我?做人欠缺这2个字,是毫无价值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