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 要点概述 A.VI&A.VII&A.VIII

2023-08-29 22:47 作者:邕儁  | 我要投稿

VI.Cynicism as a form of ideology

1.意识形态最初的定义出自马克思《资本论》:“他们对此一无所知,却在为此勤勉为之。”意识形态的这一概念暗示了某种基本的、构成性的“天真”。

 

2.基本的、构成性的“天真”是对自己的预设的误认,是对自己得以成立的有效条件的误认。

<如陷入传统意识形态中的人们就把意识形态误认成了对现实的“错误的意识”、虚幻的再现,而没有认识到正是自己的这种预设带来了基本的、构成性的“天真”,而这种“天真”支撑了意识形态发挥其作用。(A.II.15)>

 

2-1.这种天真就是下列两者的距离与分歧:一是所谓“社会现实”,二是我们对所谓“社会现实”所作的虚幻的再现,对所谓“社会现实”的错误意识。

 

3.意识形态批判程序的目标就是引导“天真的意识形态意识”认识到它所扭曲的社会现实,并通过这种认识消解自己。

 

4.在更复杂的意识形态批判中(如法兰克福学派),问题不仅在于抛弃意识形态的虚幻景观,还原社会现实“本来的样子”;重要的是看到:离开所谓的“意识形态神秘化”,现实就无法再生产自己。

 

4-1.面具不仅简单地隐藏了事物的真实状态;意识形态歪曲已被写入了它的本质。

<面具下所隐藏的本质不是真实,而是面具的“隐藏”运作(“意识形态神秘化”)本身。“隐藏”吸引人们探究本质、发掘“真实”。“现实”就在面具之下不停地再生产自己。所以“现实”是无能的,它的自我生产/再生产离不开“隐藏”、“歪曲”等运作。>

 

4-2.这种存在只有在被误认和被忽略的前提下才能再生产自己,一旦我们试着审视它“本来的样子”,它就会变成另一种现实。所以我们要避免使用“揭面具”、“撕面纱”等简单隐喻。

<“意识形态神秘化”这一行为并没有使事物的“真实状态”发生本质的改变,但可以压抑“真实状态”的无能、断裂和内在不一致性,它的真正效果是让人们误认有一个隐藏在“意识形态歪曲景观”之下的自在、稳固、一致的“真实状态”>

 

5.根据传统的意识形态概念,意识形态是对现实的“错误意识”,是对现实的误认。这种意识形态概念已经成为了现实的一部分,但这种意识形态概念(意识形态即“天真意识”)已经不适用于现代了。

 

6.彼得·斯洛特戴克在他的《狗智理性批判》中提出:意识形态的支配性运作模式是狗智性的,这使得传统的意识形态批判程序失效。狗智主体对意识形态面具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距离一清二楚,但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在面具上坚持着。

 

6-1.公式只能是这样的:“他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一清二楚,但他们依旧坦然为之。”

 

6-2.狗智主义不再“天真”,它成了一个悖论:某人对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一清二楚,也完全知道在意识形态普遍性之下隐藏着特殊的利益,但他还是不愿宣布与此决裂。

 

7.我们必须严格区分“狗智主义”和“犬儒主义”:

(1)犬儒主义代表大众、平民的立场,用反讽和讥讽的方式拒斥官方文化;

(2)狗智主义则是官方文化对这种犬儒式颠覆的回应:它看到也考虑到隐藏在意识形态普遍性之下的特定利益以及意识形态面具和现实之间的距离,但它依然寻找理由来保留面具。

 

8.狗智主义的立场不直接是不道德的立场,而更像是“为不道德服务的道德”的立场。

 

8-1.狗智智慧把正直、诚实视为最高形式的欺诈,把品行端正视为最高形式的放荡不羁,把真理视为最有效的谎言形式。

8-2.狗智主义是对官方意识形态的倒错的“否定之否定”。

 

9.面对狗智理性,传统的意识形态批判已经无能为力。我们无法再使意识形态接受“征兆性阅读”;无法使意识形态直面它为了组织自身、保持自身一致性而必须压抑的征兆。

<“自由”压抑的是工人在市场上自由地出卖劳动力反而会失去自由;“平等”压抑的是平等地购买、使用劳动力会创造剩余价值,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占有会带来剥削而压迫,而剥削和压迫会损害平等。>

 

10.狗智主义的盛行并不代表我们进入了所谓的“后意识形态社会”。

 

11.极权主义意识形态不再拥有传统意识形态的“假装”。它不再期望得到严肃的对待,甚至它的创造者也不再拿它当回事。它的身份只是操纵的方法,是纯粹外在的和工具性的。

 

11-1.它的统治不是由它的真值来保证的,而是由超意识形态的暴力和对利益的承诺来保证的。

 

12.我们要引入“征兆”和“幻象”的区别。以此表明我们并没有进入后意识形态社会:狗智理性和它讽刺性的超然没有触及意识形态幻象的根本层面。而在这一层面上,意识形态结构着现实。

 

 

 

VII.ideological fantasy

1.意识形态幻觉不位于“知”,而位于“行”。

 

2.人们实际上在做什么和他们认为自己在做什么,二者不像很多人设想的那样不可调和。

 

3.再次审视商品拜物教这一经典范例:货币实际上只是社会关系网络的化身、凝缩、物质化,它被用来充当普遍等价物这一事实的成立以它在社会关系网络中所处的位置为前提条件。

 

3-1.但对人来说,货币的功能(成为财富的化身)表现为:被人们称作“货币”的那种事物具有的直接的、自然的性质,仿佛货币已经自在地、仅仅凭借它的直接的物质现实就成了财富。(A.IV.5-1)

 

3-2.我们必须在事物背后,在事物之间的关系中发现社会关系,即人类主体之间的关系。

 

4.对马克思公式的这种解读遗漏了幻觉、错误和歪曲,而它们早已在社会现实中发挥作用。

 

4-1.意识形态幻觉在“人实际上在做什么”这一层面上发挥作用,而不是在“人认为或知道他们在做什么”这一层面上发挥作用。

 

5.人在使用货币时很清楚货币毫无魔力可言。在日常中,人们很清楚在物与物的关系背后隐藏着人与人的关系。

 

5-1.问题是:就人的社会行为而言,就人正在做的事情而言,仿佛货币仅仅凭借着自己的物质现实就成了财富的直接化身。

 

5-2.们在实践上而非在理论上成了拜物教徒。

<   交换过程的社会有效性只有在“参与交换过程的人不知道交换过程本身所遵循的逻辑”这一前提下才是可能的。即使我们刺穿了社会现实的真实运作,这种现实也不会自行消解。(A.II.14)

对于狗智主体而言,交换的社会有效性恰恰是在“参与交换过程的狗智主体对交换过程本身所遵循的逻辑一清二楚,可他们却若无其事地继续进行交换行为”这一前提下实现的。>

 

5-3.他们所误认的是下列事实:就他们的社会现实和社会行为(商品交换行为)而言,他们受到了“拜物教幻觉”的引导。

 

6.普遍性是从真实存在的物体的特殊内容中抽象出来的。但是一旦我们成了商品拜物教的受害者,商品的特殊内容(使用价值)仿佛就成了商品的抽象普遍性(价值)的表现形式。(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倒置了)

 

6-1.抽象的普遍性(价值)显现为真正的实体,陆续地化身为一系列具体物体。

 

<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倒置了: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特殊性是优先的,普遍性是从具体物体的特殊性中抽象而出的;但在商品拜物教中,由于商品B成为商品A的等价物不再需要它们之间的关系充当中介(A.IV.5-1),商品B直接自在地就是商品A的等价物,所以普遍性不再需要经由特殊性的中介而获得自身的同一性,它直接就是普遍的,它的普遍性优先于特殊性。而特殊性反而成为普遍性的“化身”——某个具体的物体“分有”普遍实体的一部分性质。

       这种倒置后的结果,恰恰是被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倒置的黑格尔哲学的“主体-实体”关系。>

 

6-2.价值并不自在地存在,只有个别事物才有价值可言。个别事物除了其他性质之外,还有“价值”这一性质。问题在于,就人们的实践和行为而言,仿佛具体事物(商品)只是普遍价值的化身。

 

6-3.哲学的思辨性观念论就根植于商品世界的社会现实,表现为“观念论”的正是商品世界本身。

 

7.我们找到了解读马克思经典公式:“他们对此一无所知,却在为此勤勉为之。”的新方式:幻觉并不位于“知”一边,而位于现实一边、位于人的“行”一边。

 

8.人们不知道他们的社会现实,他们的行为受到了幻觉的引导,受到了拜物教式的倒置的引导。他们所忽略的、误认的不是现实,而是幻觉。幻觉正在结构他们的现实以及他们真实的社会行为。

 

8-1.他们对事物的真实面目一清二楚,但他们在做事时,又仿佛对事物的真实面目一无所知。

 

8-2.因此,幻觉是加倍的:幻觉之为幻觉,在于人们对幻觉的忽视,而这种幻觉正在结构我们与现实之间真实、有效的联系。这种忽略、这种无意识幻觉就是意识形态幻象。

 

9.如果我们仍秉持经典的意识形态概念(意识形态处于“知”的一边),那么今天的社会的确是后意识形态性的:流行的意识形态是狗智主义,人们不再相信意识形态有任何真实性可言,人们不再严肃地对待意识形态命题。

 

9-1.不过,从根本上说,意识形态不是用来掩饰事物真实状态的幻象,而是用来结构我们的社会现实的(无意识)幻象。所以,我们的社会远非后意识形态社会。

 

10.意识形态幻象具有结构性的力量。使我们无法看到这种力量的方式有很多,狗智式疏离只是其中的一种:即使我们并不严肃地对待事物,即使我们保持反讽式疏离,我们依然在推动它们。

 

11.如果幻觉位于“知”的一边,那么狗智立场就会真的是后意识形态的没有幻觉的立场:“他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一清二楚,并坦然为之。”

 

11-1.但是,如果幻觉位于“行”这一现实中,那么这个公式可以作另类解读:“就他们的行为而言,他们知道自己正在追随幻觉,但他们依旧坦然为之。”

 

 

 

VIII.the objectivity of belief

1.封建时代,人与人的关系是通过意识形态信仰和迷信的网络来神秘化并中介的。在封建时代,人与人的关系是主仆关系,主人发挥自己神赐的魅力,奴仆在这种“神赐”的直接性下臣服于主人。

 

1-1.资本主义时代,主体被解放了,主体认为自己已经摆脱了中世纪的宗教迷信。他们是作为理性的功利主义者对待彼此的,只受自我利益的引导。

 

1-2.马克思所作的分析的要义在于:物(商品)只信仰自己所处的位置,而不信仰主体。

 

1-2-1.好像那些理应被理性的、功利的人格所克服的全部信仰、迷信和形而上学神秘化并没有被克服,而是在“物与物的社会关系”中具身化。

 

1-2-2.主体不再信仰物,但物还在信仰自己。

<     信仰带来力量,而不是被信仰对象天然地具有力量。但信仰恰恰只能在这种关系的倒置下才会发生。

       封建时代,主人“自我信仰”着,这种自我信仰使主人保持着自我同一性。而商品之间的关系则被人际关系所中介,因此不具有拜物教的形式。(A.VIII.1)

       资本主义时代,商品仿佛获得了如同封建时代“主人”一般的实体性和自我同一性。商品“自我信仰”着,这种信仰让商品保持着自我同一,它的同一性是直接的,不需要与其他商品的关系和背后的人际关系加以中介。(A.VIII.1-1)>

 

2.通常认为,信仰是内在的、知识是外在的,因为知识可以通过外部程序来证实。

 

2-1.而拉康认为,信仰才是真正外在的,它体现在人的实践的、有效的过程中。

<类似转经轮,把纸卷成一个轮子,然后令其自转,无需思考。转经轮就在替我祈祷,我是通过转经轮这个中介来祈祷的。>

 

3.就我的内在心理而言,我陷入最肮脏、最淫秽的幻想都无关紧要,因为无论我在想什么,客观上我在祈祷。

 

4.我们应该这样把握拉康的“精神分析不是心理学”这一命题:最隐秘的信仰,甚至最隐秘的情绪:同情、哭泣、悲伤、欢笑等,都可以转移、传送给他者,而不失真挚。

<   我是通过合唱队这个中介来履行“从戏剧中感受到恐惧和同情”这一义务的,这样我就可以在经历一整天的琐事后在观剧时昏昏欲睡。

我是通过“哭灵人”这个中介来履行“为痛悼死者而哭泣”这一义务的,这样我就可以把时间花在争夺死者的遗产上了。>

 

5.我们最隐秘情感的这种外在化和转移并不是所谓原始发展阶段所特有的现象。

<     在经历了一天的愚蠢劳作后,我们疲倦不堪。即使我们一整夜都无所事事,只是昏昏沉沉地盯着电视,事后我们也可以说:客观上,通过“罐头笑声”这个中介,我们享受了一段真正美妙的时光。

       因为在电视机中具身化的大他者解除了我们笑的义务。是它在笑,而不是我们在笑。>

 

6.我们必须要重视信仰的这种客观地位,否则就会变成那个著名笑话中的傻瓜:

(1)傻瓜总觉得自己是一粒玉米;

(2)治疗成功的标志是他不再觉得自己是一粒玉米;

(3)有一天,他终于不再觉得自己是一粒玉米,出院了;

(4)他不久就回来了,因为他担心老母鸡会吃了自己;

(5)医生问:你不是已经知道自己不是一粒玉米了吗?

(6)傻瓜回答:我已经知道自己不是一粒玉米了,但老母鸡知道我不再是一粒玉米了吗?

<在傻瓜的世界中,他自己就是一粒玉米,这与他自己觉得自己是不是玉米无关。在他看来“我是玉米”这是外部的客观真理,是不以内在的主观认知而转移的。>


《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 要点概述 A.VI&A.VII&A.VIII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