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 早发现、早干预最是关键
脑瘫,全称“脑性瘫痪”,是指婴儿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脑发育早期,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以及姿势异常,还可伴有智力低下、癫痫、感知觉障碍、语言障碍及精神行为异常等,是引起小儿机体运动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
导致脑瘫的原因很多,可以用8个字概括——早产、产伤、窒息、黄疸。一般认为,窒息、早产、重症黄疸为脑瘫的三大主要致病因素。

1.按照运动功能障碍分型,可分为
痉挛型、手足徐动型、强直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型、混合型。
2.按受累的解剖部位分型,可分为
四肢瘫、双瘫、截瘫、偏瘫、双重性偏瘫、三肢瘫、单瘫。在以上类型中,痉挛型脑瘫是脑瘫中最常见和最典型的,占全部病人的55%左右。
主要表现为:肢体痉挛、肌张力增高,活动受限。
上肢表现为:肩关节内收,肘关节屈曲,腕关节屈曲,手指关节屈曲呈握拳状,拇指内收,紧握于掌心中。
下肢表现为:大腿内收,两大腿分开困难。站立时足尖着地,足跟悬空,行走时呈剪刀步态。检查时,两大腿之间角度变小,膝关节有折刀征,腱反射亢进,踝阵挛。
3.按运动受限的程度可分为
轻度:能独立行走,但登梯时需要助器;
中度:活动受限,需要助器;
重度:不能活动,需要轮椅并且需他人推动。

4.脑性瘫痪的早期症状有哪些?出现了哪些症状时需要及时就医?
新生儿期:是指在出生后28天以内的宝宝,有哺乳困难,睡眠过多或过少,异常哭闹,易受惊吓。
婴儿期:是指1周岁以内的宝宝,小儿拇指内收,紧握拳头,全身过软或过硬。肢体活动不协调。
幼儿期:是指1-6岁的宝宝,小儿随着年龄的增长不能出现应有的智力行为和运动功能。通俗地说,该会坐时不会坐,该会走时不会走,面容愚笨,智力低下。
如果家长发现小儿有尖足畸形、交叉步态、不随意运动等可疑症状时,要尽早到医院进行神经发育学检查,必要时进行头部CT或MRI与脑电图检查,明确诊断,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注明:文章以科普为目的,部分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健康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