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文明(文明的二次元小书连载)
何为文明
何为文明?这貌似是一个无意义的问题。但是对于原生性,生计已农业为主,环境较封闭的文化圈来说,如何定义和解释文明化过程,这一概念,貌似很重要。海内外学者对于,文明的定义和解释不尽相同。在此,笔者抛除政治社会学的一些理解如,黑格尔、马克思、孙中山以及梁启超等人的文明观认识。因为对于考古材料来说,政治社会学一般也是对于一手材料的解读与阐释,而关键的分析与解读恰恰要放空任何主观的判断,这有且只有跨学科的科学与考古学合作应该完成的。至于思想文化对于考古学的借鉴与参考,则可以在客观真实的处理考古材料以后,再加之政治社会学、历史学、艺术文化等学科处理解读。
例如:古典经典文明定义,一般以文字、黄铜和青铜冶炼技术以及城市作为判断文明国家或城邦的标准,如汤姆森和柴尔德;亦有标准认为国家是文明认定的标准,如摩尔根的《人类社会》;亦有观点认为社会复杂化,即是判断文明标准,如塞维斯的《部落、社会、国家文明的起源》,对人类社会发展提出部落-酋邦-复杂酋邦-国家的新进化论;对于中国学派来说,就文明的定义主要是两种主流观点,夏鼐先生的文明三要素和苏秉琦先生的古国论。当然,还有方家从文化论入手,认为从旧石器时代伊始,凡是和人类文化相关的活动历程均算作文明化的过程,苏秉琦先生在《远古的中国通史》一书的序言中,亦明确表达:“中华文明百万年起步,近万年起源,五千年文明社会”的观点。陈胜前先生亦复议此观点。冯时先生突出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阶段的标志;韩建业先生则从民族文化符号共识和社会初步复杂化考虑,认为氏族社会的行成与文化的共识是判断文明出现的标志,就中华文明来说,他认为中华文明起源于8000年前。
当今主流学界,包括历史学界一般把硬核标准作为核定文明的标准,如西方文明:苏美尔,印度河流域文明哈巴拉以及纳尔玛纳-巴特克利亚文明,古埃及文明,古艾兰文明,爱琴文明;美州文明:玛雅、印加、阿兹特克、奥尔梅克等。其实,对于文明标准定义的不同主要来自于不同文明的对比与人类思想认识不同。许宏老师有个比喻,即如何定义人类,从受精卵算起?还是从呱呱坠地出生算起?还是从各国法定意义的成人,即法人算起?不同角度和标准的定义,结果看法不同,人的看法与观点也是主观的,不要忘记这一点。因此,窃以为,从过程论来说,万物产生的那一个刹那算起,就文明判断标准来说,笔者赞同苏秉琦和陈胜前先生的观点,旧石器时代伊始,便可算作文明源头,把文明发展视作过程论,人类文明化发展,其他的判断标准如文字、城市以及国家,社会复杂化等,是人类文明化深度的发展过程,文明起源,文明社会以及文明国家化的产物。
古代关于文明的定义,不同文明定义也不尽相同,古埃及的马涅托《埃及史》记载古埃及历史,从神话故事开始,历经神王时代-半人半神时代-人王时代。其中的第一人(或神)是赫菲斯托斯 ,随后还有他的儿子赫利奥斯(太阳),他被 梭西斯继承,然后是克洛诺斯、奥西里斯、他的兄弟 堤丰,最后是奥西里斯和伊西斯的儿子奥鲁斯。其 后王权继续到毕底斯 (Bydis、Bites),经过 了 13900 年 。然而埃及人从前用于年的称呼等于我们现在所称的月。大约有1158年。在神之后,半人半神统治了 1225年,并且 又有另外一个国王系统保持了 1817年统治地位;然 后 出现了第 30个更多的孟斐斯王 ,统治了 1790年 ; 然后又有提斯的 10个王统治了 350年……。总计来看大约为公元前5383年,为神话王朝时代开端,其与古埃及公元前6000年,进入新石器时代和铜石并用时代。这一时期比较典型的铜石并用时代文化的拜达里文化、涅伽达文化I(阿姆拉文化)以及后来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涅伽达文化Ⅱ(格尔塞文化)一脉相承。关于人王之前的神、半人半神和亡灵朝 ,马涅托显然利用王权源于神的传统。在埃及的神话中,很早就流行创世的神学:赫利奥坡里斯神学、赫尔摩坡里斯神学与孟斐斯神学。神 的群团虽不相 同,但是在创世过程中也有交融和相似之处 ,尤其是 奥西里斯和塞特之争的神话。值得注意的是,马涅托在这里提到的神王朝诸神虽然用的是希腊名称, 但实际上与都灵王名表上用埃及文记载的普塔、拉、 (舒 )、格伯 、奥西里斯 、塞特和荷鲁斯诸王系列是一 致的。近一二个世纪以来 ,由于考古学的发现和研究已确立 了前王朝诸王的序列 ,前王朝诸王已不再是虚无缥缈的神王。如纳迈尔有可能为美涅斯,前王朝即0王朝,即笔者古埃及涅伽达二期文明中可能存在的古国文明社会之观点。从这一记载,不难看出,古埃及祭司以及王朝统治者的文明史观,有可能从社会文明发展中,注入神话因素,从侧面不难看出,文明国家王朝诞生以前,古埃及人把文明社会过程化已然作为一个整体观念。
古希腊人定义文明
按《神谱》希腊诗人赫西俄德的说法,是按神与人的关系把“人类时代”划分为五个阶段:
1、黄金时代
这是神人克罗诺斯统治的时代。人类无忧无虑地与神幸福地生活在天国,并虔诚的听从神的旨意,因为食品丰富而不用劳动,身体强健有力,也不用担心疾病与死亡。
2、白银时代
这是克罗诺斯的儿子宙斯开始统治的时代。人类不再听从神的旨意,因此不再像过去那样幸福,他们强壮但缺乏理智,他们的童年长达百年,但成年很短并且相互争吵不休。宙斯为惩罚人类的不敬而将其沉入地下,死去的人类会变成"受保佑的幽灵",不知道悲伤与快乐。
3、青铜时代
人类更不敬神,降落到地上,整天热衷于战争。他们拥有强壮的身体和残忍的心灵,死后进入阴冷的地狱。因为他们的生产工具武器甚至住房都是青铜做的,所以以青铜时代命名。
4、英雄时代
这是唯一的比前面时代进步的时代,人类比过去变得更勇敢而公正,他们与半神和英雄们共同生活,力量与智慧接近于神,故称“英雄时代”。特洛伊战争就属于这个时代。此时的人们死后进入极乐世界。
5、黑铁时代
此时人类过着艰苦而悲惨的生活,孩子不孝父母,兄弟相残,社会秩序被打破而弱肉强食,人们靠欺骗掠夺财富。因此神彻底抛弃了对人类的庇护。
到了十九世纪德国传奇考古学家海因里希·施里曼发现的迈锡尼文明以及二十世纪英国考古学家阿瑟·埃文斯爵士发现的克里特岛的米诺斯文明都为大量对荷马史诗提出的疑问提供了解释,也为很多关于众神和英雄的神话方面的细节提供了考古学上的证据。遗憾的是,迈锡尼和米诺斯的关于神话和仪式的不朽证据线形文字B的手卷主要用于记录库存,虽然其中出现了不少神和英雄的名字。公元前8世纪的陶器的几何设计很多以特洛伊围城或赫拉克勒斯的冒险为题材。 这些神话的视觉上的表达的重要性显示在两个方面:首先,很多希腊神话出现今陶器上的时间远早于文字记载,比如赫拉克勒斯的十二项功绩,只有活捉刻耳柏洛斯这一项有和陶器同时代的文字记载,其他的文字记载都晚于陶器绘画; 其次,陶器设计有的时候甚至描绘了一些并不具有文字记录的神话或场景。


《摩诃婆罗多》被誉为伟大的印度史诗,成书时间约从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四世纪,历时八百年。它长期以口头方式创作和传诵,不断扩充内容,层层累积而成。它的成书年代处在印度从原始部落社会转化为国家社会的时代,也是从吠陀时期的婆罗门教转化为史诗时期的新婆罗门教(即印度教)的时代。这部史诗以印度列国纷争时代为背景,描写婆罗多族的两支后裔为争夺王位继承权而展开的种种斗争,最终导致大战。大战的结果虽然有胜败,但双方将士几乎全部捐躯疆场,是一个历史悲剧。
此外,藏民族重要史料《红史》《青史》等史书,从神话角度记述了古印度人的民族文明诞生历史观,由于其佛教信仰的轮回转世色彩偏重,亦突出古印度宗教中阶级种姓的理念。

“文明”一词出自《易经·乾卦》中有“见龙在田,天下文明”之句。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对此疏道:“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文章而光明也。”这里谈及的只是自然现象与人文文化相结合,就是笔者所谓的重视文化符号,作为文明的标准。至于文明社会演化的意义。此后,在中国的典籍中,如《吕氏春秋》《韩非子》《庄子》以及《路史》,提出了明确的文明史观,如:“蒙昧”“太古”“上古”“大同”“小康”等文明社会发展的阶段论观点。其中一些神王创世以及半人半神的英雄时代的神秘主义神话传说亦贯穿文明概念之中。如集史前华夏文明神话大成的《路史》中以盘古作为道的具象化身;以燧人氏、有巢氏等作为蒙昧时代的祖先;整理上三皇;中三皇以及下三皇的传说神王时代,接续伏羲、女娲、神农氏以及轩辕黄帝等英雄传说为华夏文明化过程的观点。诚然此一观点为汉唐以后经史学家甚至方家道士整理编撰,但是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从文化人类学角度以及民俗学角度观察史前文明化过程发展的遗存文献传说:“《路史》引《真源赋》:"盘古后,有天皇君,一十三人。时遭劫火。乃有地皇君,一十一人,各万八千余年。引《洛书》“中人皇氏出于刑马山,姓恺名胡洮,兄弟九人,又称泰皇。驾六羽,乘云车,出谷口,依山川土地之势,裁度为九州,而各居其一方,亦曰居方氏。”之后,便记载伏羲、女娲、神农氏以及轩辕黄帝,类似《世本》《清华简.容成氏》《清华简.五纪》《子弹库帛书》《史记》中传世文献以及出土材料文献中华夏祖先文明发展的描述。关于华夏文明化过程,目前中国考古学界,对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不断完善和研究,初步有了阶段性成果,如上山文化,小南山文化、以及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以及良渚文化,尤其是新近发掘的南佐遗址以及杨官寨遗址,可能与以上伏羲和女娲以后的英雄时代祖先氏族可能对应。

其他文明社会或国家如美洲文明的玛雅、印加和阿兹特克、奥尔梅克文明由于没有合适的考古材料完全支持或论证其神话文献或历史传说,因而,笔者搁置不议。总之,纵观古代人类社会神话和历史记载传说文献综合来看,古人之于文明形成标准的认同,亦是趋近于整体文明化发展观。